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能做的只有躺平?

作者:星际奇异旅的新编号
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能做的只有躺平?

今天,我在传播星球APP上,发了一个话题,《在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应如何度过寒冬?》,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看到了4月社融和M1疲软的数据。

那么银行层面,有什么可做的么?

首先收到的回复,就是“躺平”。

这多少令我有些失望。

但是,当沟通交流增加时,我发现,除了“躺平”,依然有可以改进的点。

这些点,既不是一指禅,也不是速效药,很多都是常识,可谓“大道至简”。

说白了,就是要尊重常识、尊重市场,耐心的让改变发生。

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能做的只有躺平?

躺平?

“躺平,别想太多”,当我问怎么解决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时,一位总部位于北京的股份行朋友这样回复我。

“难道只能躺平么?”,我有点心有不甘。

“是的,针对绝大多数是,毕竟优质资源就那么一点”,他接着说了原因,“做,就承担风险,目前监管这么严,频繁,普惠能做,但是面临同样的问题。逾期了就受排查,扣减,所以躺平是相对好的选择”。

同样的问题,我又抛给了一位南方的银行业者。

他回复道,“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他告诉我,主要还是跟跟着政府的方向来,科创贷款、设备更新贷款等,但收益下降很明显,个别贷款甚至是亏损的了。这些贷款规模能多点,但是竞争太强烈了,根本不赚钱。

“躺平”。这个中国网络用语,最初指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即面对压力和竞争选择放弃抗争,不再努力工作或追求成功。现在它被广泛用来描述一种低欲望、低消费的生活方式。“躺平即正义“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既是他们自嘲戏谑的话语,也是面对内卷困境的现实选择。

现在,这个词也应用到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各行各业。

“各个行业都不好,还没失业就想开点吧”,上述北京的银行工作人员说。

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能做的只有躺平?

控风险

如果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躺平”,可能有些消极,但是如果从降低风险偏好的角度去理解“躺平”,却也有道理,它指出了银行在下行周期可以做的事—— 防守。

一位资深的投资人士就表示,银行最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所以,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在这种环境下要做好防守。有效需求不足,说明外部在通缩。资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暴露。银行最重要的是别踩雷,尽可能排除风险。限制向高风险领域投放,清理存量资产风险。降低杠杆率,保持更高的资产流动性,提升现金储备。

无独有偶,一位国有大行风险部的人士也坦言,国家对我们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很清楚的,对银行的盈利下降也是预期中的。即便我们可以通过投放各类更新式贷款,无论从总量还是收益率上都很难维系建设期的一个水平,再加上外部需求的下降,实际上的环境就更加严峻。但没办法,这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再平衡的一个过程。

在他看来,之前的很多风险,是因为空转造成的,如果按照实体经济现在的一个发展速度来安排这些贷款的话,贷款的增速肯定一定都会收缩,收益都是会下降的。

“所以,就看怎么说风险这件事情,中国的商业银行,很难完全作为一个银行在经营,在经济减速、风险上升期,它的风险积累是一定要高于利差的”,他说。

其实,在控风险上,银行还是有积极作为的空间,很多银行并没有“躺平”,比如中信银行过去几年就从“去包袱”到“稳质量”,让整个风险指标持续向好向稳,逐步在股份行的排序中不断向前,详情见《中信银行穿越周期的密码》。

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能做的只有躺平?

练内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银行面临今天的问题,是不是跟银行过去的行为也有关呢?

当然!

上面那位身处南方某省的银行业人士就说,过去这些年,对公客户经理主要做平台公司,个人客户经理主要做按揭,现在这两块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很多客户经理已经不会做其他贷款了。

一位国有大行的战管部人士也坦言,信贷需求不足,看起来的解决办法很多,比如做一些轻资产业务,做中收等等。但是,实际上对能力要求很高。

“至少,我觉得中国的银行解决不了”。他说。

解决不了虽然有点悲观,但是练就能力也确实需要更宽松的体制支持。

其中,不止一位的朋友提到了“问责”。

现在银行做贷款,除了普惠以外,形容了不良,基本上都要问责。监管制度、行内制度太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基本上都要问责。比如资金用途问题,几乎是万能条款,不论是监管机构处罚银行,还是银行内部问责,任何一笔贷款,基本上都能在这方面查出问题来。

“问责”还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中,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继续进行,以创造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当然,中国银行业所处的制度环境是尤其约束的,但是每个行内部其实也是有边际提升的空间。

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能做的只有躺平?

期待政策与尊重市场

“这不是银行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国家要考虑的”,价投谷子地,是国内最唱多招商银行的人,他是这么回复帖子的。

这倒也是呼应了“躺平”之说,然而,作为银行的股东,他当然希望银行能做好,他又从宏观层面提了三点建议:

发国债提升赤字率,搞基建,搞重大项目,民生工程;

银行供给侧改革,关闭过多的银行降低总体货币供应增速,保证优秀的银行做优做强;

增加社会保障,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激发消费潜能。

其实,期待宏观政策发力的同时,更有不止一位的朋友提到了市场的作用。

一位干了一辈子银行的朋友说了这样的比喻:

”如同人老了或者生病,首先是让这个人健康起来,然后才让他多吃补补药和营养品。如果非要逼着他吃,人也完蛋了,药也糟蹋了,粮食也糟蹋了”。

他建议,首先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银行看能做点什么,这是银行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拼命的创造需求,有些需求创造不出来。

与此同时,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市场上可能也并不需要那么多银行,通过自然的市场退出,也能让僧多粥少的情况得以缓解。

“大银行可能还稍微有一点优势,很多小银行,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可能就会消亡的比较快,这个趋势是很难扭转,太小的银行确实需要整合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