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舉報鍵都盤包漿了,真當影視創作是消消樂?

“文化”是個奢侈品,它隻存在于真正包容兼收的空間,需要強大、公平且自信的土壤。

否則它隻是個名詞。

由“文化”衍生升華的“文明”同樣亦是如此。

作者 | 摸金校尉

編輯|小白

排版 | 闆牙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輿情”,是這些年我在文案工作之外聽到的最多的東西。

很難簡單地把“輿情力量”定義為“好”或“壞”,因為每次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輿情力量的性質不同。這和我們在一部作品刻畫美醜、善惡也不一樣。

現實中的人性很複雜,優秀的作品從來不會把角色臉譜化,越貼合現實才越打動人心。

我想,這也是一切文化作品在傳播中産生的魅力:

它們旨在告訴你,這個世界上确實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甚至它們本身就在反映一種現象。

至此,批評或贊美起來才有力量感。

但一定要注意一個“度”,這個“度”簡單的了解就是不要上綱上線,不要扣帽子,更不要陰謀論,恨不得把被評價者前世今生都扒出來接着“開盒”。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網暴。

這種态度明顯脫離了正常的評論範疇,進而衍生出在鍵盤上片刻産生的快感。

遺憾的是,這種快感很符合當下大多數網民的精神訴求……我說的是大多數。

是以我們才能看到“造神,毀神。再造神,再毀神”的現象。比如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可能一年甚至一個月之後,網絡上的輿論傾向翻來覆去地變化。

要命的是,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确實能夠影響路人的觀感——如果規模特别大的話。

接着就導緻一個很無語的現象:

規避措辭,在一切文案和創作中規避所有可能出現“輿情”的措辭。

然後,淪為一種可圓可扁,可甜可鹽的“産品”。

再然後,大家都在說:

為什麼現在的“東西”不如以前好看了?

沒有為什麼。

是你選的嘛,偶像!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台無關。)

01

沖突

2月21日,電視劇《難哄》因劇中9集出現6次性騷擾鏡頭被部分網民吐槽,更因劇中出現“安慰犯罪家屬”等情節引發不滿,是以不僅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更有網民呼籲電視劇下架。盡管劇方随後火速删除了争議鏡頭,但似乎一些人依然難平怒火,并指出原著中并沒有如此多的性騷擾情節,而改編不僅削弱了原著的魅力,也讓觀衆感到失望。

好在短短幾日之後,該事件熱度冷卻,電視劇繼續播出。隻是作為開播不久即删除争議鏡頭的作品,《難哄》又一次讓很多創作者與平台流下冷汗:

創作真的要小心再小心,檢查再檢查。一旦犯了衆怒,作品播出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沒準真的會遭遇下架。

畢竟在此之前,業内不是沒有出現過因劇情内容方面的問題導緻下架的案例。何止是劇情内容,演員出了問題也有可能殃及池魚。

前些天某位女演員因為在直播時口吐狂言,說自己肇事逃逸引發熱議。結果得償所願喜提拘留。事情未發酵前被媒體報道,我身邊的女同僚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趕緊把她參演的電視劇下載下傳下來,怕哪天整個劇都下架了。

這個反應要是編成段子一定好玩好看,它有一種荒誕的喜感,可以在一幕喜劇中構成“回甘”,而喜劇的核心是悲劇,是以它又映射出一種現實:

真實到荒誕的現實背書。

你可以說“過分”,也可以說“誇張”,但它真的會發生。

其實最早因為“輿情”影響波及的文化領域是卡通片。

始作俑者都是“望子(女)成龍(鳳)”的家長,反手一個“舉報”,“Duang!”一下被舉報的卡通片就下架了。最著名的案例《喜羊羊與灰太狼》,我不知道是哪個版本,因為我不看卡通片。後來還有《熊出沒》(非院線電影版)也被舉報。理由都一樣:

“暴力,教壞小孩子。”

算起來時間也不算太久,十幾年前的事情了。這些年也一直偶有耳聞,不過都沒太注意。大概也是見怪不怪——

一種荒誕的情緒一定是通過某種家庭環境培養起來的,都說家庭是建構社會的原子,“原子”多了自然就有了“瘋子”。

那瘋子長大了幹嘛呢?接茬繼續,再接再厲,薪火相傳,等等。

當這個基礎有了一定規模後,通過網絡發酵出來的力量更是巨大。成年人(法定意義上)的言辭更加激烈,且深受家庭熏陶,懂得如何用曆史傳承和舶來理念為了反對而反對,于是如今對文化作品的沖擊力更大,大緻無非兩個方面:

