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子·宥坐篇》

作者: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宥坐篇》至《堯問篇》五篇是荀子和弟子摘錄的資料教材,經後人編輯而成。

這些内容雖不是荀子自己編寫,但對研究荀子思想有一定價值,而内容也保留了不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文字,是很有價值的曆史文獻。

宥坐,指第一節所說的宥坐之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的盛水器皿。

這個器皿完全沒有水會傾斜,注水一半就會端正,盛滿水就會翻倒。

放在座位右邊,用來提醒人不要太過或不及。

本篇主要記載孔子言行,以示荀子對孔子的繼承。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

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歎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

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孔子參觀魯桓公的廟,看到那裡有一隻傾斜的器皿。孔子問守廟人:“這是什麼器皿?”守廟人說:“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器皿,不注水的時候就會傾斜,倒入一半水時就會端正,注滿水後就會翻倒。”孔子就回頭對弟子說:“注水吧!”弟子取了水注入到裡面。注入一半的時候就端正了,注滿後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複傾斜了。

孔子感慨地說:“唉!哪有滿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說:“我想問一下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嗎?”

孔子說:“聰明聖智,就要用笨拙來保持它,功勞惠及天下,要保持謙讓的态度;勇敢有力,要用怯懦來保持它;富有天下,要用節儉來保持它。這就是所謂的保持盈滿的方法啊。)

《荀子·宥坐篇》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

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僞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衆,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産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

詩曰:‘憂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孔子做了魯國的代理宰相,當政才七天就殺了少正卯。學生進來問他說:“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啊。老師執掌了政權就先把他殺了,這不是弄錯了吧!”

  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原因。人有五種罪惡,但是并不包括盜竊:一是内省通明但用心險惡;二是行為邪僻卻又頑固不化;三是說話虛僞卻還善辨;四是記述稀奇古怪而駁雜廣博,五是贊同錯誤而又進行潤色。這五種罪惡,一人隻要有一種,就不能逃脫君子的誅殺,少正卯卻同時具有這五種罪惡。

是以,在他居住的地方,足以聚衆成群,他的言談足以掩飾邪惡,迷惑衆人,他剛愎自用,足以反是為非,而獨樹一幟。這是小人中的豪傑,是不可不殺的。

正是這樣,商湯殺了尹諧,文王殺了潘止,周公旦殺了管叔,姜太公殺了華仕,管仲殺了付裡乙,子産殺了鄧析、史付。這七個人,雖然時代不同,但内心同樣邪惡,是不能不殺的。《詩經》上說:‘我憂慮重重,被一群小人所惱恨。’小人多了,那就令人擔憂了。”)

孔子為魯司寇,有父子訟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其父請止,孔子舍之。季孫聞之,不說,曰:“是老也欺予。語予曰:為國家必以孝。今殺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冉子以告。孔子慨然歎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嫚令謹誅,賊也。今生也有時,歛也無時,暴也;不教而責成功,虐也。

--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予維曰未有順事。’言先教也。故先王既陳之以道,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賢以綦之;若不可,廢不能以單之;綦三年而百姓從風矣。邪民不從,然後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

詩曰:‘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庳,卑民不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

今之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堕焉,則進而制之,是以刑彌繁,而邪不勝。三尺之岸而虛車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數仞之牆而民不踰也,百仞之山而豎子馮而遊焉,陵遲故也。

今之世陵遲已久矣,而能使民勿踰乎,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眷焉顧之,潸焉出涕。’豈不哀哉!”

(孔子擔任魯國的司法大臣。有父子倆打官司的,孔子拘留了兒子,三個月了還沒有判決。他的父親請求撤訴,孔子就釋放了他的兒子。季桓子聽說了這件事,很不高興,說:“這位老先生欺騙了我,他曾對我說:‘治理國家一定要用孝道。’如今,他應該殺掉一個人,來懲罰不孝之子,可是他又把他放了。”冉求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感慨地說:“嗚呼!君主犯了過失,臣下把他殺掉,那行麼?不去教育自己的群眾,而隻是判決他們的訴訟,這是在屠殺無罪的人啊。全軍打了敗仗,是不可把他們全部殺掉的;監獄沒有治理好,是不可以施加刑罰;因為罪責并不在群眾啊。法令松弛而嚴加懲處,這是殘害;那作物生長有一定的季節,而征收賦稅卻不時在進行,這是殘酷,不進行教育卻要求成功,這是暴虐。制止了這三種行為,然後才可以實行刑罰上。

