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信貸有效需求不足,銀行能做的隻有躺平?

作者:星際奇異旅的新編号
信貸有效需求不足,銀行能做的隻有躺平?

今天,我在傳播星球APP上,發了一個話題,《在信貸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銀行應如何度過寒冬?》,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看到了4月社融和M1疲軟的資料。

那麼銀行層面,有什麼可做的麼?

首先收到的回複,就是“躺平”。

這多少令我有些失望。

但是,當溝通交流增加時,我發現,除了“躺平”,依然有可以改進的點。

這些點,既不是一指禅,也不是速效藥,很多都是常識,可謂“大道至簡”。

說白了,就是要尊重常識、尊重市場,耐心的讓改變發生。

信貸有效需求不足,銀行能做的隻有躺平?

躺平?

“躺平,别想太多”,當我問怎麼解決信貸有效需求不足時,一位總部位于北京的股份行朋友這樣回複我。

“難道隻能躺平麼?”,我有點心有不甘。

“是的,針對絕大多數是,畢竟優質資源就那麼一點”,他接着說了原因,“做,就承擔風險,目前監管這麼嚴,頻繁,普惠能做,但是面臨同樣的問題。逾期了就受排查,扣減,是以躺平是相對好的選擇”。

同樣的問題,我又抛給了一位南方的銀行業者。

他回複道,“現在看來沒有什麼特别好的辦法”。他告訴我,主要還是跟跟着政府的方向來,科創貸款、裝置更新貸款等,但收益下降很明顯,個别貸款甚至是虧損的了。這些貸款規模能多點,但是競争太強烈了,根本不賺錢。

“躺平”。這個中國網絡用語,最初指一種消極的生活态度,即面對壓力和競争選擇放棄抗争,不再努力工作或追求成功。現在它被廣泛用來描述一種低欲望、低消費的生活方式。“躺平即正義“在很多年輕人眼中,既是他們自嘲戲谑的話語,也是面對内卷困境的現實選擇。

現在,這個詞也應用到了包括銀行在内的各行各業。

“各個行業都不好,還沒失業就想開點吧”,上述北京的銀行從業人員說。

信貸有效需求不足,銀行能做的隻有躺平?

控風險

如果從字面意義上了解“躺平”,可能有些消極,但是如果從降低風險偏好的角度去了解“躺平”,卻也有道理,它指出了銀行在下行周期可以做的事—— 防守。

一位資深的投資人士就表示,銀行最重要的是資産負債表。是以,從銀行的資産負債表看,在這種環境下要做好防守。有效需求不足,說明外部在通縮。資産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在暴露。銀行最重要的是别踩雷,盡可能排除風險。限制向高風險領域投放,清理存量資産風險。降低杠杆率,保持更高的資産流動性,提升現金儲備。

無獨有偶,一位國有大行風險部的人士也坦言,國家對我們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是很清楚的,對銀行的盈利下降也是預期中的。即便我們可以通過投放各類更新式貸款,無論從總量還是收益率上都很難維系建設期的一個水準,再加上外部需求的下降,實際上的環境就更加嚴峻。但沒辦法,這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再平衡的一個過程。

在他看來,之前的很多風險,是因為空轉造成的,如果按照實體經濟現在的一個發展速度來安排這些貸款的話,貸款的增速肯定一定都會收縮,收益都是會下降的。

“是以,就看怎麼說風險這件事情,中國的商業銀行,很難完全作為一個銀行在經營,在經濟減速、風險上升期,它的風險積累是一定要高于利差的”,他說。

其實,在控風險上,銀行還是有積極作為的空間,很多銀行并沒有“躺平”,比如中信銀行過去幾年就從“去包袱”到“穩品質”,讓整個風險名額持續向好向穩,逐漸在股份行的排序中不斷向前,詳情見《中信銀行穿越周期的密碼》。

信貸有效需求不足,銀行能做的隻有躺平?

練内功

打鐵還需自身硬,那麼銀行面臨今天的問題,是不是跟銀行過去的行為也有關呢?

當然!

上面那位身處南方某省的銀行業人士就說,過去這些年,對公客戶經理主要做平台公司,個人客戶經理主要做按揭,現在這兩塊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但很多客戶經理已經不會做其他貸款了。

一位國有大行的戰管部人士也坦言,信貸需求不足,看起來的解決辦法很多,比如做一些輕資産業務,做中收等等。但是,實際上對能力要求很高。

“至少,我覺得中國的銀行解決不了”。他說。

解決不了雖然有點悲觀,但是練就能力也确實需要更寬松的體制支援。

其中,不止一位的朋友提到了“問責”。

現在銀行做貸款,除了普惠以外,形容了不良,基本上都要問責。監管制度、行内制度太嚴,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是以基本上都要問責。比如資金用途問題,幾乎是萬能條款,不論是監管機構處罰銀行,還是銀行内部問責,任何一筆貸款,基本上都能在這方面查出問題來。

“問責”還隻是一個方面,實際中,銀行的體制機制改革必須繼續進行,以創造一個更好的創新環境。當然,中國銀行業所處的制度環境是尤其限制的,但是每個行内部其實也是有邊際提升的空間。

信貸有效需求不足,銀行能做的隻有躺平?

期待政策與尊重市場

“這不是銀行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國家要考慮的”,價投谷子地,是國内最唱多招商銀行的人,他是這麼回複文章的。

這倒也是呼應了“躺平”之說,然而,作為銀行的股東,他當然希望銀行能做好,他又從宏觀層面提了三點建議:

發國債提升赤字率,搞基建,搞重大項目,民生工程;

銀行供給側改革,關閉過多的銀行降低總體貨币供應增速,保證優秀的銀行做優做強;

增加社會保障,消除群眾的後顧之憂,激發消費潛能。

其實,期待宏觀政策發力的同時,更有不止一位的朋友提到了市場的作用。

一位幹了一輩子銀行的朋友說了這樣的比喻:

”如同人老了或者生病,首先是讓這個人健康起來,然後才讓他多吃補補藥和營養品。如果非要逼着他吃,人也完蛋了,藥也糟蹋了,糧食也糟蹋了”。

他建議,首先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銀行看能做點什麼,這是銀行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不是為了拼命的創造需求,有些需求創造不出來。

與此同時,基于目前的市場情況,市場上可能也并不需要那麼多銀行,通過自然的市場退出,也能讓僧多粥少的情況得以緩解。

“大銀行可能還稍微有一點優勢,很多小銀行,特别是中西部地區的可能就會消亡的比較快,這個趨勢是很難扭轉,太小的銀行确實需要整合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