辱華和辱女。

再說個較近的例子——

《小巷人家》片尾某音樂文字内容惹争議(一邊倒的謾罵),原因即“辱女”。片方也是硬剛,最後挺到播出結束,這股風潮也就過去了。

與《難哄》相比,《小巷人家》面對的争議近乎無妄之災,面對非議和指責,采取何種态度對待也全看自身權衡。創作者和平台最怕本來可以讨論的問題變了性質,且風向漸漸跑偏,最後被人為幹預。是以問題無論大小,盡量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有些輿情是源自作品本身的問題?還是網民帶節奏無理取鬧?路人有判斷,不過路人大多會當吃瓜群衆。頂多采集一下網際網路片段,形成一個關于“輿情”的合訂本。

網絡不是沒有記憶,隻是對一些很無聊的事情沒有記憶。

如果非要說有,則隻是對一些群體的負面印象持續加深而已。例如去年年末在網上掀起一陣血雨腥風的“老登電影”評分事件,我願稱之為“事件”,是因為它釋放出一個很糟糕的信号:

影視作品,乃至其他一切文化産品甚至客觀的文藝評論,正在被一股莫名的、歇斯底裡的、裹挾私欲的、無處安放的負面情緒影響。

且這種影響正在不斷擴大,以至于人人自危,或索性繳械投降。

接着,大家幹脆都無視正常的市場投放變量與商業客觀規律,用擺爛的心态聽之任之。反而從内部開始“自發”地自查自省,嚴重影響了一部影視劇乃至其他文化産品的正常創作。

02

風向

B站UP主“文西與阿漆”主講“抗日神劇”爆火,善以解析劇情的幽默風格深受“獵奇愛好者”們歡迎。他有一期專門提到自從講了“抗日神劇”後慘遭個别網民謾罵甚至私信人身攻擊的現象,有意思的是對方同樣以“侮辱先烈”等罪過攻擊他,聲稱要舉報他,不過支援他的網民更多——

拍得過分浮誇,到底是誰在侮辱先烈呢?

左右互搏,都聲言對方“辱華”,也是一種奇景。

不過“文西與阿漆”繼續講抗日神劇,大家繼續當個樂子看。鮮少有人義憤填膺,大部分人對抗日神劇的态度也比較淡然:

不喜歡,不看就是了。

在此期間,該UP主講了幾期的《xx戰将》終于因過度娛樂化抗日題材,八路軍戰士造型時尚、戰争場面浮誇、嚴重背離曆史真實性等問題,受到官方批評,緻使該劇未播完即被下架。它就屬于典型的輿情因素影響下導緻撲街的案例。

另外,片方或平台方因輿情影響過大,或其他因素幹擾下将作品下架的還有《XXX的先生們》,理由是劇情低俗、性别歧視,被批“厭女”,最後全網下架。

演員本人表演問題導緻停播的還有《新鹿鼎記》,被批表演“用力過猛”,評分太低。

《XX之戀》則因(觀衆)質疑角色與演員年齡相差嚴重不符,且有大尺度親密戲份,造成“母子戀”觀感強烈最終下架。

新版《XX演義》遭遇書迷抗議,魔改原著主角感情線,偏離經典核心被停播。

以上作品在播出期間,或多或少都因情節設定等問題引發争議,且因主體部分難以改動,是以連“重新整理”的機會都沒有。

至于微短劇領域,更是下架的重災區:

2025年初,某音、某手和部分小程式中集中下架了大量違規微短劇,主要原因是觀衆舉報和平台巡查發現了問題,如低俗擦邊、宣揚不良婚戀觀、拜金主義和階級歧視等。涉及微短劇《為奴三年XXX跪求原諒》《丈夫的XX遊戲》《教子XX終成悔》和《惡意别車XXX跪求不和離》等近千部。

我倒無意為上述作品叫屈喊冤,有些我之前看過,也是一滑而過。内容我不感興趣,談不上反感,有這類産品是因為有一定閱聽人,市場最終會揀選相應的觀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至于價值觀評判的問題,這本身就很難分出對錯是非。

以上作品從審查階段到播出,也許都未曾料到最後會敗給了公衆舉報和輿情“圍剿”。差別還是有些挺過了争議,有些至今身陷輿情漩渦中,這一點下面會講到。但首先,随着時代變化,社會思潮相應做出的變化以及彈性較大的尺度等問題,依然是許多影視劇乃至人物面對的最大變數。

