天天看點

紅軍走出草地,即将餓死時,意外獲40萬斤糧食,糧是誰的為何要給

聲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内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選支援原創,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當年紅軍過草地有多艱難?

一開始,還能吃上青稞麥炒面,雖然難嚼難咽又難消化,但總歸還稱得上是糧食,後來,幹糧吃完了,戰士們開始吃草根、樹皮、野菜,甚至是皮帶。

不少戰士沒有倒在戰場上,卻因為饑寒交迫、缺醫少藥而丢掉了性命。

1935年9月,趁着紅軍戰士們剛剛經曆了極度的饑餓和寒冷,身體機能還未恢複,下令讓卓尼土司楊積慶堵截、阻擊紅軍。

楊積慶為紅軍打開糧倉,還為受傷的戰士們找來醫生。

他為何冒着如此大的風險也要幫助紅軍?楊積慶的身份又有何特殊之處呢?

1. 紅軍“過草地”的原因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上司,貿然正面與國民黨軍隊交戰,導緻紅軍主力部隊損失嚴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了長征。

值得一提的是,王明其實是比較早期的中國共産黨員,甚至曾經前往蘇聯留學,但他卻熱衷于争權奪利,與共産國際的代表米夫勾結,打擊異己,破壞黨内團結。

他後來逃往蘇聯定居,還多次寫文章惡意造謠中國共産黨。

1935年8月,紅軍翻過雪山,終于來到了最驚險,也是最艱苦的一段路程,過草地。

從8月底月開始,中央紅軍正式進入四川阿壩草原,他們将要過的“草地”,就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松潘草地。

事實上,按照蔣介石的預想,紅軍是不可能選擇過草地的,之前翻越雪山就已經讓紅軍損失慘重,他根本不覺得紅軍會有足夠的毅力繼續過草地。

在蔣介石看來,如今紅軍的路已經基本上都被堵死了,他隻需要派兵埋伏好,就可一網打盡。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情了,早在1935年4月,紅軍就制定了一項《松潘戰役計劃》,由紅一、四方面軍兵分三路向松潘地區前進。

其中,左路軍迂回到松潘以北的兩路口,負責發起迂回攻擊,中路軍則直接攻擊松潘,穿過松潘後直接進入甘肅南部,右路軍從蘆花、毛爾蓋與前兩路部隊彙合,共同夾擊松潘。

可正準備按計劃進行時,帶領左路軍抵達松潘的張國焘卻動了歪心思,他沒有選擇聽從原計劃為迂回攻擊做準備,而是為了儲存實力,下令讓紅四方面軍原地待命。

計劃無法順利進行,薛嶽等國民黨将領卻已經及時的反過味來了,從紅軍安排部署的路線,他意識到松潘是一個重要的地點,随後派重兵圍在了松潘附近,随時準備與紅軍作戰。

畢竟,迂回部隊都已經被發現了,紅軍如果仍舊按原計劃攻打松潘地區,必然要與國民黨的軍隊有一場正面沖突,但是過往的經驗證明了正面作戰的劣勢,如今唯一的辦法,隻有走一條新的路線,并且這條路,國民黨打不了也不敢打。

這條路,就是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角的松潘草地北上,這裡人迹罕至、地廣人稀,國民黨軍隊不可能冒險在這裡作戰,更不可能想到走投無路的紅軍真的會選擇從這裡北上。

路線定好了,可草地看上去充滿生機,卻處處隐藏着危險,據參與過過草地的老紅軍所說,當時總結了過草地的“三怕”,讓戰士們能夠最大程度的避免一些危險和突發情況。

第一“怕”就是怕泥沼和沼澤,因為草地上水草茂密,很多隐藏在水草之下的泥沼和沼澤地很難被發現,需要時刻小心,前面的部隊發現了沼澤要做記号,後面的部隊小心的同時也要互相關注,避免同伴掉落無人救助。

第二“怕”則是怕下雨,下雨之後,草地裡的沼澤面積會加大,可能前面的部隊做了記号,後面的部隊到達時已經下過雨了,又因為記号沒有仔細注意其他的地方,就很容易陷入沼澤。

