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作者:鐵道兵文化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作者 朱海燕

現在諸公,研究歐陽修在颍州時期的生活,大多偏重于研究他的詩詞,而忽略了他治州理政的業績。清人張必達在《歐陽文忠公治颍政績考》中說:“公守颍,其政不可枚舉。修學校則建西湖書學以造颍土,興民利則塞白龍溝水以溉湖田,其大略也。”

在理政方面,歐陽修做到了“寬則不急迫,簡則不煩瑣。觀此言則其政可考而知矣。”

由此可見,歐陽修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方面,都有許多可稱道的地方。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圖檔來源網絡/

衡量一個官員的政績,不能從一時一地一言而論,要從他為官的曆史中全面來看。我以為歐陽修在治州理政方面,他在颍州的做法,與在滁州、揚州的做法是一緻的,他是一位了解民情,關心農業,建設文化的複合型的優秀太守。他到滁州後,在一首詩文中提到“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他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與責任,當了解到滁州地理環境與風土人情,“地僻事簡,風俗安閑”,“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他便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産。他在《清流瑞雪》中寫道:“清流關前一尺雪,鳥飛不渡人行絕;一尺雪,幾尺泥,泥深麥苗春始肥。”反映了他非常關心農業生産。在連綿淫雨,造成百姓生産生活不便時,他寫《祈晴文》,請求神靈保護。他是一個唯物主義者,認為請求神靈保佑,雖不一定有什麼效果,但表達了他對百姓的關心,對穩定民心,安心生産還是很有好處的。好在是那個時代,若是換個時間,他的政敵一封信遞到龍廷,告他“燒香拜佛信鬼神”,說不定要丢了飯碗,一撸到底呢!

歐陽修在詞中曾稱自己是“文章太守”。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途徑是科舉,就是考你的詩詞文賦,任何一個中舉的進士,想必都能寫得一手漂亮的詞賦文章,但向曆史宣稱是“文章太守”的僅此一人。我想,敢标榜自己是“文章太守”,起碼應該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相當影響的人物,他生命的輝煌,在于文化呈示和文化定位,至于當官或官居幾品并不重要。歐陽修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于左。他還是北宋中期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在散文詩詞及文學評論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主張寫文章要切合實用,平實互相,反對唐末五代以來的浮靡晦澀之風。蘇東坡叙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以陸贽,記事似司馬遷,詩歌似李白。”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歐陽修 雕像(圖檔來源網絡)/

是以,對歐陽修這樣的官員,人們把他定位于文人,且從文化方面研究他對曆史的影響是有道理的。更準确地說,他不僅是“文章太守”,更是一個“文化太守”,一位論事切直的直腸子驢,在官場失意,被同僚一腳踹出都門,開始情緒一落千丈。初知滁州,他還不滿40歲,便自号“醉翁”。但與人民同樂的日子裡,他發現在基層工作甚好,首先不再擔心有人告刁狀了,行動自由,心靈自由。遠離政治鬥争的中心,官場的勾心鬥角被他忘得一幹二淨,他撲進大自然的懷抱,開始了利在千秋的文化建設與開發。

在滁州,他第一個開發的景點是西郊豐山幽谷的豐樂亭。他作有《豐樂亭記》,記載甚詳。他開發的另一處景點是瑯琊山醉翁亭。并作《醉翁亭記》以記其事。歐公在滁州開發了許多景點,是要“與民其樂”。可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有識之士之樂其樂也。”

我認識一位宋史研究專家,他說宋真宗,宋仁宗時代,二帝都出籠了許多治國方略的冊子,那在當時,都是一句頂萬句的金科玉律,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誰都不記得他們說了什麼。當年的聖谕遠不如歐陽修建的一個亭子。曆史是無情的,它無情地淘汰着虛僞的政治說教,同時也珍藏着真正的文化經典。歐陽修就是一個千秋永垂的例證。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滁州 豐樂亭(圖檔來源網絡)/

歐陽修是慶曆八年2月到揚州的,第二年正月遷知颍州,時間剛好1年。史料中沒有留下多少他在揚州的政績,隻有一座平山堂。但一座平山堂也就夠了。平山堂的煙雨樓台和古城揚州的二分明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中永遠不死的文化符号。

颍州厚重的曆史文化積澱,曾使它成為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在歐陽修之前,大文學家、大詞人晏殊曾在此為官,建構了颍州的文化圈子,他經常與文友們一起拈花賦詩,對酒聯句,逐漸形成了情緻高雅的詩風。晏殊還在此建了一座清颍亭,立于颍水之濱,以自頤息。後來蘇東坡和弟弟蘇轍分别于此,有“别淚滴清颍”之句。颍州的文人們經常在清颍亭雅聚,不少人在詩壇上已嶄露頭角。是以可以說,對于歐陽修來說,颍州是他人生旅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站,如同滁州一樣,對于文學,這裡将給他同樣至關重要的機遇。

