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作者:铁道兵文化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作者 朱海燕

[四]

时代决定着江河的命运。

宋代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某些成就,超出于汉唐。由于宋代帝王重文轻武,礼遇文士,在所有文学艺术方面,更是极一时之盛。宋词,就是与唐诗这一连成之璧比媲的夜明之珠。然而,和以前的大汉、盛唐以及之后清代的康乾盛世相比,宋代可谓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悲剧的种子,在宋代立国之时已经悄悄埋下。

北宋建政167年中,西北的夏国与宋朝时战时和,连“胸有百万甲兵”的范仲淹都急白了头发,他吐出的“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明证。

北方之患更甚。在与辽国连年的征战中,大宋败多胜少。后来引狼入室,联合金国,灭掉了辽国。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后,大宋王朝,成为迅速崛起的金国又一个猎取的目标,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宋朝从未恢复过的燕云十六州。其嘶呜的战马,如横扫北中国的飓风,奔突驰骤,饮马黄河,两次攻破大宋的京都开封。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靖康之耻”(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1126年,即靖康元年的8月,他们第二次攻克开封后,钦宗率朝中大臣投降。于第二年4月,金兵掳徽宗、钦宗及后妃、太子、大臣数千人北去。北宋遂亡。

大金,这个立国仅有12年的小国,居然以风卷残云之势灭掉了北宋。

靖康之变后,北归而来的赵构,从河北南下陪都南京,即今日的商丘,在鸿庆宫祭祀赵宋祖庙,宣布即位,改元建炎。以此南宋建立。

1128年,金兵再次攻击开封,一个叫杜充的人,此时担任东京开封留守,面对势如破竹的金军,杜充竟然想到“决黄河,由泗入淮,以沮金兵。”

《宋史》载:“宋建炎二年,壬寅日,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乃决黄河入清河以沮兵,自是河流不复矣。”

历史上最大的人为决黄事件,在华夏历史上还属首次。杜充,河南安阳人,进士出身,官至南宋初年宰相,最终投降金国,成为叛臣。《宋史》这样评价他:“喜功名,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杜充(?-1141年)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两宋之际大臣、南宋初年宰相、叛臣。(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杜充曾一度掌沧州府政令。他怕那里不太平,因为金人从燕地而来寄居沧州的人很多,杜充不分清红皂白,不论男女老幼,将他们全部杀死,理由是怀疑这些人是金人的内应。

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面对黄河,他称得上是一个遗害千年的罪人。

在军事地图前,杜充想像着扒开黄河河道的情景,他似乎看到很多金兵被洪水冲走,没冲走的在泥沼里等死。于是,说干就干,几乎没什么犹豫,他就命人将黄河扒开了。那地方在今滑县的李固渡。

根据史料记载:从唐末开始,黄河下游逐渐淤高,到11世纪初,在河南、山东一些地方,黄河“高民屋殆愈丈。”至北宋时,黄河如脱缰的野马,到处奔突,不断改道,有时北流,有时东流,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条“无定河”。

杜充扒开黄河,由泗水夺淮入海,造成黄河真正意义上改道南流,并在其后持续700多年,直到1855年清咸丰年间兰考决口复流北上。

黄河改道南流后,由于水道比黄河原河道又窄又浅,河水含沙量大,所以,数百年间,黄河河道飘忽不定,使得黄淮流域饱受水患,黄泛区的遗患成为漫长的存在。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北宋开决黄河大堤 令最为繁华的江淮地区毁于一旦。(图片来源网络)/

杜充决河,在两宋史上没有任何记载证明阻止了金兵南下,金兵继续攻城掠地。就是说,杜充决河没有淹到金兵;大水漫灌,淹的都是当地百姓。人为决河,使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沦为泽国,淹死20万人,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当时最为繁华的江淮地区,被决堤的洪水毁于一旦,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曾经歌舞升平之地,变为人间地獄。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循新道,被称为改道。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导致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经由淮河入长江。而这些改道,破坏性最大的决口,则是1128年杜充决河这一次。这次人为的决口,为1194年的黄河改道创造了条件,使黄河由入渤海而改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有时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迁徙不定,或入汴水,或入涡水,或入颍水,或入淮水。因黄河黄沙堵死了淮河入海的通道,淮河不得不择南而扑向三江营寻找出路。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黄淮洪水泛滥(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每逢汛期,豫东、皖北、苏北,黄淮洪水频繁,造成沿岸饿殍遍地。水灾泛滥影响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河道与漕运问题成为明清两朝最为头疼之事。直到明朝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一线,即明清黄河故道,行水达300年之久。

[五]

当长达167年的北宋,于狼烟阵中马蹄声里寿终正寝之时,而偏安江南歌舞升平、小人当道、忠良贬逐、苟延残喘153年的南宋,在仓皇南渡中于焉开始了。

苦难时代,艰难时世,往往孽生大奸大恶,也常常会推出拯救时艰的英雄豪杰。

当岳飞、韩世忠、辛弃疾、文天祥一批英雄走过历史舞台时,他们并没有拯救那个沦丧了国土的朝代与政权。战争一年一年持续着。作为大金与南宋界河的淮河,流着鲜血,流着泪水。它用鲜血和泪水,见证着战争的残酷。

宋、金在绍兴议和时,签下不平等条约。宋与金的分界线,东以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中原腹地,竟成为国与国的界线!此乃天大的荒唐!

