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作者:铁道兵文化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作者 朱海燕

现在诸公,研究欧阳修在颍州时期的生活,大多偏重于研究他的诗词,而忽略了他治州理政的业绩。清人张必达在《欧阳文忠公治颍政绩考》中说:“公守颍,其政不可枚举。修学校则建西湖书学以造颍土,兴民利则塞白龙沟水以溉湖田,其大略也。”

在理政方面,欧阳修做到了“宽则不急迫,简则不烦琐。观此言则其政可考而知矣。”

由此可见,欧阳修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可称道的地方。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图片来源网络/

衡量一个官员的政绩,不能从一时一地一言而论,要从他为官的历史中全面来看。我以为欧阳修在治州理政方面,他在颍州的做法,与在滁州、扬州的做法是一致的,他是一位了解民情,关心农业,建设文化的复合型的优秀太守。他到滁州后,在一首诗文中提到“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当了解到滁州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地僻事简,风俗安闲”,“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他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他在《清流瑞雪》中写道:“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渡人行绝;一尺雪,几尺泥,泥深麦苗春始肥。”反映了他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在连绵淫雨,造成百姓生产生活不便时,他写《祈晴文》,请求神灵保护。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认为请求神灵保佑,虽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对稳定民心,安心生产还是很有好处的。好在是那个时代,若是换个时间,他的政敌一封信递到龙廷,告他“烧香拜佛信鬼神”,说不定要丢了饭碗,一撸到底呢!

欧阳修在词中曾称自己是“文章太守”。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途径是科举,就是考你的诗词文赋,任何一个中举的进士,想必都能写得一手漂亮的词赋文章,但向历史宣称是“文章太守”的仅此一人。我想,敢标榜自己是“文章太守”,起码应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他生命的辉煌,在于文化呈示和文化定位,至于当官或官居几品并不重要。欧阳修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他还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评论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主张写文章要切合实用,平实相互,反对唐末五代以来的浮靡晦涩之风。苏东坡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以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歌似李白。”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欧阳修 雕像(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对欧阳修这样的官员,人们把他定位于文人,且从文化方面研究他对历史的影响是有道理的。更准确地说,他不仅是“文章太守”,更是一个“文化太守”,一位论事切直的直肠子驴,在官场失意,被同僚一脚踹出都门,开始情绪一落千丈。初知滁州,他还不满40岁,便自号“醉翁”。但与人民同乐的日子里,他发现在基层工作甚好,首先不再担心有人告刁状了,行动自由,心灵自由。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官场的勾心斗角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他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开始了利在千秋的文化建设与开发。

在滁州,他第一个开发的景点是西郊丰山幽谷的丰乐亭。他作有《丰乐亭记》,记载甚详。他开发的另一处景点是瑯琊山醉翁亭。并作《醉翁亭记》以记其事。欧公在滁州开发了许多景点,是要“与民其乐”。可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有识之士之乐其乐也。”

我认识一位宋史研究专家,他说宋真宗,宋仁宗时代,二帝都出笼了许多治国方略的册子,那在当时,都是一句顶万句的金科玉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谁都不记得他们说了什么。当年的圣谕远不如欧阳修建的一个亭子。历史是无情的,它无情地淘汰着虚伪的政治说教,同时也珍藏着真正的文化经典。欧阳修就是一个千秋永垂的例证。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滁州 丰乐亭(图片来源网络)/

欧阳修是庆历八年2月到扬州的,第二年正月迁知颍州,时间刚好1年。史料中没有留下多少他在扬州的政绩,只有一座平山堂。但一座平山堂也就够了。平山堂的烟雨楼台和古城扬州的二分明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中永远不死的文化符号。

颍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曾使它成为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在欧阳修之前,大文学家、大词人晏殊曾在此为官,构建了颍州的文化圈子,他经常与文友们一起拈花赋诗,对酒联句,逐渐形成了情致高雅的诗风。晏殊还在此建了一座清颍亭,立于颍水之滨,以自颐息。后来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分别于此,有“别泪滴清颍”之句。颍州的文人们经常在清颍亭雅聚,不少人在诗坛上已崭露头角。因此可以说,对于欧阳修来说,颍州是他人生旅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站,如同滁州一样,对于文学,这里将给他同样至关重要的机遇。

