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文|十三姐

這是一位名叫yuting的讀者昨天發給我的私信: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事情很簡單,就是女兒考試沒考好,媽媽問女兒有沒有什麼計劃,女兒說:“我的成績好壞和你有什麼關系?你不是一直說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嗎?”

看來這位媽媽是當場就噎住了,但她顯然很不甘心,不想一個人噎,是以也來噎我一下......

我特别能體會她的那種心情,就是「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比這更讓我抓狂的是:我女兒居然問出了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等大家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懂了:你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以為自己很拿捏自己孩子,但還是逃不過可能會被娃KO到需要求助的宿命......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可以這麼說,不管你現在孩子多大,是抱在懷裡撒嬌還是剛開始學會惹你生氣,早晚有一天,你會一個人背過身去,眼神躲閃,神情恍惚,咽回剛想說出口的1800多字訓娃語錄,隻輕聲嘟囔一句「翅膀硬了,不好管了」然後打開手機給你信任的部落客發個私信,讓她也嘟囔一下......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這句話真是水可載舟亦能覆舟啊。

你要孩子主動學習的時候把這句話挂在嘴邊,那麼你要插手孩子學習的時候他也可以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哈哈哈哈哈,風水輪流轉,蒼天饒過誰。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由于我也是一整個無語凝噎,于是我把這個問題發到讀者群求助。

得到的回答很有意思,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第一種,來自那些孩子還小、尚能施展淫威、底氣十足的媽媽們。

她們擅長震懾式管理方法,比如:斷你财路,看你還兇?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第二種:來自那些孩子已經略有自我意識,大概國小階段的媽媽們。

她們不再像上面那種那樣簡單粗暴,而是開始迂回套路,比如:強調股東權利,重申投資關系。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第三種:來自無需再哄着玩的階段的媽媽們。

不裝了,攤牌了,你的成績就是全家的事,你成績漂亮媽媽就開心。這個階段的家長還喜歡「跟娃好好講道理,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第四種:來自青春期娃的家長。

她們面帶慈母笑,手盤十八籽,腳踩足浴盆,雲淡風輕地飄出三個字:好的,都行,随便吧......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看看,從第一種到第四種,你以為這是四種不同類型的家長嗎?

不好意思,這是同一種家長在四個不同打怪更新大關裡的不同存在形式啊!

孩子一天比一天長大,家長一年比一年卑微。

到了青春期,你才會明白啥叫「怼娃要趁早」。

被娃怼了,打擾了,告辭!

其實話說回來,這位求助的媽媽的心情我是了解的,她的忿懑到底在哪?找到症結本身比較重要。

我認真想了一天,覺得可以回複這位讀者了:

yuting,我覺得這件事重點不是你如何回答她這個具體的問題,而是你如何看待你們的關系和交流的方式。

我兒子也處在青春期,我經常覺得跟他說話和跟大人說話一樣,顧及到當時的情況、環境、情緒、時機。

女兒沒考好,她本身心情就差,你如果在這個時候冷不丁地問一個很「龐大」的問題比如「你有沒有什麼計劃」,孩子會很排斥這個問句,頂嘴幾句是正常的。

我首先建議你:聊具體的小話題,而不是問籠統的大問題。

比如她期末考試沒考好這件事,你設身處地去想一想,你沒考好的時候第一反應是看自己哪裡被扣分,哪裡沒發揮好,先把這個情緒低落期扛過去,而不是第一時間被盤問「有沒有什麼計劃」。

是以孩子沒考好的時候,關心這個人整體,而不是隻關心她被扣掉的分數。然後才去讨論具體的問題出在哪了,怎麼樣去找補。

媽媽問出這樣龐大的問題,到底想聽到什麼答案呢?

也許你是希望從孩子嘴裡聽到flag,例如:“我以後要認真學習,規劃好時間,争取下次考第一blablabla......”

如果你在公司業績考核成績不好,老闆上來就問你:“下季度你計劃給我創收幾個億的财富”,你會不會也想怼他?

你最希望的,應該是老闆能看到你的實際處境,聽你闡述實際困難,也許他會發現公司給你的資源和支援不夠,或是你在哪一塊沒有被教育訓練到位,又或是給你定的标準本來就不切實際,他應該和你一起做出調整,而不是聽你吹下季度的計劃。

你沒有心情去讓老闆為了一個未知的「計劃」變得開心。

有個關鍵點:跟孩子交流時,别讓她誤解你的目的。

你明明就是希望她能總結經驗教訓,從制定下一階段的計劃開始,提升自己變得更好。可你話一問出來,為什麼孩子不愛聽?

心理學裡有個很有意思的親子關系場景——把好事當懲罰。

比如「你今天表現不好,沒收手機,去默寫3頁生詞」,默寫生詞成了一種懲罰。

又比如「你今天考得不錯,今天就獎勵你少做兩頁練習題吧」,少做練習題成了一種獎勵。

這些說法和做法都是很嚴重的心理災難,日積月累就讓孩子覺得「學習是家長的一種獎懲手段」,會有抵觸心理。

同樣道理,你的女兒期末考試沒有考好,你第一反應不是調取你的同理心、同情心、關心,而是以一種比較高冷的姿态問她「你有什麼計劃」,對孩子來說,這除了是你對她考試成績以及過去努力的否定,也是對她的一種懲罰,「做計劃」變成了「考試沒考好」的懲罰手段。

誰還願意做計劃?誰還喜歡做計劃?

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心理學中「行為主義」強調的「操作條件反射」——強化和懲罰,積極強化和消極懲罰,連續強化和間隔強化......我們張口就來的話,都有可能被孩子了解為是一種獎勵或懲罰。

我覺得你要關注的不是立刻想出一套說辭來回怼女兒那段話,而是想想如何建立一種盤活有效對話的機制,調整溝通模式,不光能解決今天被怼,也能預防明天被怼。

我的建議是:

1. 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任何話題開口之前和閉口之後都要有「冷靜期」。試着找一個關系和諧的時機(比如一起吃飯、看電影、随意聊天時)跟她讨論關于成績、學習計劃相關的事,這也是等待她自己梳理完一些想法,而不是在劍拔弩張的時候被大人猛地一問,不知如何回答,孩子也有自尊的,隻能怼你。

2. 叛逆是正常的,但“格格不入”和“針鋒相對”隻能說明雙方都有問題,還是得雙向奔赴......向孩子表明你對學習成績的态度比較重要。我的态度是過去的成績是讓我們從中找到短闆,以後才能更有提升空間,不要讓孩子覺得你看待成績比孩子還重要,考試結束後你的情緒應該和孩子保持一緻,而不是遙遙領先于他。

3. 我會給孩子講我過去讀書時的經驗和故事,讓他知道我的建議都是自己的經驗之談。談論自己吃過的虧,以及聽取建議後嘗到的甜頭,告訴他這些是為了幫助他,而不是為了教訓他。

4. 重點是讓你女兒對父母給的建議有尊重和興趣,而不會對你說的任何話感到反感,偶爾被她赢一下,你吃點小悶虧,示弱,彼此顧着點對方的自尊,這樣是健康的關系,不必覺得自己特别委屈。

5. 别給自己下套,挖坑。比如「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其實容易被抓辮子,還有「我花了這麼多錢在你身上」、「我都是為了你」這樣的話,能不說就不說,這都是雷,以後被炸的都是你自己。盡量說平等的、充滿支援感但又不道德綁架的話......慢慢摸索吧。

這些是我的一點想法,希望對你有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