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子·哀公篇

作者: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本篇第一節說魯哀公問孔子,故以“哀公”為篇名。内容記載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最後也有顔淵和魯定公的對話。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如何取之邪?”

孔子 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哀公曰:“然則夫章甫絇屦,紳帶而搢笏者,此賢乎?”

孔子對曰:“不必然,夫 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于食葷;斬衰菅屦,杖而啜粥者,志不在于酒肉。

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 哀公曰:“善!”

荀子·哀公篇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我想選擇大陸的人才和他們一起治理國家,冒昧地問一下怎樣去選取他們呢?”孔子回答說:“生在當今的世上,牢記着古代的原則;處在當今的習俗中,穿着古代式樣的服裝;做到這樣而為非作歹的人,不是很少的嗎?”

  哀公說:“這樣的話,那麼那些戴着商代式樣的禮帽、穿着縛有鞋帶的鞋子、束着寬大的腰帶并在腰帶上插着朝闆的人,他們都賢能嗎?”

孔子回答說:“不一定賢能。那些穿着祭祀禮服、黑色禮袍、戴着禮帽而乘坐祭天大車的人,他們的心思不在于吃葷;披麻帶孝、穿着茅草編成的鞋、撐着孝棍而吃薄粥的人,他們的心思不在于喝酒吃肉。

生在當今的世上,牢記着古代的原則;處在當今的習俗中,穿着古代式樣的服裝;做到這樣而為非作歹的人,即使有,不也很少嗎?”

  哀公說:“好!我懂了!”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

哀公曰: “敢問何如斯可謂庸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庸人者,口不道善言,心不知邑邑; 不知選賢人善士托其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擇于物, 不知所貴;從物如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正,心進而壞:如此則可謂庸人矣。”

哀 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士矣?”

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 有率也;雖不能遍美善,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 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謂之矣,行既已由之矣, 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故富貴不足以益也,卑賤不足以損也:如此則可謂士矣。”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

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言忠信而 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明通而辭不争,故猶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賢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行中規繩而 不傷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傷于身,富有天下而無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貧:如 此則可謂賢人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大聖矣?”

孔子對曰:“所謂 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是以變化遂成 萬物也;情性者,是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總要萬 物于風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百姓淺然不識其鄰: 若此則可謂大聖矣。”哀公曰:“善!”

譯文:

  孔子說:“人有五種典型: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偉大的聖人。”

  哀公說:“請問像怎樣可以稱之為平庸的人?”

孔子回答說:“所謂平庸的人,嘴裡不能說出好話,心裡也不知道憂愁,不知道考慮選用和依靠賢人善士;出動時不知道去幹什麼,立定時不知道立腳點在哪裡;天天在各種事物中挑選,卻不知道什麼東西貴重;一味順從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歸宿在哪裡;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變壞。

像這樣,就可以稱之為平庸的人了。”

  哀公說:“好!請問像怎樣可以稱之為士人?”

孔子回答說:“所謂士人,即使不能徹底掌握治國的原則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盡善盡美,但必定有所操守。是以他了解知識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的知識;說話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所說的話;做事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所經手的事。知識已經了解了,話已經說了,事已經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膚一樣不可能再加以改變了。是以富貴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麼,卑賤并不能使他減少些什麼。

像這樣,就可以稱之為士人了。”

  哀公說:“好!請問像怎樣才可以稱之為君子?”孔子回答說:“所謂君子,就是說話忠誠守信而心裡并不自認為有美德,仁義之道充滿在身而臉上并不露出炫耀的神色,思考問題明白通達而說話卻不與人争辯。

是以灑脫舒緩好像快要被人趕上似的,就是君子了。”

  哀公說:“好!請問像怎樣才可以稱之為賢人?’孔子回答說:“所謂賢人,就是行為符合規矩法度而不傷害本身,言論能夠被天下人取法而不傷害自己,富裕得擁有天下而沒有私藏的财富,把财物施舍給天下人而不用擔憂自己會貧窮。

像這樣,就可以稱之為賢人了。”

  哀公說:“好!請問像怎樣才可以稱之為偉大的聖人?”孔子回答說:“所謂偉大的聖人,就是智慧能通曉大道,面對各種事變而不會窮于應付,能明辨萬物性質的人。大道,是變化形成萬物的根源;萬物的性質,是處理是非、取舍的根據。是以,聖人做的事情像天地一樣廣大普遍,像日月一樣明白清楚,像風雨一樣統轄萬物,溫溫和和誠懇不倦。

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沿襲,好像是上天主管的一樣;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認識,老百姓淺陋地甚至不能認識和它相近的事情。像這樣,就可以稱之為偉大的聖人了。”

  哀公說:“好!”