《尚書》上說:“即使按照合宜的原則用刑、按照合宜的原則殺人,也不要立即執行,我們隻是說我還沒有把事情做的妥當。”這是說要應當先進行教育啊。

  是以古代的聖王向群眾宣布了治國的原則,就身體力行。如果不能實行,就重用賢明教導群眾;如果還不能做到,就應該罷免沒有才能的人來威懾他們。

這樣,最多三年,百姓就順從教化了。如果奸邪的人還不依從,就要用刑罰來處罰他們,這樣,他們就知道自己的罪過了。

是以,嚴肅了權威卻可以不用,設定了刑罰可以不必實施,《詩經》上說:“太師尹氏,你是周朝的基石。掌握國家的大權,整個天下靠你來維持。你要輔佐天子,群眾不迷失方向。”說的就是這種道理啊,

  現在的社會卻不是這樣。教化混亂,刑罰繁多,群眾迷惑糊塗而堕落,是以跟着進行制裁,雖然刑罰更加繁多,卻不能克服邪惡。三尺高的陡坡,就是空車也不能拉上去;百丈的高山,載重的大車也能爬上去,為什麼呢?是因為坡度平緩啊。人不能越過幾丈高的牆,但小孩卻能登上百丈的高山遊玩,這也是坡度平緩的緣故啊。

現在,它的傾斜也是相當久了,能使人不越軌嗎?《詩經》上說:“大路平坦有如磨刀石,筆直的就像箭杆。它是君子走的路,百姓隻能擡頭看。回頭看那平直的大道,禁不住流下了眼淚。”這難道不可悲嗎?)

詩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

子曰:“伊稽首不其有來乎?”

《荀子·宥坐篇》

(  《詩》雲:“看着那太陽和月亮,我深深地思念你。道路那麼遙遠,何時才能回來?”孔子說:“如果志同道合,即使道路遙遠,人們能不向你歸來嗎?”)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是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

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見大水必觀焉。

(孔子觀看向東流去的河水。子貢問孔子說:“您見到大水必定觀看,這是為什麼呢?”

孔子說:“那流水,普遍地養育萬物而無所作為,就好像德操;它流向低處,彎彎曲曲,遵循一定規律,就好像正義,它浩浩蕩蕩,奔流不息,沒有窮盡,就好像道;掘開堵塞,使它通行,它就随即奔騰向前,好像回聲應和原來的聲音一樣,即使百丈深谷也不怕,就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就好像法度;注滿量器,不需刮闆刮平,就好像公正;它柔弱細小無微不至,就好像明察;各種東西在水裡淘洗,就會變得潔淨鮮美,就好像善于教化,它百轉千回必然向東,就好像意志。是以君子看見大水就要觀賞它。”)

  孔子曰:“吾有恥也,吾有鄙也,吾有殆也:幼不能強學,老無以教之,吾恥之,去其故鄉,事君而達,卒遇故人曾無舊言,吾鄙之;與小人處者,吾殆之也。”

(孔子說:“我有認為恥辱的事,我有認為卑鄙的事,我有認為危險的事。年少時不能勤奮學習,老了沒有什麼可以傳授予人,我以為這是恥辱的事。離開故鄉,侍奉君主,做了官變得顯貴,偶然遇到過去的朋友,竟然沒有懷舊的話,我以為這是卑鄙的事。和小人相處,我以為這是危險的事。”)

 孔子曰:“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今學曾未如(月尤)贅,則具然欲為人師。

(孔子說:“即使成績微小的像螞蟻洞口的小土堆,但隻要不斷進取,我就贊許他,成績即使像山一樣大,但如果有一點進步就停止不前,我就不贊許了。現在有些人學到的知識很少,就自滿自足地想着做别人的老師。”)

  孔子南适楚,厄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饑色。

子路進而問之曰:“由聞之: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為必用邪?

王子比幹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為必用邪?關龍逢不見刑乎!女以谏者為必用邪?

