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作者:鐵道兵文化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作者 朱海燕

[四]

時代決定着江河的命運。

宋代在經濟、文化方面的某些成就,超出于漢唐。由于宋代帝王重文輕武,禮遇文士,在所有文學藝術方面,更是極一時之盛。宋詞,就是與唐詩這一連成之璧比媲的夜明之珠。然而,和以前的大漢、盛唐以及之後清代的康乾盛世相比,宋代可謂積貧積弱,内憂外患。

悲劇的種子,在宋代立國之時已經悄悄埋下。

北宋建政167年中,西北的夏國與宋朝時戰時和,連“胸有百萬甲兵”的範仲淹都急白了頭發,他吐出的“将軍白發征夫淚”就是明證。

北方之患更甚。在與遼國連年的征戰中,大宋敗多勝少。後來引狼入室,聯合金國,滅掉了遼國。1125年,宋金聯合滅遼後,大宋王朝,成為迅速崛起的金國又一個獵取的目标,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宋朝從未恢複過的燕雲十六州。其嘶嗚的戰馬,如橫掃北中國的飓風,奔突馳驟,飲馬黃河,兩次攻破大宋的京都開封。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靖康之恥”(圖檔來源網絡感謝畫作者)/

1126年,即靖康元年的8月,他們第二次攻克開封後,欽宗率朝中大臣投降。于第二年4月,金兵擄徽宗、欽宗及後妃、太子、大臣數千人北去。北宋遂亡。

大金,這個立國僅有12年的小國,居然以風卷殘雲之勢滅掉了北宋。

靖康之變後,北歸而來的趙構,從河北南下陪都南京,即今日的商丘,在鴻慶宮祭祀趙宋祖廟,宣布即位,改元建炎。以此南宋建立。

1128年,金兵再次攻擊開封,一個叫杜充的人,此時擔任東京開封留守,面對勢如破竹的金軍,杜充竟然想到“決黃河,由泗入淮,以沮金兵。”

《宋史》載:“宋建炎二年,壬寅日,東京留守杜充聞有金師,乃決黃河入清河以沮兵,自是河流不複矣。”

曆史上最大的人為決黃事件,在華夏曆史上還屬首次。杜充,河南安陽人,進士出身,官至南宋初年宰相,最終投降金國,成為叛臣。《宋史》這樣評價他:“喜功名,性殘忍。好殺,而短于謀略。”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杜充(?-1141年)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兩宋之際大臣、南宋初年宰相、叛臣。(圖檔來源網絡感謝畫作者)/

杜充曾一度掌滄州府政令。他怕那裡不太平,因為金人從燕地而來寄居滄州的人很多,杜充不厘清紅皂白,不論男女老幼,将他們全部殺死,理由是懷疑這些人是金人的内應。

但這并不是他的全部,面對黃河,他稱得上是一個遺害千年的罪人。

在軍事地圖前,杜充想像着扒開黃河河道的情景,他似乎看到很多金兵被洪水沖走,沒沖走的在泥沼裡等死。于是,說幹就幹,幾乎沒什麼猶豫,他就命人将黃河扒開了。那地方在今滑縣的李固渡。

根據史料記載:從唐末開始,黃河下遊逐漸淤高,到11世紀初,在河南、山東一些地方,黃河“高民屋殆愈丈。”至北宋時,黃河如脫缰的野馬,到處奔突,不斷改道,有時北流,有時東流,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一條“無定河”。

杜充扒開黃河,由泗水奪淮入海,造成黃河真正意義上改道南流,并在其後持續700多年,直到1855年清鹹豐年間蘭考決口複流北上。

黃河改道南流後,由于水道比黃河原河道又窄又淺,河水含沙量大,是以,數百年間,黃河河道飄忽不定,使得黃淮流域飽受水患,黃泛區的遺患成為漫長的存在。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北宋開決黃河大堤 令最為繁華的江淮地區毀于一旦。(圖檔來源網絡)/

杜充決河,在兩宋史上沒有任何記載證明阻止了金兵南下,金兵繼續攻城掠地。就是說,杜充決河沒有淹到金兵;大水漫灌,淹的都是當地百姓。人為決河,使河南、安徽、江蘇一帶淪為澤國,淹死20萬人,因流離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數倍于此。當時最為繁華的江淮地區,被決堤的洪水毀于一旦,千萬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曾經歌舞升平之地,變為人間地獄。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循新道,被稱為改道。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據統計,在1946年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導緻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經由淮河入長江。而這些改道,破壞性最大的決口,則是1128年杜充決河這一次。這次人為的決口,為1194年的黃河改道創造了條件,使黃河由入渤海而改南入黃海。在1855年前,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有時北沖,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遷徙不定,或入汴水,或入渦水,或入颍水,或入淮水。因黃河黃沙堵死了淮河入海的通道,淮河不得不擇南而撲向三江營尋找出路。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黃淮洪水泛濫(圖檔來源網絡)/