  魯哀公問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對。三問不對。

哀公曰:“寡人問舜冠于子,何 以不言也?”

孔子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其政好生而惡殺焉。是以鳳 在列樹,麟在郊野,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是以不對也。”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打聽舜所戴的禮帽,孔子不回答。哀公問了三次,孔子仍不回答。哀公說:“我向您打聽舜所戴的禮帽,您為什麼不說話呢?”

孔子回答說:“古代的帝王中有戴便帽并穿圓領便服的,但他們的政治卻是緻力于使人生存而厭惡殺人。是以鳳凰栖息在成行的樹上,麒麟活動在國都的郊外,烏鴉、喜鵲的窩可以低頭觀察到。

您不問這個,卻問舜戴的禮帽,是以我不回答啊。”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 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問,聖 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

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 則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 憂,則憂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君以思勞,則勞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 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将焉而不至矣?

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 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将焉而不至矣?”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我出生在深邃的後宮之中,在婦人的哺育下長大,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悲哀,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憂愁,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勞苦,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恐懼,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危險。”

  孔子說:“您所問的,是聖明的君主所問的問題。我孔丘,是個小人啊,哪能知道這些?”

  哀公說:“除了您,我沒有地方可問啊。”

  孔子說:“您走進宗廟的大門向右,從東邊的台階登堂,擡頭看見椽子屋梁,低頭看見靈位,那些器物還在,但那祖先已經沒了,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悲哀,那麼悲哀之情哪會不到來呢?

您黎明就起來梳頭戴帽,天亮時就上朝聽政,如果一件事情處理不當,就會成為禍亂的發端,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憂愁,那麼憂愁之情哪會不到來呢?

你天亮時上朝處理政事,太陽偏西時退朝,而各國逃亡而來的諸侯的子孫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遠處來侍奉您的,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勞苦,那麼勞苦的感覺哪會不到來呢?

您走出魯國國都的四方城門去瞭望魯國的四郊,那些亡國的廢墟中一定有幾處茅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那麼恐懼之情哪會不到來呢?

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危險,那麼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紳委章甫有益于仁乎?”

孔子蹴然曰:“君号然也?資 衰苴杖者不聽樂,非耳不能聞也,服使然也。黼衣黼裳者不茹葷,非口不能味也, 服使然也。且丘聞之,好肆不守折,長者不為市。竊其有益與其無益,君其知之矣。”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束寬大的腰帶、戴周代式樣的黑色絲綢禮帽和商代式樣的成人禮帽,有益于仁嗎?”

孔子驚恐不安地說:“您怎麼這樣問呢?穿着喪服、撐着孝棍的人不聽音樂,并不是耳朵不能聽見,而是身穿喪服使他們這樣的。

穿着祭祀禮服的人不吃葷菜,并不是嘴巴不能品味,而是身穿祭服使他們這樣的。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善于經商的人不使所守資财折耗,德高望重的長者不去市場做生意謀利。

束腰帶、戴禮帽是有益于仁還是無益于仁,您大概知道了吧。”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請問取人。”

孔子對曰:“無取健,無取詌,無取口啍。 健、貪也;詌、亂也;口啍、誕也。故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信悫 而後求知能焉。士不信尒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尒也。

語曰:‘桓 公用其賊,文公用其盜。

故明主任計不信怒,闇主信怒不任計。計勝怒則強,怒勝 計則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請問怎樣選取人才?”孔子回答說:“不要選取要強好勝的人,不要選取鉗制别人的人,不要選取能說會道的人。