当欧阳修以文坛高手的身份到达颍州太守任上时,当地的文人便向他投来极大的热情,而这一方的文风,也就在这种热情中光大而兴盛起来。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如今的阜阳(古颍州)颍河两岸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到颍州不久,欧阳修为纪念前任颍州太守刘筠、蔡齐、晏殊等人,又兴建了聚星堂,加上以前的清颍亭、会老堂、清莲阁,都成为颍州文人雅集聚会的地方。欧公除下农村视察以外。在颍州处理完公务,便来到这里与放浪形骸的文人们一道讨论座谈。这里没有职务高低的区别,没有官与民的界限,只有诗友、文友、老师与弟子的亲情。

从1049年2月至1050年7月,欧阳修在颍州任职满打满算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但对于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来说,颍州的生活,却是他一段充满了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他所写的西湖《三桥诗》以及《和人三桥绝句三首》,被他以及被颍州当时书家们写成条幅,悬挂于颍州的楼堂馆所和有脸有面人家的厅堂里,闲暇之时,他散步于青石铺地的小街小巷之内,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这使他感到十分得意。虽然他的书法有一定功底,若是在汴京开封,恐怕就是白送,因为政治问题,有些人还恐避之不及呢,你是范仲俺那个“朋党”的一员,我挂你的书法作品,有人说我站错了队怎么办?有人打我的小报告怎么办?会不会影响我的仕途?而在颍州就没有这些了,没有人把他看成是犯过错误而外放的官员。而百姓也不把朝廷认定的错误当成错误,百姓心里秤官员的那个杆秤,就是你对老百姓好不好,对百姓好,就是好官;对百姓不好,就是孬官。在颍州,百姓把欧阳修看成是知心的朋友,是值得崇敬的老师。在这里,他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之美,用自己的灵性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诗情。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放达,是一种与自然与百姓和谐共处坦诚相待的大自在。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阜阳 “颍州西湖”美景(图片来源网络)/

有时,他自觉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变了,仿佛像晋代隐逸的陶渊明,十分欣羡向往东篱下的菊花,西湖风姿绰约的情韵,颍河垂柳依依的烟水。他把颍州视为归隐的田园,他渴望告老还乡之年回到颍州,既可观赏门前的五柳,又可漫步后园的三径。他在颍州1年多的时间里,留下50余首诗篇,可称为“知颍诗”。大多是游田玩水亲情逸致之作。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关心百姓疾苦的作品,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就是一例。子华学士,即韩绛,与欧阳修同知礼部贡举。庆历末年,韩绛以户部尚书出使江南安抚使,到安徽等地巡察吏治民情。他写诗给欧阳修叙述百姓的困苦,请教治理的方法。欧阳修以诗作答。诗中有“百姓病已久,一言难遽陈”,“昔而安且富,今也迫以贫”,“牧羊而去狼,未为不仁人”,“家至与户到,饱饥而衣寒”之句,皆是报忧不报喜的真言实话,目的是让朝廷真正了解到真实的民间实情。作为地市委书记这一级别的地方官员,一反“报喜不报忧”的官场惯例,古来少有。好在韩绛这位钦差大臣开明,没有给他扣上扩大负能量的帽子,且作为解决问题的实际抓手,宽减财力,赈救于民,对贪暴不法的官员给予严肃的处理。

欧阳修《再和圣俞见答》诗中,也表达他对农民的关切与深情,如“儿啼妻噤午未饭,得米宁择秕与稊”的诗句,如果不是深入农村,深入到农民之中,走进农民的家庭,是无法得到这些见心见骨见血见情的诗句。圣俞,即梅尧臣,是欧阳修的挚友。大概是梅尧臣问他在颖州做官还要多长时间吧,他在此诗的结尾处作答:“问我居留亦何事,方春苦旱忧民犁”。他把百姓的疾苦始终挂于心上,这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是何等的胸怀与境界啊。他在《祈雨晓过湖上》《喜雨》等诗中,都流露出他对农民的大爱之情。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阜阳 “颍州西湖”美景(图片来源网络)/

