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了番薯和洋芋,原來還有這些食物來自國外,大開眼界!

作者:魏武思維

在中國各大網絡小說中,穿越文可以說是占據了半壁江山,而在穿越文中,基建文和科舉文的身影算不上少見,而這一類網文,大多數又是以逆襲為主。

穿越逆襲文中,無論穿越的主角是男人還是女人,總會努力去尋找外邦種子,諸如洋芋、番薯等,借這些高産的種子擺脫糧食低産的狀态。

那麼,外邦傳到中國的食物到底包括了哪些呢?仔細了解一下,絕對能讓你大吃一驚!

除了番薯和洋芋,原來還有這些食物來自國外,大開眼界!

一、絲綢之路開辟之前就有外邦種子引入中國

大多數人以為,漢代張骞開辟絲綢之路後,外邦的種子才開始進入國内,實際上,早在絲綢之路開辟前的先秦時期,大陸就開始引入國外的種子,其中,最讓人驚訝的,便是小麥和大麥的引入。

大麥和小麥的原産地都在西亞,在夏朝時期,便已經引入了大陸,但,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主食還是大豆。

一開始,人們隻是把大豆做成豆飯,還把大豆的葉子摘下來煮成湯喝,但是大豆畢竟是粗糧,對于貴族來說,或多或少有點剌嗓子了,于是大家就學會了用石磨把大豆磨成豆漿和豆粉,大豆就變得美味了許多。

而此時南方的水稻種植尚未推廣開去,直到唐朝時期,水稻種植都難以形成一定的規模。

現在,大陸已經形成了北方以麥類種植為主,南方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模式,可以說是經曆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除了大麥和小麥,先秦時期,還傳入了其他的作物,譬如歐洲的皮燕麥、南亞的藕、東南亞的姜,很多我們以為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作物,其實都是國外傳來的,而這些食物之是以能夠傳入中國,主要走的是兩條路。

除了番薯和洋芋,原來還有這些食物來自國外,大開眼界!

第一條路是北方的草原通道和綠洲通道,從歐洲、中亞、西亞傳進來的食物走的就是這條路,這些食物或是從草原傳入大陸北方後,一路傳到了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是從帕米爾高原流入大陸塔裡木盆地,經過河西走廊後,流入黃土高原。

而從東南亞傳入大陸的食物走的便是南方的通道了,隻是因為傳入時間過早,南方一帶沒有文字記載,是以難以考據。

此外,還有唐朝時期進入了新疆的西瓜,原産地便是非洲,五代十國時期,才從新疆引入中原地區。

而棉花在秦漢時期其實就有種植,主要是從印度和非洲這兩個地方傳進大陸,隻是在一開始,被人當作是觀賞性花卉,一直到唐代都沒有被大規模種植,到了北宋人們才開始把棉花做成了棉布,而到了元朝初期,棉布就成了主要的紡織材料。

清末時期,品質比較好的美洲棉傳入了中國,漸漸取代了品質相對來說比較差的非洲棉和亞洲棉。

除了番薯和洋芋,原來還有這些食物來自國外,大開眼界!

唐朝時期,國風開放且包容,這一時期裡,大陸積極與外國友邦做生意,引入了不少食物,譬如無花果、開心果、絲瓜,隻是唐朝時期主要是靠着國外友人來唐做生意,很多食物早在張骞出使西域時便被帶回國内,是以唐朝引入的食物和種子并未形成較大的規模。

二、大陸曆史上曾經有兩次大規模的食物引進

提到大陸曆史上大規模的食物引進,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想到張骞出使西域後,開辟出了一條絲綢之路來,陸續從國外帶來大量食物。

張骞帶來的食物種類頗多,包括了葡萄、黃瓜、石榴、蒜、蠶豆、香菜、豌豆、大蔥等。

現在網絡上不少人吐槽香菜不好吃,發誓要踩爛世界上每一塊香菜地,這其中的“罪魁禍首”便是張骞。

而這段時期傳入中國的食物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取名上都帶了一個“胡”字,比如胡瓜、胡椒、胡麻等等,主要原因便是這些食物是胡人傳來的。

胡瓜就是黃瓜,南北朝時期,有個叫石勒的北方匈奴霸主,因為十分讨厭自己部落的人管呼羯人叫胡人,便下令禁止全國上下說話、寫文章帶上“胡”字,胡瓜就此改名為黃瓜,可以說,大部分“胡”字開頭的食物,便是這麼改名的。

而在大陸曆史上,卻不是隻有這一次大規模的食物引進,還有一次,便是在明朝時期。

除了番薯和洋芋,原來還有這些食物來自國外,大開眼界!