要強好勝的人,往往貪得無厭;鉗制别人的人,往往會犯上作亂;

能說會道的人,往往會弄虛作假。是以弓首先要調好,然後才求其強勁;馬首先要馴服,然後才求其成為良馬;

人才首先要忠誠老實,然後才求其聰明能幹。一個人如果不忠誠老實卻又非常聰明能幹,打個比方,他就是豺狼啊,是不可以使自己靠近他的呀。

俗話說:‘齊桓公任用逆賊,晉文公任用強盜。’是以英明的君主根據利害得失來選用人而不憑感情用事,昏庸的君主憑感情來選用人而不根據利害得失。

對利害得失的計較超過了感情用事就會強盛,感情用事超過了對利害得失的計較就會滅亡。”

  定公問于顔淵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馭乎?”

顔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 其馬将失。”

定公不悅,入謂左右曰:“君子固讒人乎!。”

三日而校來谒,曰: “東野畢之馬失。兩骖列,兩服入廄。”

定公越席而起曰:“趨駕召顔淵!”

顔淵 至,定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吾子曰:‘東野畢之駛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将 失。’不識吾子何以知之?”

顔淵對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 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今東野畢之馭, 上車執辔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曆險緻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 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顔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 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譯文:

  魯定公問顔淵說:“東野先生車駕得好嗎?”

顔淵回答說:“好倒是好。雖然這樣,他的馬将要奔逃了。”定公很不高興,進去對近臣說:“君子原來是诽謗人的嗎?”

三天以後,養馬的官員來拜見,說:“東野畢的馬逃跑了。兩匹旁邊的馬掙斷缰繩分别跑了,兩匹中間的馬回到了馬棚中。”定公離開坐席站起來說:“趕快套車去召見顔淵!”

  顔淵來了。定公說:“前天我問您,您說:‘東野畢駕車,好倒是好。雖然這樣,他的馬将要奔逃了。’不知道您憑什麼了解到這一點?”

顔淵回答說:“我是根據政治上的原則來了解到這一點的。從前舜善于役使群眾,造父善于驅使馬。舜不使他的群眾走投無路,造父不使他的馬走投無路,是以舜沒有逃跑的群眾,造父沒有逃跑的馬。

現在東野畢駕車,登上車子手握缰繩,馬嚼子和馬身都端正了;慢走快跑驅趕奔馳,朝廷所規定的禮儀全部達到了;經曆各種險阻而到達了遠方,馬的氣力也就用光了。然而他還是要求馬不停步,是以我知道他的馬會逃跑。”

  定公說:“好!您可以稍微再進一步說說嗎?”顔淵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鳥走投無路了就會亂啄,獸走投無路了就會亂抓,人走投無路了就會欺詐。’從古到今,還沒有使臣民走投無路而能沒有危險的君主啊。”

繼續閱讀

  • 《荀子·臣道篇》

    13·1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

    鑷子

    04-12

  • 《荀子·修身篇》

    【原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賊也...

    鑷子

    04-12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

    鑷子

    04-12

  • 荀子·榮辱篇

    【原文】憍洩①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②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鑷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

    鑷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

    鑷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争國,内行...

    鑷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鑷子

    04-16

  • 跟着荀子學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師,第一篇學勸學,第二篇就學修身修身不僅是學習的過程,荀子還教會我們怎麼看人,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知人才...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馬虎。君子以禮義治國,以誠信養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極力表彰君子的種種可貴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榮辱

    "榮"即光榮、榮譽,是指社會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之後所給予的褒揚與贊許,以及個人産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裡體驗。"辱"即恥辱,...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王制

    本文是荀子對政治的看法。荀子認為王者之政是一種用賢罷廢、誅惡化民的政治,賞罰分明,可以使人人歸于禮義。處理政事要用禮和法...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儒效

    這一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衆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并強調了學習與法度...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說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開頭二字作為篇名,和内容并無關系。首二段是說霸者自然有其不滅亡之道,而不免會有用禮讓來裝飾自己的表現;...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相

    這是荀子對面相學的否定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進而...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十二子

    這是一篇對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陳仲、史魚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鑷子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