淮河痛苦地流着,河中流淌着的都是中原儿女的血泪。

词人张孝祥这时写下《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蠧,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这首词作于孝宗隆兴元年,即1163年,是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时所写。是年,南宋出师北伐的军队,在安徽符离集战败,朝野震惊。孝宗的抗金意志一时动摇,朝廷中的主和派得势,并派人至金议和。

在一次宴会上,孝祥对此义愤填膺,即席赋写这首词,音调苍凉悲壮。上片着重写沦陷区的凄凉景象,下片抒发壮志未酬的忠愤之气。

词的开头“长淮”二句,从遥远生愁落笔,起势苍茫,笼罩全篇。“长淮”即淮河,流经中原腹地的内河,如今却成了边塞前哨,怎不令作者痛断肝肠。词人举目远望,淮河一带,草木茂密,已经高及关塞了。“征尘暗”三句,承上写景,勾勒出一幅荒凉肃杀的秋日景象。“黯销凝”以下七句直抒国土沦丧的无限感慨。“追想当年事”,这是从黯然伤神的意态中引发出来的。当年事,指靖康之难,徽宗、钦宗两帝被掳北去的可悲史实。这个天翻地覆的历史大变动,大概是天意所定,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洙泗”,即洙水泗水,流经山东曲阜。孔子曾在此讲学,借指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包含中原一带。“膻腥”,本是牛羊的腥膻气味,这里是说昔日的文化之地如今被敌人占领糟蹋了。

“隔水”以下三句,由追想当年转写淮河北岸的情景。仅仅是一水之隔啊,淮河北岸到处是驻扎在毡篷里的金兵。“落日”句借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诗意,写暮色苍茫中一群牛羊归来的情景,这是金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金军的骑兵,一队队举着火把,把淮河之水照耀得通明。那分明是淮河流泻的泪光!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在张孝祥之后,还有一位叫刘克庄的词人,为淮河也留下悲伤的词章: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这首词借鸿起兴,抒发了对中原沦陷区百姓命运的关切。鸿,就是大雁。鸿雁是一种候鸟,人们称它为“知时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北归。当人们在春日暖暖或秋风秋云之下,决眦望其南来北往,很容易引发一种思念故国和怀归的乡情。因为春天来了,淮河这个国难时界定的“塞垣冻解”了,作者于春日独立院庭,见梅花纷谢,想到北方中原父老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境况不知如何?可是,他翘首北望,看见一群大雁自南北返,心中不禁感喟万千:大雁,你北归何其寻?可是唯有你能回到中原大地,蛰居东南一隅的南宋君臣,又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中原大地呢?

朱熹认为“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所以诗词中用鸿写事,除远方凭寄、归思难收外,有时兼带有作寄者或收受者“哀鸣嗷嗷”的情韵之义。因此,这里除寄作者思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外,还有凭借鸿雁慰问北国遗民在金人铁蹄下悲伤哀号生活的意思。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淮河 水灾(图片来源网络)/

鸿飞北去,先过“浙河西面”,再经淮河北上,再到“宣和宫殿”。大雁北归,所见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那里呈现的景象是“边声悄”“炊烟少”“冷烟衰草”。

淮河以北,是如此的肃条!它的一层层波浪里,似乎再无稻谷飘香,再无牛羊的欢唱!

淮河,这一道界河,不是划在土地上,而是划在人们带血的心灵上。

今江西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在建炎元年,即1127年,迎来了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这个男孩就是杨万里。

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宋金议和,南宋之君以“侄皇帝”之名臣服于金国,双方以淮河中流为国界。淳熙十六年即公元1189年12月,63岁的杨万里被任命为迎送金国使者的“外交官”,并全程相陪相送。对于正直的爱国之士,这是一桩违心的苦差。在此期间,诗人写下一系列忧时伤国寄托遥深的诗作,如《初入淮河四绝句》: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人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往日内地深处的淮河,今日竟成南宋北方的边疆。太平时代,诗人写淮河可能少不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今,扬万里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时空,以特殊的身份经过这里,他只能感慨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了。这样,他才喷发出如上冷峻而热血般的犹沸,激情而近乎绝望的诗章。这可以说是南宋的“边塞诗”。但时空的易位,早已无盛唐边塞诗阔大雄浑的气象了,有的只是钻心的隐痛,朦胧的泪光,以及对中兴四大名将和抗战派的歌颂,还有淮水一样悠长而又悠长的忧伤!

还有淮上女的一首词,她这样写道: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里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淮上女,不知名姓。嘉定年间被金人掳掠北上。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宋·金兵入侵 淮女被虏(图片来源网络)/

元好问在他的《续夷坚志》中记载:泗州题壁词”条下注曰:“兴定末,四都尉南征,军士掠淮上良家女北归。”淮上女是深受其害者,也是被掳走的无数妇女中的一个。在诀别故乡之际,这个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女子写下这首词,表达了她对故乡和亲人的无限眷恋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是的,在她眼里,淮山隐隐,愈行愈远,美丽的淮山,故乡的淮山逐渐变得模糊了。“千里云峰”是对淮山更大范围的描写,它绵延逶迤,云遮雾障,在作者眼中,好似充满无尽的愁与恨。悠悠淮水,万顷烟波,也似带上了无边的哀愁。“千里”,“万顷”,这愁这恨,是何等深广啊!淮河女儿描绘山水,或说“云”,或说“烟”,使景物抹上了一层迷蒙暗淡的色调,这和她的前途未卜,凶多吉少的忧郁情绪正相吻合。可谓山呈“千里恨”,水带“万顷愁”啊!

淮河的悲剧,有无了结的时候?历史在问!苍天再问!(未完待续)

朱海燕 ||《淮河浅记》(之三)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