第三“怕”就是怕過河,下雨之後,草地裡還會出現很多的河流,有的深有的淺,甚至有的還藏着泥沼,十分危險。

盡管戰士們時刻謹慎,可饑寒交迫之下,其實很多時候戰士們不可能全身心地注意安全,甚至有時候,他們自己生病了也不敢停下腳步,有時候,身邊的戰友可能一轉眼就倒下了。

據老紅軍回憶,有的戰士僅僅是躺下休息了片刻便停止了呼吸,有的戰士因為太累一頭栽進了沼澤裡,哪怕戰友們及時發現,他也無力抓住抛過來的繩子,最終隻能沉下去。

在過草地的過程中,紅軍并未與國民黨軍隊交戰,卻因為疾病、饑餓、寒冷以及各種原因損失了兩萬多名戰士,等他們終于走過草地,卻面臨了新的危險。

2. 心懷大義的卓尼土司楊積慶

1889年出生的楊積慶是卓尼的第19代土司,他雖然是出生于晚清時期,思想卻格外的先進。

卓尼是漢藏邊界的一個地區,當時的卓尼土司管轄的面積大約為三萬五千平方公裡,管轄範圍甚至包括四川的一些地方。

一般來說,土司之位都是由上一代土司的長子承襲的,長子出問題也會由其他兒子承襲,但是到了楊積慶這一代就有點特殊了,因為楊積慶并不是第18代土司楊作霖的兒子,而是他的侄孫。

因為楊作霖并沒有兒子,但他臨終前又必須在族内找一個人繼承土司之位,聰明能幹的楊積慶就成為了最佳人選。

上任後的楊積慶也沒有辜負楊作霖的信任,他多年中從未離開過卓尼,卻又在上海、天津等地設立商行,一邊打探國内外最新消息,一邊接觸新鮮事物,他還精通漢語和藏語,對漢文化十分認同。

此外,他還在卓尼架設電話,組裝500瓦發電機,足見他不是一個傳統固執的土司。

國民政府掌權後,楊積慶就成為了甘肅省政府任命的保安司令,盡管他對國民黨的作風并不認同,但出于對轄地群眾的保護和對卓尼地區的和平的維持,他沒有與國民黨起沖突,在表面上還是比較順從的。

當紅軍穿過草地,進入甘肅地界後,楊積慶所管轄的岷縣、臘子口、西固等地就成了紅軍的必經之路,雙方都意識到,隻要楊積慶有心阻攔和圍攻,在草地裡消耗了大量體力,此刻已經饑腸辘辘的紅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于是,蔣介石果斷下令,讓楊積慶配合甘肅軍閥魯大昌,截擊紅軍,而得知消息後,原地休整的紅軍也對可能即将到來的楊積慶産生了防備心。

對國共兩黨的恩怨和過往十分了解的楊積慶其實并不願意對紅軍動手,但又不能與國民黨起正面沖突,為了兩全,楊積慶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指令自己轄下的崔谷倉倉官楊景華暗自打開谷倉,又調走了附近值守的守衛,給紅軍留下充足的時間搬走倉内的40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

拿到補給的中央紅軍終于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休整,林伯渠帶領部隊離開前還在糧倉内留下了一張欠條,承諾将來歸還。

而這還隻是開始,後來,1936年8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沿着中央紅軍開辟的道路到達此地,楊積慶又以同樣的方式為他們提供了30餘萬擔糧食。

3. 代代相傳的紅色精神

也正因楊積慶的幫助在後來的臘子口戰役中,紅軍才以滿狀态打敗了敵人,順利通過了臘子口。

然而,楊積慶的行為很快引起了失敗後的魯大昌的注意,他認為楊積慶沒有聽從指令圍堵紅軍是失敗的根本原因,便以楊積慶“私通紅軍”的罪名上報甘肅省政府。

楊積慶深知國民黨官員的腐敗和貪婪,對前來調查的官員各種賄賂讨好,終究沒讓魯大昌得逞。

但沒過一年,魯大昌又悄悄策反了楊積慶的一個手下姬從周,兩人裡應外合,将楊積慶一家五口全部殘忍殺害。

魯大昌這麼做的本質原因其實是因為想要獨占楊積慶統轄的卓尼,但是楊積慶在位多年,将當地百姓保護得很好,積累了很高的聲望。

魯大昌蓄意殺害楊積慶一家,引起了藏民們的不滿,他們奮起反抗,發動起義,殺掉了背叛楊積慶的姬從周為楊積慶報仇,隐隐有威脅甘肅省政府的威勢。

為了平息起義,安撫群眾,國民政府讓楊積慶的次子楊複興接任土司之位,又任命其為保安司令,藏民們才不再繼續。

1949年解放戰争期間,楊複興帶領卓尼群眾起義,卓尼、臨潭、岷縣等地宣告解放,楊複興也成為了卓尼民兵司令部司令兼任卓尼縣縣長。

雖然不再有卓尼土司了,但楊積慶及其後代的精神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發優質内容享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