這樣,每逢汛期,豫東、皖北、蘇北,黃淮洪水頻繁,造成沿岸餓殍遍地。水災泛濫影響了京杭大運河的漕運,河道與漕運問題成為明清兩朝最為頭疼之事。直到明朝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砀山、徐州、宿遷一線,即明清黃河故道,行水達300年之久。

[五]

當長達167年的北宋,于狼煙陣中馬蹄聲裡壽終正寝之時,而偏安江南歌舞升平、小人當道、忠良貶逐、苟延殘喘153年的南宋,在倉皇南渡中于焉開始了。

苦難時代,艱難時世,往往孽生大奸大惡,也常常會推出拯救時艱的英雄豪傑。

當嶽飛、韓世忠、辛棄疾、文天祥一批英雄走過曆史舞台時,他們并沒有拯救那個淪喪了國土的朝代與政權。戰争一年一年持續着。作為大金與南宋界河的淮河,流着鮮血,流着淚水。它用鮮血和淚水,見證着戰争的殘酷。

宋、金在紹興議和時,簽下不平等條約。宋與金的分界線,東以淮河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中原腹地,竟成為國與國的界線!此乃天大的荒唐!

淮河痛苦地流着,河中流淌着的都是中原兒女的血淚。

詞人張孝祥這時寫下《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蠧,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将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鹜,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别号于湖居士,鄞縣(今浙江甯波)人。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圖檔來源網絡感謝畫作者)/

這首詞作于孝宗隆興元年,即1163年,是張孝祥任建康留守時所寫。是年,南宋出師北伐的軍隊,在安徽符離集戰敗,朝野震驚。孝宗的抗金意志一時動搖,朝廷中的主和派得勢,并派人至金議和。

在一次宴會上,孝祥對此義憤填膺,即席賦寫這首詞,音調蒼涼悲壯。上片着重寫淪陷區的凄涼景象,下片抒發壯志未酬的忠憤之氣。

詞的開頭“長淮”二句,從遙遠生愁落筆,起勢蒼茫,籠罩全篇。“長淮”即淮河,流經中原腹地的内河,如今卻成了邊塞前哨,怎不令作者痛斷肝腸。詞人舉目遠望,淮河一帶,草木茂密,已經高及關塞了。“征塵暗”三句,承上寫景,勾勒出一幅荒涼肅殺的秋日景象。“黯銷凝”以下七句直抒國土淪喪的無限感慨。“追想當年事”,這是從黯然傷神的意态中引發出來的。當年事,指靖康之難,徽宗、欽宗兩帝被擄北去的可悲史實。這個天翻地覆的曆史大變動,大概是天意所定,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洙泗”,即洙水泗水,流經山東曲阜。孔子曾在此講學,借指文化教育發達的地區,包含中原一帶。“膻腥”,本是牛羊的腥膻氣味,這裡是說昔日的文化之地如今被敵人占領糟蹋了。

“隔水”以下三句,由追想當年轉寫淮河北岸的情景。僅僅是一水之隔啊,淮河北岸到處是駐紮在氈篷裡的金兵。“落日”句借用《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中“日之夕矣,羊牛下來”的詩意,寫暮色蒼茫中一群牛羊歸來的情景,這是金人遊牧生活的真實寫照。金軍的騎兵,一隊隊舉着火把,把淮河之水照耀得通明。那分明是淮河流瀉的淚光!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号後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圖檔來源網絡感謝畫作者)/

在張孝祥之後,還有一位叫劉克莊的詞人,為淮河也留下悲傷的詞章:

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

浙河西面邊聲悄,淮河北去炊煙少。炊煙少,宣和宮殿,冷煙衰草。

這首詞借鴻起興,抒發了對中原淪陷區百姓命運的關切。鴻,就是大雁。鴻雁是一種候鳥,人們稱它為“知時鳥”。秋風起時,北雁南飛;春季則自南北歸。當人們在春日暖暖或秋風秋雲之下,決眦望其南來北往,很容易引發一種思念故國和懷歸的鄉情。因為春天來了,淮河這個國難時界定的“塞垣凍解”了,作者于春日獨立院庭,見梅花紛謝,想到北方中原父老還在金人的統治之下,境況不知如何?可是,他翹首北望,看見一群大雁自南北返,心中不禁感喟萬千:大雁,你北歸何其尋?可是唯有你能回到中原大地,蟄居東南一隅的南宋君臣,又什麼時候才能回到中原大地呢?

