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拖延怎麼辦?與其不停地催他,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

孩子拖延怎麼辦?與其不停地催他,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

寫在前面:

前幾天,在一個媽媽群中,有一位朋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13歲的男孩,做事拖拖拉拉怎麼辦?

孩子拖延,是很多媽媽都面臨的困擾和難題。但說起來有些凡爾賽,我們家一直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

孩子每天練琴都不拖拉,并且還說最喜歡的就是鋼琴;一年級作業已經基本不需要人陪,大部分能自己完成。

是以在改掉孩子拖延的問題方面,我其實沒什麼經驗和發言權。

但最近自己的一次經曆,給了我很大啟發。

讓我明白了為什麼孩子不拖拉,以及如何讓孩子不拖拉。

拖了3年的證書

就在前幾天,我拿到了自己的CFA證書。這本來是一件讓人覺得開心的事兒,但其實背後并不是一段拿的出手的經曆。

我是在2020年末參加的CFA三級考試,大概是在2021年2月份就收到了考試通過的消息。也就是說,那時候我就具備了申請持證的資格。但直到兩年半後的今天,我才真正開始做這件事,并成為了一名持證人。

為什麼一直拖到現在才做呢?

我自己的解釋是,申請持證每年要交好多會費,我又沒有跳槽的打算,是否持證意義不大,就不浪費那些錢了。

這個理由聽起來好像也有那麼些道理,我也用這個理由說服了自己兩年多。

但這是真的嗎?

在這兩年多中,每當看到有些機會說CFA優先,或機關統計持有證書的情況,我内心其實總會有一些波動。

我真的不想持證嗎?不想浪費錢,到底是自己真的不 care,還是為了掩飾什麼?

孩子拖延怎麼辦?與其不停地催他,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

我拖延的時候在想什麼

在決定申請持證的時候,我也仔細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感受,想要搞清楚,自己拖着不做的原因到底什麼。

這件事情真的很難嗎?

在通過三級考試後,我看到了群裡發的申請持證的指引,裡面介紹了大概的流程和要求。

我們需要在協會的頁面填寫幾類資訊,包括自己的基本資訊、工作情況等等。

其中,比較難的是關于工作情況的介紹,需要說明自己從事與投資分析相關工作的時間有多久,還要大概描述工作的内容。

指引中還說,如果協會對于你填寫的工作經曆有異議,也會通知你補充。

看到這些介紹,我心裡冒出了很多問題。

那些表有多長?關于工作都需要填什麼?是不是要對工作内容進行詳細的描述?我能用英語描述清楚嗎?

于是,靠着自己的想象,我在從沒有打開過申請界面的情況下,把這件事定義成了幾十個問題,巨長的表,詳細地描述每一項工作,而且必須是類似基金、證券等和投資分析直接相關的工作(我的不是)。

然後,在我的腦子裡,把它成功地變成了特别難、特别大的一件事,甚至是我覺得我無法實作的事兒。

可是,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等我真的去申請才發現,填表連半個小時都不需要,我的工作經曆非常合适,不需要複雜的介紹,申請通過連3天都不需要。

為什麼自己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其實,了解這件事難不難,非常簡單。隻需要登入協會的網站,打開看一下就可以了。

可是,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我一次都沒試過。

究竟是什麼讓我甯可找一個理由糊弄自己,也不願意去一探究竟?

大概三年前的一天,下班回到家,我覺得特别累,心裡也有些不是滋味。于是,我獨自呆了一會。

整個事件的具體起因我不太記得了,大概是在跟其他人的溝通中,對方說了讓我覺得“不舒服”的話。但到底自己在不舒服什麼?其實心裡并不清楚。

以前的時候,每當遇到這樣的情形,我都是隻停留在“不舒服”這一步,勸自己不糾結,轉移注意力,用各種方法讓情緒過去。

可是那一天,我突然變得特别好奇,就是想跟情緒呆一會,看看它到底背後有什麼。

我躺在床上,讓自己放松下來,順着自己的感覺走。

當時的感覺就像在一個水池中,身體不停地往下沉,往下沉。

剛開始,周遭的一切都不太清楚,有一種自己要面對特别讓我恐懼和害怕的事兒感覺,想要逃離。

我強忍着堅持,告訴自己去看看,到底是什麼這麼讓人害怕。

慢慢地,我進入了一個場景中,腦海中的感覺變得越來越清楚。

那是我的小時候,周圍是以前生活的院子,而我就在院子中間。那次應該是我考試沒考好,或者某件事沒做好,我爸很嚴厲地訓斥了我,說完他轉身就走,還白了我一眼。

我心裡非常的恐懼,害怕如果自己不好,爸爸就從此不喜歡自己,也害怕是以被抛棄。

那一次對情緒的探索,讓我明白,其實在很多個時刻,我内心的煩亂、無措,都和過去緊緊相連。

我以為是當下的情境讓我生氣和着急,其實,不過是當下的刺激,把我帶回了曾經的狀态,反射出了當時的感受。

也是那一次,我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卡點——怕被否定,求認可。

我終于看明白,無論是與人溝通中,别人的态度和語氣讓我覺得“不舒服”,還是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畏畏縮縮,不敢嘗試。雖然他們表現形式不同,但其實源頭都一樣——是那個怕做錯被抛棄,認為表現差就不配被喜愛的兒時的自己。