當歐陽修以文壇高手的身份到達颍州太守任上時,當地的文人便向他投來極大的熱情,而這一方的文風,也就在這種熱情中光大而興盛起來。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如今的阜陽(古颍州)颍河兩岸風光(圖檔來源網絡)/

到颍州不久,歐陽修為紀念前任颍州太守劉筠、蔡齊、晏殊等人,又興建了聚星堂,加上以前的清颍亭、會老堂、清蓮閣,都成為颍州文人雅集聚會的地方。歐公除下農村視察以外。在颍州處理完公務,便來到這裡與放浪形骸的文人們一道讨論座談。這裡沒有職務高低的差別,沒有官與民的界限,隻有詩友、文友、老師與弟子的親情。

從1049年2月至1050年7月,歐陽修在颍州任職滿打滿算還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但對于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來說,颍州的生活,卻是他一段充滿了審美體驗的浪漫人生,他所寫的西湖《三橋詩》以及《和人三橋絕句三首》,被他以及被颍州當時書家們寫成條幅,懸挂于颍州的樓堂館所和有臉有面人家的廳堂裡,閑暇之時,他散步于青石鋪地的小街小巷之内,随便推開一戶人家的大門,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這使他感到十分得意。雖然他的書法有一定功底,若是在汴京開封,恐怕就是白送,因為政治問題,有些人還恐避之不及呢,你是範仲俺那個“朋黨”的一員,我挂你的書法作品,有人說我站錯了隊怎麼辦?有人打我的小報告怎麼辦?會不會影響我的仕途?而在颍州就沒有這些了,沒有人把他看成是犯過錯誤而外放的官員。而百姓也不把朝廷認定的錯誤當成錯誤,百姓心裡秤官員的那個杆秤,就是你對老百姓好不好,對百姓好,就是好官;對百姓不好,就是孬官。在颍州,百姓把歐陽修看成是知心的朋友,是值得崇敬的老師。在這裡,他可以盡情地享受生活之美,用自己的靈性去擁抱生活中的詩意詩情。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放達,是一種與自然與百姓和諧共處坦誠相待的大自在。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阜陽 “颍州西湖”美景(圖檔來源網絡)/

有時,他自覺不自覺地感到自己變了,仿佛像晉代隐逸的陶淵明,十分欣羨向往東籬下的菊花,西湖風姿綽約的情韻,颍河垂柳依依的煙水。他把颍州視為歸隐的田園,他渴望告老還鄉之年回到颍州,既可觀賞門前的五柳,又可漫步後園的三徑。他在颍州1年多的時間裡,留下50餘首詩篇,可稱為“知颍詩”。大多是遊田玩水親情逸緻之作。當然,其中也有不少關心百姓疾苦的作品,如《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就是一例。子華學士,即韓绛,與歐陽修同知禮部貢舉。慶曆末年,韓绛以戶部尚書出使江南安撫使,到安徽等地巡察吏治民情。他寫詩給歐陽修叙述百姓的困苦,請教治理的方法。歐陽修以詩作答。詩中有“百姓病已久,一言難遽陳”,“昔而安且富,今也迫以貧”,“牧羊而去狼,未為不仁人”,“家至與戶到,飽饑而衣寒”之句,皆是報憂不報喜的真言實話,目的是讓朝廷真正了解到真實的民間實情。作為地市委書記這一級别的地方官員,一反“報喜不報憂”的官場慣例,古來少有。好在韓绛這位欽差大臣開明,沒有給他扣上擴大負能量的帽子,且作為解決問題的實際抓手,寬減财力,赈救于民,對貪暴不法的官員給予嚴肅的處理。

歐陽修《再和聖俞見答》詩中,也表達他對農民的關切與深情,如“兒啼妻噤午未飯,得米甯擇秕與稊”的詩句,如果不是深入農村,深入到農民之中,走進農民的家庭,是無法得到這些見心見骨見血見情的詩句。聖俞,即梅堯臣,是歐陽修的摯友。大概是梅堯臣問他在穎州做官還要多長時間吧,他在此詩的結尾處作答:“問我居留亦何事,方春苦旱憂民犁”。他把百姓的疾苦始終挂于心上,這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是何等的胸懷與境界啊。他在《祈雨曉過湖上》《喜雨》等詩中,都流露出他對農民的大愛之情。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阜陽 “颍州西湖”美景(圖檔來源網絡)/

1050年7月的一天清晨,歐陽修由颍州改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應天府即現在的河南商丘。颍州的官員及士紳們把他送至颍河的碼頭,才依依與之告别。這本該是一次傷情的離别,會産生很多灞橋折柳般的惜别的悲情佳句,可是歐陽修一路有説有笑,再三對送行的人們說,我很快就會回來,老母還在颍州,這裡是我的家了。他離開颍州之際,沒有一點流離奔波之感,卻充滿着對颍州的深深依戀。