朱熹認為“流民以鴻雁哀鳴自比。”是以詩詞中用鴻寫事,除遠方憑寄、歸思難收外,有時兼帶有作寄者或收受者“哀鳴嗷嗷”的情韻之義。是以,這裡除寄作者思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外,還有憑借鴻雁慰問北國遺民在金人鐵蹄下悲傷哀号生活的意思。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淮河 水災(圖檔來源網絡)/

鴻飛北去,先過“浙河西面”,再經淮河北上,再到“宣和宮殿”。大雁北歸,所見山河依舊而人事全非:那裡呈現的景象是“邊聲悄”“炊煙少”“冷煙衰草”。

淮河以北,是如此的肅條!它的一層層波浪裡,似乎再無稻谷飄香,再無牛羊的歡唱!

淮河,這一道界河,不是劃在土地上,而是劃在人們帶血的心靈上。

今江西吉水縣黃橋鄉湴塘村,在建炎元年,即1127年,迎來了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啼哭聲。這個男孩就是楊萬裡。

楊萬裡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宋金議和,南宋之君以“侄皇帝”之名臣服于金國,雙方以淮河中流為國界。淳熙十六年即公元1189年12月,63歲的楊萬裡被任命為迎送金國使者的“外交官”,并全程相陪相送。對于正直的愛國之士,這是一樁違心的苦差。在此期間,詩人寫下一系列憂時傷國寄托遙深的詩作,如《初入淮河四絕句》: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幹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劉嶽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築皇基。

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欲怨誰?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隻餘鷗鹭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着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人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楊萬裡(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遊、尤袤、範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圖檔來源網絡感謝畫作者)/

往日内地深處的淮河,今日竟成南宋北方的邊疆。太平時代,詩人寫淮河可能少不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而今,揚萬裡在特殊的時代,特殊的時空,以特殊的身份經過這裡,他隻能感慨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了。這樣,他才噴發出如上冷峻而熱血般的猶沸,激情而近乎絕望的詩章。這可以說是南宋的“邊塞詩”。但時空的易位,早已無盛唐邊塞詩闊大雄渾的氣象了,有的隻是鑽心的隐痛,朦胧的淚光,以及對中興四大名将和抗戰派的歌頌,還有淮水一樣悠長而又悠長的憂傷!

還有淮上女的一首詞,她這樣寫道:

淮山隐隐,千裡雲峰千裡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裡愁。

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

淮上女,不知名姓。嘉定年間被金人擄掠北上。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宋·金兵入侵 淮女被虜(圖檔來源網絡)/

元好問在他的《續夷堅志》中記載:泗州題壁詞”條下注曰:“興定末,四都尉南征,軍士掠淮上良家女北歸。”淮上女是深受其害者,也是被擄走的無數婦女中的一個。在訣别故鄉之際,這個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女子寫下這首詞,表達了她對故鄉和親人的無限眷戀和對敵人的刻骨仇恨。

是的,在她眼裡,淮山隐隐,愈行愈遠,美麗的淮山,故鄉的淮山逐漸變得模糊了。“千裡雲峰”是對淮山更大範圍的描寫,它綿延逶迤,雲遮霧障,在作者眼中,好似充滿無盡的愁與恨。悠悠淮水,萬頃煙波,也似帶上了無邊的哀愁。“千裡”,“萬頃”,這愁這恨,是何等深廣啊!淮河女兒描繪山水,或說“雲”,或說“煙”,使景物抹上了一層迷蒙暗淡的色調,這和她的前途未蔔,兇多吉少的憂郁情緒正相吻合。可謂山呈“千裡恨”,水帶“萬頃愁”啊!

淮河的悲劇,有無了結的時候?曆史在問!蒼天再問!(未完待續)

朱海燕 ||《淮河淺記》(之三)

朱海燕簡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鐵道兵七師任戰士、排長、副指導員、師政治部文化幹事。

1983年調《鐵道兵》報,1984年2月調《人民鐵道》報,任記者、首席記者、主任記者。1998年任《中國鐵道建築報》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進階記者。2010年3月調鐵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級副主任,專司鐵路建設報告文學的寫作。

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獲獎者,是全國宣傳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新聞出版界領軍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聯系的進階專家。八次獲中國新聞獎,九十多次獲省部級新聞一、二等獎,長篇報告文學《北方有戰火》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出版各類作品集四十部,總字數2000萬字。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