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今年要發售的《 昭和米國物語 》之前放預告片的時候,把大夥都給整樂了,評論區裡的高贊講了句特應景的話: “ 講好中國故事,不一定要講中國的故事。 ”

小發是萬萬沒想到,咱中國玩家居然也能吃到這句話的回旋镖。

前幾天逛推特的時候,發現了一款叫做《 燃燒之劍: 死亡之日 》的武俠遊戲。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可能在座的大部分人沒聽過它,這很正常,因為它就不是國産遊戲,而是一款泰國人制作的中國武俠風遊戲。

好好好, “ 講好泰國故事,不一定要講泰國的故事是吧 ” 。

是以就有疑問在我心裡出現了:為啥泰國人搞了個中國武俠風遊戲?武俠文化在泰國有多流行?是什麼讓它橫掃泰國的?

抱着這些問題,我開始嘗試了解這個遊戲的一切。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 燃燒之劍: 死亡之日 》去年年中的時候就發了波預告,不過隻有泰語和英語版本。再加上它 2025 年第一季度才發售,大家還沒玩到手,是以沒在國内掀起太大的波瀾。

不過作為泰國制造的中國武俠風遊戲,噱頭還是有的,是以也有媒體聊過它。

至于我們為啥現在才聊,是因為遊戲 Demo 在前幾天迎來了一波更新,距離發售日越來越近了,這大概是最後幾次大體量更新了。

《 燃燒之劍: 死亡之日 》是 Nomadic Games 的第一部作品,官網顯示這家公司的辦公室位于曼谷。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處女作的原因,《 燃燒之劍: 死亡之日 》的 Demo 看起來有點糙。

一開始是段 PPT 式的播片,大概是說南宋時期金朝社會動蕩,武林中人借此擴充勢力,殺紅了眼。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在這種江湖厮殺的局面裡,北山長老高天琦力壓群雄,成了老大。

而主角的師傅則被高天琦殺死,連帶着主角赤塵魔宗掌門張逸羨也身中劇毒,差點和師傅一起見上帝。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不過要說他是主角呢,死還是死不了的。頂着功力受損,他走上了殺穿武林報仇雪恨的道路。

這也是目前能知道的所有劇情資訊了, Demo 裡沒有透露太多,隻能從主角偶爾念叨的話裡知道一點東西。這方面做的确實挺 “ 魂 ” 的,深得小高真傳,碎片化叙事全靠玩家腦補。

遊戲的玩法很像是隻狼,主打一個近戰拼刀,也可以像消耗紙人一樣,消耗藍色的 “ 氣 ” 來施放遠端武器來攻擊遠端敵人或用來打敵人的架勢條。

當敵人的架勢條滿了後會進入僵直狀态,身上浮現出經脈紋路,這個時候對方沒法防禦,你可以趁機貪刀。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不過《 燃燒之劍: 死亡之日 》比《隻狼》還過分,它目前沒有任何回複道具,取而代之的則是 “ 引氣術 ” 。

對破防的敵人按下引氣術的按鍵,會觸發一段處決動畫,然後回複大概四分之一的血量。

不過要注意平時千萬别亂按引氣術的鍵,這玩意平時就相當于一個鐵山靠,沒啥傷害,後搖賊長,也沒無敵幀,一不小心沖進敵人堆裡容易被亂刀砍死。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另一個比較關鍵的設定是 “ 燃燒狀态 ” ,也就是遊戲标題裡的 “ 燃燒之劍 ” 。

通過普通和連招可以積攢左下角橙色的燃燒槽,當燃燒槽滿了之後可以釋放 “ 燃燒之劍 ” ,緩慢消耗燃燒槽。

此時玩家的攻擊附加火焰,可以無視敵人的防禦進行輸出。

不過每次普通都會消耗燃燒狀态,類似《 黑神話:悟空 》裡變身廣智放技能會減少持續時間。通過特定連招,則可以增加燃燒狀态的持續時間。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說白了,這個遊戲極度鼓勵你進攻,沒狀态了那就把敵人打破防用引氣術回血,想要貪輸出就要用華麗的連招保持燃燒狀态。

