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糌粑到VR:藏曆新年的味覺、視覺“大餐”之變

作者:MtimeTime.com

(新春見聞)從糌粑到VR:藏曆新年的味覺、視覺“大餐”之變

中新社西甯2月23日電 題:從糌粑到VR:藏曆新年的味覺、視覺“大餐”之變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農曆辛醜牛年新年“巧遇”藏曆鐵牛新年,青海高原農牧民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藏族群眾,正享受從“流口水”的糌粑到“鎮館之寶”VR體驗的味覺、視覺“大餐”之變。

從糌粑到VR:藏曆新年的味覺、視覺“大餐”之變

2月23日,青海西甯,市民利用VR浏覽長達608米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農曆辛醜牛年新年“巧遇”藏曆鐵牛新年,青海高原農牧民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藏族群眾,正享受從“流口水”的糌粑到“鎮館之寶”VR體驗的味覺、視覺“大餐”之變。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酥油、炒面捏成的糌粑,幹肉、生肉、熟肉……出生于三江源頭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紮西多傑,一口氣數出好幾種兒時新年美味。

如今,像紮西多傑一樣的很多藏族群眾,餐桌越來越豐盛。紮西多傑說,現在和過去比,就像天上和地下,水果、蔬菜、飲料應有盡有,全家過年的口糧可能是平常一兩個月的量。

“但我還是愛炒面,每天還得吃一塊半個手掌大小的生肉。”紮西多傑鐘情老味道,“一次在寺院,我看到僧人們用酥油拌炒面,聞着糌粑的香味,就流了口水。”

煨桑、射箭、賽馬、民歌對唱……年過七旬的青海藏族文化專家角巴東主,難忘小時候的新年“文化大餐”,“老人們說,過年都要幹吉祥事、說吉祥話。因為這幾天可能關乎一整年或一生能否吉祥”。

相比傳統“文化大餐”,一些新式新年“文化大餐”也已端上桌。

從農曆大年三十開始,久負“格薩爾說唱藝術之鄉”“雪域山歌之鄉”盛名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牧民成為篝火晚會、山歌大賽、舞蹈大賽、格薩爾藝人吟誦大賽的主角。

雜多縣是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發源地。雜多縣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青梅才仁說,前兩個新年,重大雪災及新冠肺炎疫情接踵而至,準備好的“文化大餐”難以上桌,而今年,系列活動格外熱鬧,大家就像憋了股勁。

當地新開業不久的印象雜多·格薩爾神授藝人之家天天爆滿。“八位神授藝人在此表演,大家可以免費聽,也可以點杯藏式茶品,收入支撐藝人之家的營運。”青梅才仁介紹。

從糌粑到VR:藏曆新年的味覺、視覺“大餐”之變

西藏布達拉宮、青海夏瓊寺建築模型,衛藏、安多、康巴三大區域藏族服飾,特别是用50個場景展現的長達608米、曾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雙新年”前夕,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特意推出VR體驗,令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充分碰撞。

“這是我們首次将鎮館之寶彩繪大觀等以VR形式展出,希望更多不能親身到館的群眾,遠端參觀,傳播高原文化。”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副院長多傑加說。

即便可以VR體驗多個展廳,但多傑加仍不滿足。“今後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我們計劃繼續提升觀衆的體驗感,能更直覺、鮮活、清晰地展現藏品。”

角巴東主說:“希望讓祖輩傳下來的古老藏曆新年文化傳統原汁原味儲存下來。但社會不斷在發展,藏曆新年加入一些新的形式或内容,如網際網路元素,也非常受歡迎。”(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