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鳳尾魚之釋疑

作者:新民網

吃了幾十年鳳尾魚,上海烤子魚,滿滿的記憶,美美的味道。

鳳尾魚之釋疑

從小喜歡吃,香香酥酥的,魚肚裡的魚子,尤其好吃。離開上海後,還能吃到的上海菜,有一樣就是鳳尾魚,隻不過不是現炸制的,而是裝在罐頭裡的,兩種包裝,玻璃罐頭和鐵皮罐頭。爸爸總會一次買很多,想吃的時候就開一聽。有一年暑假,奶奶帶我去北京,在北海公園的一個餐廳,我吃到了上海味道的鳳尾魚。那時,奶奶買了北海公園的月票,在北京的那段時間裡,我們天天去。北海公園很大很美,但兒時記憶隻留下了白塔、劃船,還有好吃的鳳尾魚。

後來,我成了家,也會常常買鳳尾魚罐頭,不過,沒幾年,罐頭裡的鳳尾魚都癟癟的了,沒有魚子,味道自是打了折扣。曾想過,要是自己會做有多好,可那時生活的北方小城沒有海鮮賣。多年後,調到了廣東的一座沿海城市,家旁邊就有一個海鮮市場,但是去了多次都沒看到有鳳尾魚賣,很失望。不料,有一日去逛海鮮市場,竟看到了鳳尾魚!濕濕的魚攤上,有一小堆鳳尾魚,想也沒想,立即買下。幾十條小魚,花了很多工夫清理,心有快樂,倒也不覺辛苦。那時家裡沒有冰箱,我把有魚子的挑出來準備做烤子魚,其餘的就用鹽腌好晾曬以儲存。從未做過烤子魚,但這難不倒我,“寶典”在手啊。家有一本1979年版的“和平飯店”撰寫的《上海菜點選編》,在“冷盆”欄目下,找到了“熏烤子魚”,按照菜單,我平生第一次做了烤子魚。雖說功夫不到家,但吃得很滿足,魚肚裡香香的魚子可是多年沒吃到了呀。有了這美好的開始,之後,隻要遇到市場有鳳尾魚賣,我都會買回來。除了做上海的烤子魚,我還跟廣東人學了鳳尾魚的清蒸、香煎、油炸等做法,不過,還是最喜歡上海的做法。

到了多倫多,美好記憶中的生鮮鳳尾魚買不到了,于是尋找鳳尾魚罐頭。還好,在超市裡發現了“anchovy”(鳳尾魚),不過,有些奇怪,罐頭盒是扁扁的窄短的,難道裡面裝的是袖珍型鳳尾魚?買了一盒回家,迫不及待地開罐頭,還未完全開啟,就聞到一種味道,完全不是上海烤子魚的味道……有點,有點“臭”。心想,罐頭變質了?待完全打開,看到裡面是小小條,平剖開的魚,顔色淺棕,泡在油裡。夾一條出來,軟塌塌的,看那模樣,和鳳尾魚不一樣啊!又看了下盒子,上面清清楚楚印着“anchovy”,明明是鳳尾魚啊!再看保存期限,沒過期呀。很是疑惑,不過,那“臭”味讓我聯想到自己喜歡的臭豆腐、魚露。嘗嘗吧,小心地夾起一條,咬了一小口,鹹鹹的,細品,很鮮,這味道我能接受。可它怎麼看都不像以往吃過的鳳尾魚啊。于是,請教萬能的網絡,網上資訊有些亂,經過篩選鑒别,終于還是搞清楚了。英文裡,我吃了幾十年的“鳳尾魚”是Coiliamystus,可見,和我買的這盒anchovy不是一種魚。Coiliamystus中文學名是鳳鲚,俗名是鳳尾魚、烤子魚、子鲚、馬齊魚。anchovy中文為“鳳尾魚”,也有人稱作“鳀魚”。兩種魚重名“鳳尾魚”,為示差別,就把anchovy稱作“腌鳳尾魚”吧,我總不能把吃了幾十年的鳳尾魚改為别的吧。

找愛吃的上海烤子魚,卻讓我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新食物“腌鳳尾魚”,一種油浸的腌制過的鳳尾魚。對新事物的好奇,讓我開始去了解它,并嘗試着去做。了解嘗試後,總結了兩點。一是它可直接入口吃,比如面包片塗上黃油放上幾條即美味極了,若要做西餐小吃,可以簡單到盤裡放幾條浸在橄榄油裡端上桌,還有烤披薩的時候撒上幾條……二是它可以作調味用,做菜做湯、拌沙拉、調醬汁……比如大家熟悉的凱撒沙拉,其醬汁裡的腌鳳尾魚可是靈魂食材哦,若要烤蔬菜,可以丢幾條進去,很提鮮,還可以用來做蘸食水煮菜的歐芹薩爾薩醬……要知道,這鳳尾魚用作調味,在古羅馬時就有了,這種天然的提鮮物,可謂曆史悠久哦。

想起卡通片《海綿寶寶》的片段。在太平洋海底,有座比奇堡城,那裡有個蟹堡王餐廳,老闆叫尤金,是個螃蟹。一日,他與章魚在餐廳裡正說着話,聽見外面有動靜。

蟹老闆:好像是倉門的聲音,你聞到什麼味道了嗎?這味道是一種臭臭的味道,這種臭臭的味道,這種臭臭的味道……鳳尾魚!

章魚:什麼?

蟹老闆:鳳尾魚!

——現在看到這裡,我會有一種會心的笑。那“臭臭”的味道,那鳳尾魚,我懂。倘若沒有相關的經曆,我是了解不了的,畢竟,這裡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在。

我仍然愛我的上海味道的鳳尾魚,但這并不妨礙我愛上“臭臭”的腌鳳尾魚。如果你對腌鳳尾魚有興趣,不妨試試,當然,有個前提,你不是一個拒絕臭豆腐或魚露的人。(斐燕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