不去申請持證,甚至連看都不敢看一下,不過是擔心,萬一被駁回,自己就成了被嫌棄的人。而為了逃避被嫌棄的感受,我甯可從開始就不去做。

孩子拖延怎麼辦?與其不停地催他,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

說了這麼多自己的感受,其實是想由己及人,去體驗孩子們可能在經曆什麼,他們為什麼面對一件事情遲遲無法行動。

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有一些事情确實是比較沒意思的。比如,寫作業,練琴。

當孩子面對兩件事情,選擇的偏好就會出現。而且通常是,必須做的事兒因為加了“必須”的限制,一定不如可選擇的事兒有意思。

這是事實。

另一方面,當孩子拖延的時候,他們一定是覺得難的。

但是這個難,不是客觀标準的難,而是孩子主觀體驗的難。

就像我申請持證一樣,其實簡單的就像撸一隻可愛的貓咪,可是在我心裡,賦予它的形象是一隻龐大的恐龍。

主觀上的難,其實是大腦套用了以前的感受,把某些事兒和某種感受自動建立了聯系。當類似的事情出現時,感受就自動跳出來。

就像我每次面對可能被人評價的事情,都是不得不做才會去做。就是因為那種被人評價的場景,觸發了我小時候被說很差,甚至感受到被抛棄的感覺。

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盡管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孩子被激活的究竟是哪個感受。但當我們覺得孩子的拖延不能了解,為什麼啥事兒都拖拖拉拉,明明很簡單的事兒也一直不願意動手,我們就需要知道,孩子面對的,并不隻是眼前這一件事,還有過往的很多經曆。

孩子拖延怎麼辦?與其不停地催他,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

孩子拖延怎麼辦

和孩子站在一起

我曾經聽到過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也成為了之後孩子遇到問題時,我的行動指南。

這句話是:你是和問題一起解決孩子,還是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當看到孩子拖着不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催他。

你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怎麼還不寫作業?說了幾遍了,還沒動筆呢?

當我們以這樣的态度來處理問題時,其實就是和問題站在了一起。孩子的感受是,我們和他是對立面,自己無依無靠,孤立無援。

這樣的方式,不僅沒有給孩子助力,反而是放大了問題,給了孩子更多的壓力。

還是以孩子做作業為例,很多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職責是盯着孩子,看他做對了沒有,寫的是否工整。

但我覺得,家長陪伴最重要的意義,不是保證作業品質,而是保證孩子每一次遇到困難時,都能得到支援。

我每次陪孩子做作業,自己就會在旁邊看書,或者碼字。我會在開始前問她,有沒有需要幫助的?也會告訴她,我就在這,需要幫助随時叫我。

我并不是完全不在意孩子作業的品質,我隻是覺得,一年級的首要目标,不是保證極高的作業品質,而是建立她對完成作業的自信。

這個自信,不是因為她寫的多好看,而是因為她知道,當自己要做一件事,任何困難都能克服和解決。

這個知道,不是因為一遍一遍地被告知,而是源于我們每一次、每一天的回應和行動。

孩子拖延怎麼辦?與其不停地催他,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

強化好的感受

前一段時間,我們家被“割韭菜”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個周六,我帶孩子在商場玩,遇到了某個節目組在采訪。

對方告訴我們,他們是某某節目組的,孩子接受采訪的視訊,回去之後他們會看一下,如果通過了,就可以去試鏡。

我還是比較謹慎的,怕遇到騙子,就到某度上搜了一下,上面說這個節目不收費,内容主要是帶領孩子找一些傳統工藝的體驗。(這裡譴責某度沒底線……)

我當時覺得還不錯,可以讓孩子去試一下。

沒過幾天,我們收到了節目組的電話,讓孩子去試鏡。

剛得到這個消息,其實孩子是有點抗拒的。她問我們,一定要去嗎?她不想去。

閨女從小就不是一個特别願意在人前表現的孩子,她肯定覺得緊張,我也了解。但随着她慢慢長大,我也希望能夠稍微push她一下,讓她更自信。

于是,我跟她說,是的,約好了時間,必須得去。

她看起來有點不情願,但還是準備了自我介紹和小節目。

試鏡的那天,爸爸陪着她去了現場。她非常大方地做了自我介紹,跳了舞,還在後續即興的模仿環節表現突出,非常順利地通過了。

然後,我們就得知,參加錄制,需要交錢,差不多要五千塊錢。

先生給我打來電話,商量是否交錢。我第一個反應是,這怎麼感覺被騙了?是不是智商稅?對交錢這件事,就比較猶豫。

但是先生說,他覺得應該讓交錢,讓孩子去。

他說,試鏡結束後,孩子跟他說,當時老師念通過的名字,前兩個都不是她,她覺得緊張,又有點失落,但當念到第三個名字,“楊”字出來的時候,她就知道是自己,開心極了!