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由是觀之,不遇世者衆矣,何獨丘也哉!且夫芷蘭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雖賢,其能行乎?苟遇其時,何難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

孔子曰:“由!居!吾語女。昔晉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踐霸心生于會稽,齊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孔子向南到楚國去,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沒吃熟食,野菜羹中沒有攙一點米,學生們都有饑餓的表情。子路上前問孔子說:“我聽說對于行善的人,上天就賜給他幸福;對于作惡的人,上天就降災禍給他。現在,老師積累功德,奉行道義,具有各種美德,這樣做的日子已經很久了,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窘境呢?”

  孔子說:“仲由你不知道,我告訴你。你認為有才智的人就一定會被任用的嗎?

王子比幹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嗎!你認為忠誠的人就一定會被任用的嗎?

關龍逢不是被桀殺了嗎!你認為勸谏的人就一定會被任用的嗎?

伍子胥不是被碎屍了姑蘇城外了嗎!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這要靠機遇;有沒有德才,這是各人的資質了;君子之中博學多識而能深謀遠慮,卻沒有遇上被重用的機會的人,多着呢!由此看來,不被社會賞識的人是很多的了!哪裡隻是我孔丘呢?

況且,白芷蘭草長在深山老林之中,不是因為沒有人賞識就不香了;君子的學習,并不是為了顯貴,而是為了受到困窘的時候而不感到困頓,遭受憂患的時候而意志不衰退;懂得禍福死生的道理而思想不動搖。有沒有德才,在于資質,做還是不做,在于人的決定,得到還是得不到賞識,在于時機,是死還是生,在于命運。

現在有的人沒有遇上機遇,即使賢能,他能有所作為嗎?如果遇到時機,那還有什麼困難呢?是以君子要廣博地學習,某慮深遠,修養心身,端正品行,等待時機的到來。”

  孔子又說:“仲由,坐下!我告訴你。

從前,晉公子重耳建立霸業的雄心産生他在曹國受困的時候,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産生于被吳王打敗于會稽山的時候,齊桓公的稱霸之心産生于逃亡莒國的時候。

是以處境不窘迫的人思考的就不遠,自己沒奔逃過的人志向就不廣大,你怎麼知道我就不能得意呢?”)

  子貢觀于魯廟之北堂,出而問于孔子曰:“鄉者賜觀于太廟之北堂,吾亦未辍,還複瞻被九蓋皆繼,被有說邪?匠過絕邪?”孔子曰:“太廟之堂亦嘗有說,官緻良工,因麗節文,非無良材也,蓋曰貴文也。”

(  子貢參觀了魯國宗廟的北堂,出來後問孔子說:“我參觀了太廟的北堂,沒有停住腳步,回頭再去看那九扇門,都是一塊一塊的木頭拼接的,那有什麼講究嗎?是木匠過失而把木材弄斷的嗎?”

孔子說:“太廟的北堂當然是有講究的,官吏們招來技藝精良的工匠,依據木材來施加文采,這并不是沒有好的大木頭,大概是因為看重文采吧。”)

繼續閱讀

  • 《荀子·臣道篇》

    13·1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

    鑷子

    04-12

  • 《荀子·修身篇》

    【原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賊也...

    鑷子

    04-12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

    鑷子

    04-12

  • 荀子·榮辱篇

    【原文】憍洩①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②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鑷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

    鑷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

    鑷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争國,内行...

    鑷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鑷子

    04-16

  • 跟着荀子學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師,第一篇學勸學,第二篇就學修身修身不僅是學習的過程,荀子還教會我們怎麼看人,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知人才...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馬虎。君子以禮義治國,以誠信養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極力表彰君子的種種可貴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榮辱

    "榮"即光榮、榮譽,是指社會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之後所給予的褒揚與贊許,以及個人産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裡體驗。"辱"即恥辱,...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王制

    本文是荀子對政治的看法。荀子認為王者之政是一種用賢罷廢、誅惡化民的政治,賞罰分明,可以使人人歸于禮義。處理政事要用禮和法...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儒效

    這一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衆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并強調了學習與法度...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說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開頭二字作為篇名,和内容并無關系。首二段是說霸者自然有其不滅亡之道,而不免會有用禮讓來裝飾自己的表現;...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相

    這是荀子對面相學的否定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進而...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十二子

    這是一篇對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陳仲、史魚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鑷子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