明朝時期的食物引入,并不是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是鄭和下西洋時期帶來的,而是和哥倫布有關。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把一批歐洲人的注意力引向了這一片他們從未踏足過的土地。

歐洲人和美洲人先是在東南亞一帶,尤其是在菲律賓建立起早期殖民地,于是美洲的作物開始傳入菲律賓,又下南洋,随着下南洋的商隊傳入了中國。

這一時期傳入中國的作物,主要有玉米、番薯、洋芋、木薯、南瓜、辣椒、番茄、鳳梨、煙草、西洋參等等。

就像是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食物大多數帶個“胡”字一般,明朝時期管那些長相異于我們的白種人叫做番人,是以從美洲傳來的食物也帶了個“番”字,比如番茄、芭樂、番木瓜、番荔枝等等,就連辣椒在那時候也被叫做番椒。

這一時期,傳入中國的食物走的也是兩條路,第一條就是前頭說的,從南洋一帶傳入大陸,而另外一條,則是從中亞細亞傳入大陸西北部,再向東傳播至全國各地,這期間也流傳了不少故事。

比如,蕃薯的傳入就别有一番故事。

除了番薯和洋芋,原來還有這些食物來自國外,大開眼界!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福建商人去呂宋做生意,無意間發現了蕃薯這一作物,不僅美味,而且産量還大,便想着要把這種食物帶回祖國。

但是,當時的呂宋,也就是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殖民者知道蕃薯的産量大,可以救活很多人,便想着要抑制蕃薯的傳播,以免壯大他國力量,就嚴禁所有人對外傳播蕃薯苗子,違反規定的,被發現了,是要殺頭的。

但這個商人他不認命,硬是跟兒子一起留在當地,學會了蕃薯的種植方法,回國時把蕃薯芽藏在了纜繩裡帶回國。

明朝正遇上小冰河時期,冬天小麥歉收,春天又是一個大旱,百姓缺少食物,蕃薯苗子被種下時,完全是死馬當成活馬醫,沒想到,到了秋天收獲的時候,挖出了不少蕃薯,當時靠着蕃薯活命的人不計其數,蕃薯就此在中國傳開。

三、全球化趨勢下,世界各地的食物都在傳入他國

清朝時期,大陸開始閉關鎖國,拒絕與其他國家來往,但,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全球化才是大趨勢,無論如何閉關鎖國,西方列強依舊可以用炮火轟開清朝國門,再加上沿海地區有海關走私現象的存在,閉關鎖國也無法阻擋外來食物傳入大陸。

除了番薯和洋芋,原來還有這些食物來自國外,大開眼界!

像是在鴉片戰争後,原産自美洲大陸的西葫蘆便走進了國門,而随着廣州開埠,洋蔥、菜花、卷心菜、草莓也從澳門一帶傳入了廣州。

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大概就是蘋果了。

其實在大陸新疆一帶也有種了蘋果,隻是口感比較差,而在鴉片戰争後,來自美洲的蘋果走進了大陸,立刻取代了新疆蘋果,走進千家萬戶,并開始被大規模種植,到了現在,蘋果已經成了大衆的常備水果了。

這一時期的食物其實也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帶了一個“洋”字,畢竟這些都是洋人的食物,像是洋蔥、洋芋、高麗菜、洋桃等等。

由此可見,看一眼食物的名字帶的到底是胡、番、洋中的哪個字,大緻上就可以推斷,這種食物到底是在哪一時期傳入大陸。

是以,是不是以為這些就是全部了?大錯特錯!食物的傳播可從未停下它全球化的步伐!

在當代網友口中,經常能聽到一些在國外泛濫成災的物種,傳入中國之後,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原因無他,吃貨的力量可是恐怖如斯!而首當其沖的,便是在夏日裡,人人都喜歡的小龍蝦!

小龍蝦在1929年時先是被日本人引入,可以說,日本成了小龍蝦進入亞洲地區的跳闆,但,日本人可對付不了這種生物,日本的黑鳌蝦都要被小龍蝦斬殺幹淨了。

而傳入中國之後,1990年代,小龍蝦就在湖北、安徽一帶,走上了大排檔的飯桌,鮮香麻辣的口味使得小龍蝦迅速斬獲一批粉絲,賣小龍蝦的人數錢數到手抽筋,到了現在,小龍蝦必須要靠人工養殖才能供應得來。

除了番薯和洋芋,原來還有這些食物來自國外,大開眼界!

此外,還有在非洲泛濫成災的羅非魚,因為繁殖速度快且成活率高,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态平衡,引入大陸後,因為肉多刺少且價格實惠,成了盤中美味。

大閘蟹在德國泛濫成災,就連公路上也能看到大閘蟹橫行的身影,德國每年需要為此花費八千多萬的歐元,而打包送到中國之後,這種煩惱就消失了。

牛蛙則是在1960年代,從古巴和日本引入大陸,因為生長速度快且味道鮮美,被做成了多種美食,現在基本上也是靠養殖,但畢竟是外來物種,大陸也給予了它應有的尊重,規定了養殖可以,但放生不行。

此外還有生蚝和風滾草,基本上都是在國外泛濫成災,但到了大陸的地盤上,立刻成了盤中美味。

想想看也是,在大陸南方,小蒲公英随處可見,但在北方,尤其是東北一帶,人們親切地稱呼它為婆婆丁,春天剛冒尖就被人直接一鐮刀帶走,成了一道家常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