我聽完他的講述,也立刻同意付錢,讓孩子去參加節目的錄制。

後來,我跟先生又聊過這件事,回憶整個經過,我們才發現,其實孩子不是不想去,她其實是擔心自己做不好。

先生還說,我們要清楚這五千塊錢在做什麼,它不是在買外人看的錄節目,它是在為孩子獲得一份完整并且愉悅的體驗。

前面我說到,看到孩子猶猶豫豫不願意去,我希望她能更自信、更主動地走出去。可是什麼能讓她獲得這樣的力量呢?

不是我們每一天告訴她你很棒,也不是我們教她如何做,而是來自她實實在在的經曆和感受。

當她體驗過這件事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當再遇到類似的場景,她自己的大腦也會立刻将其與愉悅的感受聯系起來。到時候,不用我們多說,她自己就會作出選擇。

這種把一件事和好的感覺建立起來的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用。

比如說孩子彈鋼琴,總是會階段性地學新知識,遇到新難題。這時候,我就會設計各種小遊戲,來幫助她掌握。

再比如,寫作業的時候放一些零食在旁邊,階段性成果完成後,吃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這樣做的目的,不隻是學到知識、完成作業,而是我希望她想到彈琴和寫作業這些事,永遠都是愉悅的。

這樣的連結,可以讓客觀上很難的一件事,變得主觀體驗并沒有那麼難,也就降低了孩子想要拖延的可能。

孩子拖延怎麼辦?與其不停地催他,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

打破未知恐懼

就像我一直覺得申請持證這件事很難一樣,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遲遲不想做一件事,是因為我們其實并不知道,它到底是怎樣的一件事。

回想自己的經曆,是不是有很多時候,有些事兒拖着不願意開始,但真的做了之後發現,其實沒那麼難。

孩子的感受也一樣。

他們不願意做,有時候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要做的事兒什麼樣。而未知,是最容易讓人感到害怕的。

行為設計學中,有一個原理叫“五分鐘法則”。

當我們面對一件任務量大又複雜的任務時,就會感到巨大的壓力,難以開始行動。這時候,告訴自己隻做5分鐘,不管5分鐘做多少,都算一種成功。

當真的做了5分鐘,我們會發現,事情沒有想象那麼複雜,最後做了更多的工作,甚至完成了任務。

5分鐘法則能夠奏效,是因為解決了心理層面的2個問題。

一個是把複雜的任務簡單化。5分鐘做的事兒,怎麼樣也不會太難,這讓我們更容易接受。

另一個增加掌控感。因為知道自己可以在5分鐘後選擇停下來,這種确定性和可選擇性,降低了自己的無力感。

前一段時間,我把5分鐘法則告訴了孩子,但在跟她介紹這個概念之前,其實我們也在用類似的方式行動。

每周學了新的曲子,她會念叨新的難。我會跟她說,每一首曲子,在沒有彈夠5遍之前,不要去想她難不難,隻要彈5遍就可以了。

彈完5遍我會問她,這首曲子難嗎?她會立刻回答,不難。

告訴她5分鐘法則之後,有一天我加班回家比較晚。

她自己寫完了作業,還跟我說,自己做口算之前其實有點擔心,但是她想到了5分鐘法則,就開始寫了,後來發現并不難。

我們一生要面對的永恒的話題,就是未知和改變。那些我們看起來光彩照人的人,他們不隻是能力超凡,更具備在未知世界中打拼的勇氣和能力。

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次次面對恐懼選擇不逃避,打破未知,找到出路。

我見到過很多家長說孩子拖延,想要讓孩子做事快起來。但其實拖延不隻是行事效率問題,更多的是心理力量的問題。

面對孩子拖延,與其不停地催他,解決眼下的問題,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幫他獲得一生受用的力量和能力。

孩子拖延怎麼辦?與其不停地催他,不如陪着他找到問題的源頭

與其總催促孩子,讓孩子趕緊成長,家長不如檢討自己:我真的活明白了麼?

家長們需要一直學習,一直反思,看到自己,同時真的看到孩子。而很多時候,路就在那裡,家長缺少的隻是打開那扇門,走上那條路的鑰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