目前遊戲裡的戰鬥是有魂系列裡那種霧門存在的,也就是說要麼打赢敵人要麼就死。

在這種前提下,《 燃燒之劍: 死亡之日 》還特别喜歡堆怪。

最開始是兩個小怪聚一堆,然後六七個小怪分兩次襲擊你,接着還有一個小 boss 配一個盾牌哥一個劍士一個弓箭手一個擲彈兵,這些小怪清了還會重新整理。。。

我去,宮崎英高應該和你學學,他做《 黑暗之魂 1 》的時候也隻敢在羊頭惡魔的 boss 房裡放兩條狗。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和相對 “ 比較成熟 ” 的玩法相比,遊戲在其他方面其實還是有明顯的短闆的。

大概是被黑神話的銷量給折服了,為了向強者學習, Demo 裡添加了大量的空氣牆,你隻能在石頭和竹林中間的空地上活動——當然,容易腳滑摔死的地方例外。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另外 UI 、特效、美術、模組化,其實都有點廉價感,動圖看不出來,自己玩的時候真的能感受到。

不過和上個版本那 LED 跑馬燈級别的配色相比,這個版本已經是妙手回春級别了。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但你别說,這裡面中國武俠味很對,男主不是細皮嫩肉的小白臉,也沒有左腳蹬右腳跟美國民兵飛彈一樣在天上亂飛的輕功。

另外就是玩慣了國産武俠遊戲後,再玩《 燃燒之劍: 死亡之日 》,總感覺輕松了很多。

不是遊戲難度上的輕松,而是遊戲節奏上的輕松,螢幕上沒有每個角都塞到爆的按鈕,沒有各種花裡胡哨的每日任務,沒有輕功、功法、經脈等雜七雜八用來堆數值的名詞,更沒有抽卡氪金買衣服。

就是一個人一柄劍,看到人就是幹,爽。

玩下來,我有一種邵氏電影被做成遊戲的感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 “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 ,我對它整體評價比較寬容。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他們是想不是想趁中國遊戲市場火爆的時候圈一波快錢,這也不好說。

Demo 距離宣傳片的水準差了一大截,總感覺要跳票。

可從配音這方面來看,這波人又像是認真的。

遊戲配音演員จักรกฤษณ์หาญวิชัย配過《 尋秦記 》、 96 版《 天龍八部 》、 99 版雪山飛狐。ปริภัณฑ์วัชรานนท์配過《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 一個好人 》、《 葉問 》系列。

這兩位都是五六十歲的老資曆了,他們也不是隻給中國影視配音,很多外國大片的男主基本都是他兩上,放到咱國内,妥妥是人民藝術家級别。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而且還有一點,這兩位泰國資深配音演員都在泰國三台幹過,泰國三台從創台開始就很喜歡武俠劇。

1975 年,泰國第三電視台引進了《 包青天 》,這部劇是泰國引進的第一部中國電視劇,當時直接就爆了。

有多爆呢?電視劇播出後,頂着包青天劇照的洗衣粉立馬就拉出來賣了。

也許很多泰國老百姓一輩子都不會出國,但開封這個地名算是在他們腦袋裡打上思想鋼印了。泰國媒體 The Standard 如此形容: “ 當絕望的人們仰望天空,想尋求正義時,開封府成為他們唯一相信的‘法院’ ” 。

泰國人對包青天的狂熱,不亞于中國人對孫悟空的喜愛。1998 年,朱拉隆功大學的拉努波迪在自己的碩士論文《 中國電視劇 < 包公 > 對曼谷觀衆的社會影響 》裡,還專門分析了一番。

疫情時候為了讓學生間保持距離,泰國學校開始 cosplay 包青天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之後泰國三台也引進了不少武俠劇集,比如《 雪山飛狐 》、《 神雕俠侶 》、《 射雕英雄傳 》等,收視率都相當不錯。

看到同行日子過得好,泰國的七台和九台也開始引進武俠劇集,《 楚留香 》、《 越女劍 》、《 少林寺 》等國内熱播的電視劇,泰國人也看的賊上頭。

可以說正是這兩個配音演員的履曆,讓我知道了為啥一個泰國團隊要做中國武俠風遊戲。

因為武俠文化,在過去的幾十年曆史裡,在泰國的影響力極大,直到現在依舊火熱。

2020 年上線的豆瓣評分 9.3 的 BL 泰劇《以你的心诠釋我的愛 》設定,就是兩男孩因為一部武俠劇絕交,最後又因為補習中文關系變好的故事。。。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不過,中國武俠在泰國流行的源頭真的是《 包青天 》嗎?