1050年7月的一天清晨,欧阳修由颍州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应天府即现在的河南商丘。颍州的官员及士绅们把他送至颍河的码头,才依依与之告别。这本该是一次伤情的离别,会产生很多灞桥折柳般的惜别的悲情佳句,可是欧阳修一路有説有笑,再三对送行的人们说,我很快就会回来,老母还在颍州,这里是我的家了。他离开颍州之际,没有一点流离奔波之感,却充满着对颍州的深深依恋。

到达应天后,他在《与张职方书》中说:“道途无阻,行已及陈,时时得雨,舟中不热。自过界沟,地土单薄,桑枯萧条,始知颍真乐土,益令人眷眷尔。”哪里知道,离开颍州,他与颍州的历史大戏才刚刚进入高潮。

他的“思颍”这部辉煌的诗册开始着墨起笔了。他在给梅尧臣的诗中,写下“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之句;在《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以及后来的诸多诗作中,都流露出强烈的“思颍”情绪。如“谁为寄声清颍客,此生终不负渔竿”;“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有田清颍间,尚可事桑麻”;“待君归日我何为,手把锄犁汝阴叟”;“终当卷簟携枕去,筑室买田清颍尾”;“买书载舟归,筑室颍水岸”;“君不见颍水东岸村陂阔,山禽野鸟常咽哳”;“何时遂买颍东田,归去结茅临野水”;“买地淮山北,垂竿颍水东”;“终当自驾柴车去,独结茅庐颍水西”;“鹿车终自驾,归去颍东田”;“决计不宜晚,归耕颍尾田”;“一自苏梅闭九泉,始闻东颍播新篇”;“明年今日如寻我,颍水东西问老农”;“颍人莫怪归来晚,新向君前乞得身”;“谁言颍水似潇湘,一笑相逢乐未央”;“三年解组来归日,吾已先耕颍水头”;“若无颍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惟应思颍梦,先过穆陵关”;“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君君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颍水旁”;“自怜思颍意,无异旅人愁”;“共载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开”;“漱流羡颍水,振衣嗟洛尘”等等。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阜阳 “颍州西湖”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自欧阳修1050年7月离开颍州,而后知亳州、青州、蔡州长达21年,写下大量的“思颍”之作。这时的欧阳修身体多病,仕途的险恶使他心灰意冷。他所写的“思颍”诗大多都是颍州给他留下的美好回忆。诗中体现出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悲慨和解悟,“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不论是繁荣宴赏还是治平功业都已成为过去,在晚年的孤寂中他以静观平和的心态去思索回味了。

在这21年期间,欧阳修还是几次回到颍州的。一是1052年3月17日,欧阳修因老母病故,他从应天回颍州奔丧。本打算买地安葬于颍西40里一处土厚水甘、略依高丘向背之地。但后来又决定归葬江西老家。1053年7月,欧阳修从颍州护母亲郑氏归葬江西吉州的沙溪。是冬,复至颍州。至1054年6月,他在颍又留下大量诗作。

1071年7月,欧阳修由青州改知蔡州。这是欧阳修仕途上的最后一站。这时,他得知皇帝已批准他致仕离休,回颍州以老终年。他心情格外高兴,随即写下《忆焦陂》一诗:

焦陂荷花照水光,

未到十里闻花香。

焦陂八月新酒熟,

秋水鱼肥脍如玉。

清河两岸柳鸣蝉,

直到焦陂不下船。

笑向渔翁洒家保,

金龟可能不须钱。

明日君恩许归去,

白头酣咏太平年。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 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 雕像(图片来源网络)/

从诗中看,此时他心情格外愉快,一扫以前“思颍”诗中的沉闷气氛。焦陂在颍州城西南40里处,现属阜南县。不管怎么说,致仕离休的欧阳修有一种归心似箭之感,虽为知州太守,因为曾一度任副宰相,享受的待遇却是朝中二品大员的待遇,但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了,他欣幸的是,从肮脏的官场终于走向了山村水郭和寻常巷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从而接纳乡野的呼唤和百姓的歌哭。清清的颍水对他的晚年可能来一次更大的洗礼。

他走向颍州,他将在那里等待一位文学天才的到来。(未完待续)

朱海燕 ||《颍水侧记》(之四)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