某乎上對六小齡童老師和張桂梅老師的相關提問,在經曆了若幹年之後,風頭轉向也頗為強烈,也連帶波及到或主演,或以原型為創作背景的影視劇作品上。隻能說此一時彼一時,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對事物和人的看法都會發生變化。

但是作為基數較大的使用者群體,低齡化和低智化的網際網路文化特征日趨明顯,這一點放眼全球網際網路文化環境都一樣。隻是西方網民多講求“正确”,他們的非此即彼同樣駭人。如JK羅琳在平台上一句話被人罵到自閉,不知道的還以為她穿了“山”。

國内網絡輿情也一樣,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共同特征都是自說自話,陷入主觀臆想而不去客觀求證。

是以時常發生一些帶節奏的網絡争議,且争議對象往往都是熱度較高的文化産品。

從去年的國産遊戲《黑神話:悟空》到今年開年的票房神話《哪吒之魔童鬧海》。

03

文化

“文化”是個奢侈品,它隻存在于真正包容兼收的空間,需要強大、公平且自信的土壤。

否則它隻是個名詞。

由“文化”衍生升華的“文明”同樣亦是如此。

昨晚看到某書上爆料講《哪吒2》被舉報,理由是“文化入侵”。

真假未知,但也直接驚掉了我的下巴。某位網紅在第一部上映時就指責“醜化龍族為妖物,就是在醜化身為龍的傳人的中國人”。是以我今天一定要堅決地掃盲:

“龍的傳人”這個說法是近幾十年來的文藝化的表述,在此之前,“龍”作為皇家圖騰不會讓平民百姓沾光。其中還涉及到宗教、曆史和文藝活動等很多方面的影響,在此不贅述。

在擁護或贊同一類觀點之前,查閱一下資料未嘗不可。

2023年《封神第一部》上映前,網上也流傳一張角色妖物圖,“辱女”之聲言之鑿鑿,當時身邊有人還說“嗯,是這麼回事。”

旁人問起時,我說“XX工作室在國内手辦圈素來以塑造神怪形象聞名,其多以驚悚的真實感作為主設計基調。”你不能因為袒胸露乳就瞄準“辱女”打靶,陷入主觀臆想的世界裡,或者索性沒詞硬答,徒增笑柄。這樣隻會留下粗陋、無知的印象。

說到《封神》系列,似乎自第一部上映前後,圍繞在它周圍的争議話題一直延續到今年春節檔第二部上映後。主要沖突與《雄獅少年2》觸及的雷區頗為類似,隻是在此基礎上話題還延展到了參演演員陣容及主創人員的前世今生等各個方面。延展閱讀篇幅甚是浩大壯觀,部分網民共襄盛舉,包括在最近兩天#《封神第二部》票房過12億#的熱搜話題下留言。

不過它仍然隻是現今網際網路輿情特質的縮影,也并不孤單。除了《熊出沒》外,基本上春節檔上映的六部電影現在有五部都被“瞄靶”攻擊。

如果隻是單純的文藝評論,自然不值得特地動筆描述輿情盛況。

然而輿情針對的問題不同,性質也各不相同。

有的确實存在内容嚴重浮誇失真,如前述的《XX戰将》以及一些微短劇内容,格調低俗嘩衆取寵。有的則屬于情節設定上欠缺與當下流行的價值觀相呼應,是以備受争議。但更多的則是脫離作品之外的是非對錯的情緒化排洩,這種情況最普遍,也最莫須有。針對影視劇乃至部分人物的輿情,往往都是無的放矢,甚至直接人身攻擊。

如講到演員,單純地表述作品,有人就講“國籍”問題或“長相”問題。

如講到作品,隻是提作品内容,有人就講“立場”問題或“成分”問題。

如講到文化,僅僅講文化本身,有人就講“入侵”問題或“私貨”問題。

總之凡是可以講的,或許到最後都不能講。

最後,終于回到了本文開篇的那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東西”不如以前好看了?

也許是因為“争議”而上升到的層面太多太廣,前車之鑒太多,切膚之痛太深,即便潛心數年打造一部作品獲得不錯的成績,也可能在某一天迎來一場“讨伐”。

不過再過若幹年後,回過頭看待影視文化圈面臨過的輿情氛圍,或許各自心中都會重新對“文化”和“文明”進行釋義:

人、時代和情緒,最終都會沉澱下來。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商務合作:13671275210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衆号lD:siweidushu

長按識别二維碼關注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