按照新加坡國立大學曆史學博士,華裔泰國人洪文發的研究,泰國的中國武俠熱還要更久遠。

大概上世紀 50 年代,香港電影在泰國開始流行,邵逸夫沒少見泰國國王,雙方後來也拍了不少合拍電影。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邵氏最強的電影種類大夥都清楚,那就是武俠片。

1962 年,在曼谷上映的《 白蛇傳 》,拿到了 80 萬泰铢的票房,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1970 年,雙方合拍了武俠電影《 飛俠神刀 》,有幾個主演就是泰國演員。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武俠影視的成功,當然離不開武俠小說。

20 世紀 60-70 年代,許多泰國報紙都連載武俠小說,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的作品都被搬了過來,裡面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泰文的譯本。

之後泰國人已經不滿足于閱讀,他們開始自己創作武俠小說了。

除了武俠文化及其背後的價值觀很符合泰國人需求外,泰國本身的社會環境也導緻武俠文化流行。

20 世紀的泰國,長期處于軍事獨裁之下,為了控制輿論,基本隻有一些娛樂性的内容刊行。

而武俠,正是被當時的泰國歸類到 “ 娛樂 ” 的内容。

一方面可能是武俠天生帶有一種浪漫色彩,看起來很爽;另一方面是當時的翻譯家們向來簡單粗暴,比如《 楚留香 》就翻譯成了《 楚留香,偉大的盜賊,偉大的夫妻 》,像是人畜無害的古代愛情小說。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經常讀男頻武俠文的差友可能比較清楚,每個穿越回古代的男主角,或多或少都要和朝廷扯上關系。

這種武俠小說裡常有的 “ 虛空鍵政 ” ,也被當時的泰國人用來映射社會現狀,成了一種另類的黑話。

當然,武俠之是以能在泰國發揚光大,和泰國華人們也有關系。

在泰國,泰華的數量相當龐大,讓他們放下 “ 華人 ” 的身份蛻變成 “ 泰國人 ” ,是一個嚴肅的社會政治問題。

泰國民族主義之父拉瑪六世的手段是把泰華稱作東方猶太人,以這種情感政權讓泰華感到羞恥和内疚,最後選擇放棄中國文化特征融入泰國社會獲得精神上的舒緩。

而武俠,則在此刻成了泰華們的的情感避難所,武俠文化給泰華建構了一個想象中的故鄉,鋪天蓋地的武俠小說、電影,也無形中給漢字都認不全的泰國做了次中國式教育。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到後來,伴随中國經濟的騰飛,泰國自然也難以和中國徹底松綁,而武俠文化在泰國人的推崇與創作之下,也走向了新的高潮。

它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舶來品,而是一種和每個泰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

是以即便香港電影走向沒落,武俠文化依舊在泰國發光發熱。

2021 年《中國武俠文化在泰國的傳播與影響 》的作者,給泰國人發了 5000 份問卷,最後收到 4783 份有效問卷,綜合後發現有 94.73% 的人在問卷上表示通過各種管道了解過中國武俠文化,主要途徑是影視和小說。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老一輩了解武俠主要是通過小說,而年輕一輩則是通過影視。

2024 年泰國人搜尋最多的海外電視劇 Top 10 裡,裡邊中國電視劇一共 5 部,分别是排第三的《 度華年》、第四的《 墨雨雲間》、第五的《 慶餘年 2 》、第七的《 少年白馬醉春風》、第八的《 你也有今天》。

五部劇裡,有 4 部都屬于古裝劇,其中有個還是古裝武俠。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是以國内的古偶為啥在泰國庫庫亂殺,原因找到了,就是因為喜歡上網的年輕人好這一口。

當我們了解了中國武俠文化在泰國的流行,再看到《 燃燒之劍: 死亡之日 》,就不會覺得奇怪了,不如說泰國能做出中國武俠風遊戲,再正常不過了。

經過了至少七十多年的發酵,泰國的 “ 中國武俠文化 ” ,未嘗不可在遊戲界結出果實。

為了講好泰國故事,泰國人做了個中式武俠遊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