到達應天後,他在《與張職方書》中說:“道途無阻,行已及陳,時時得雨,舟中不熱。自過界溝,地土單薄,桑枯蕭條,始知颍真樂土,益令人眷眷爾。”哪裡知道,離開颍州,他與颍州的曆史大戲才剛剛進入高潮。

他的“思颍”這部輝煌的詩冊開始着墨起筆了。他在給梅堯臣的詩中,寫下“行當買田清颍上,與子相伴把鋤犁”之句;在《答杜相公寵示去思堂詩》,以及後來的諸多詩作中,都流露出強烈的“思颍”情緒。如“誰為寄聲清颍客,此生終不負漁竿”;“吾已買田清颍上,更欲臨流作釣矶”;“有田清颍間,尚可事桑麻”;“待君歸日我何為,手把鋤犁汝陰叟”;“終當卷簟攜枕去,築室買田清颍尾”;“買書載舟歸,築室颍水岸”;“君不見颍水東岸村陂闊,山禽野鳥常咽哳”;“何時遂買颍東田,歸去結茅臨野水”;“買地淮山北,垂竿颍水東”;“終當自駕柴車去,獨結茅廬颍水西”;“鹿車終自駕,歸去颍東田”;“決計不宜晚,歸耕颍尾田”;“一自蘇梅閉九泉,始聞東颍播新篇”;“明年今日如尋我,颍水東西問老農”;“颍人莫怪歸來晚,新向君前乞得身”;“誰言颍水似潇湘,一笑相逢樂未央”;“三年解組來歸日,吾已先耕颍水頭”;“若無颍水肥魚蟹,終老仙鄉作醉鄉”;“惟應思颍夢,先過穆陵關”;“颍田二頃春蕪沒,安得柴車自駕還”;“君君天地不違物,歸去行歌颍水旁”;“自憐思颍意,無異旅人愁”;“共載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開”;“漱流羨颍水,振衣嗟洛塵”等等。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阜陽 “颍州西湖”風光(圖檔來源網絡)/

自歐陽修1050年7月離開颍州,而後知亳州、青州、蔡州長達21年,寫下大量的“思颍”之作。這時的歐陽修身體多病,仕途的險惡使他心灰意冷。他所寫的“思颍”詩大多都是颍州給他留下的美好回憶。詩中展現出一種曆盡滄桑後的悲慨和解悟,“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不論是繁榮宴賞還是治平功業都已成為過去,在晚年的孤寂中他以靜觀平和的心态去思索回味了。

在這21年期間,歐陽修還是幾次回到颍州的。一是1052年3月17日,歐陽修因老母病故,他從應天回颍州奔喪。本打算買地安葬于颍西40裡一處土厚水甘、略依高丘向背之地。但後來又決定歸葬江西老家。1053年7月,歐陽修從颍州護母親鄭氏歸葬江西吉州的沙溪。是冬,複至颍州。至1054年6月,他在颍又留下大量詩作。

1071年7月,歐陽修由青州改知蔡州。這是歐陽修仕途上的最後一站。這時,他得知皇帝已準許他緻仕離休,回颍州以老終年。他心情格外高興,随即寫下《憶焦陂》一詩:

焦陂荷花照水光,

未到十裡聞花香。

焦陂八月新酒熟,

秋水魚肥脍如玉。

清河兩岸柳鳴蟬,

直到焦陂不下船。

笑向漁翁灑家保,

金龜可能不須錢。

明日君恩許歸去,

白頭酣詠太平年。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 雕像(圖檔來源網絡)/

從詩中看,此時他心情格外愉快,一掃以前“思颍”詩中的沉悶氣氛。焦陂在颍州城西南40裡處,現屬阜南縣。不管怎麼說,緻仕離休的歐陽修有一種歸心似箭之感,雖為知州太守,因為曾一度任副宰相,享受的待遇卻是朝中二品大員的待遇,但這一切對他來說都無所謂了,他欣幸的是,從肮髒的官場終于走向了山村水郭和尋常巷陌,走向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空間,進而接納鄉野的呼喚和百姓的歌哭。清清的颍水對他的晚年可能來一次更大的洗禮。

他走向颍州,他将在那裡等待一位文學天才的到來。(未完待續)

朱海燕 ||《颍水側記》(之四)

朱海燕簡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鐵道兵七師任戰士、排長、副指導員、師政治部文化幹事。

1983年調《鐵道兵》報,1984年2月調《人民鐵道》報,任記者、首席記者、主任記者。1998年任《中國鐵道建築報》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進階記者。2010年3月調鐵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級副主任,專司鐵路建設報告文學的寫作。

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獲獎者,是全國宣傳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新聞出版界領軍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聯系的進階專家。八次獲中國新聞獎,九十多次獲省部級新聞一、二等獎,長篇報告文學《北方有戰火》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出版各類作品集四十部,總字數2000萬字。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