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盲目地讓孩子跟風遊玩、走馬觀花地打卡名校,花再多錢也不會對孩子的人生産生任何積極的影響。

真正的“見世面”,是閱讀,是運動,更是讓孩子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

作者 | 可樂媽

前段時間,兒子放暑假了。

正當我為“神獸”歸籠而感到苦不堪言時,突然在網上刷到了不少關于研學團、夏令營的内容。

隻見上面的宣傳語這樣寫道:

“花盆裡長不出大樹,庭院裡養不出駿馬。一個人連世界都沒見過,又哪裡來的世界觀呢?

給孩子最好的家教,就是帶他見見世面……”

再一看行程安排:

不是博物館,就是科技園,還能參觀各大名校,順帶遊覽當地景點。

真是每一個字,都精準擊中了老母親的心髒。

是以,哪怕價格讓人咋舌,但一想到能讓孩子出門漲漲見識,我還是大手一揮,果斷給兒子報了名。

可沒想到,三天後,兒子頂着一張被曬得紅撲撲的小臉回家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卻是:

“媽媽,我再也不想去見什麼世面了!”

兒子委屈不已地告訴我:

自己這幾天早出晚歸,不是在坐車,就是在趕路。

經常是一上午要參觀五六個景點,下午還要去打卡好幾個大學,到了晚上,還有團隊比拼和破冰行動。

好多景區門口連一片樹蔭都沒有,隻能站在35、36度的大太陽底下排一兩個小時的隊。

又累又曬不說,所到之處還都是人山人海的。

本來就個頭不高的兒子,大部分時間裡看到的就隻有别人的屁股……

到頭來,這趟頂着大太陽在名校、博物館間走馬觀花的研學之旅留給兒子的,不是什麼更寬廣的視野,也不是什麼更淵博的知識。

而是曬到脫皮的臉和脖子,和回家後持續不退的低燒。

望着躺在床上無精打采的兒子,這一刻,我後悔讓孩子出去見世面了。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見事物

是對見世面最淺薄的認知

如今,很多人将“見世面”這個詞,和物質生活的豐富程度畫上等号。

最近,還在朋友圈看見了這樣一種說法:

“假期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一等暑假,是帶孩子去英美名校參加研學;

二等暑假,是給孩子報名各種體育夏令營,比如,沖浪、帆船、冰球等等;

三等暑假,是帶着孩子在國内旅遊,各種網紅景點逛一逛,朋友圈配文就是:‘今天酒店的房間有點小,餐廳的人又好多。’”

一到了假期,不少父母就開始内卷:

不管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虛榮心作祟,也不管經濟實力如何,好像隻要不帶孩子出門見見世面,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但其實,盲目跟風打卡、追逐各種物欲,都隻是見事物,是對“見世面”最淺薄的認知。

記得我有一個國中同學就是這樣:

這個女同學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家庭條件不錯。

每逢節假日,父母都會帶着她遊山玩水,小小年紀,就出過好幾次國。

可周圍的同學都不太喜歡她。

因為她總是把“自以為是”四個字寫在臉上,一張嘴就是嘲笑别人:

“不會吧?都什麼年代了,竟然還有人沒坐過飛機?”

“你怎麼連泰國都沒去過啊。”

“現在最流行的歌手你們都沒聽說過?唉,可真是一群土.鼈!”

班主任聽後,試圖跟女同學的父母溝通,可對方卻說:

“我們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孩子從小多見世面,再說了,這孩子眼界高也不是她的問題呀。”

在父母的影響下,女同學對“世面”的了解,一直局限在了美食、奢侈品和高檔場所。

然而,當女同學上大學後,她父母的生意卻是越做越差。

為了維系自己“見過世面”的人設,女同學借錢也要消費、旅遊,最後花呗、信用卡通通刷爆,欠了一屁股網貸。

作家保羅·柯艾略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一書中寫道:

“一個牧羊人喜歡旅行,但永遠不要忘記他的羊群。”

或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牧羊人。

旅行是他們要見的世面,羊群則是他們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文化素養。

而一個隻想着“旅行”,卻忘記“羊群”的牧羊人,哪怕去過再多地方,見過再多風景,都不過是井底之蛙罷了。

不僅不會因為見過“世面”而變得睿智、大方,反而還會讓人生厭。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孩子的世界裡

都是屁股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着自己年幼的女兒逛街,回家後,女兒畫了幅畫,叫《陪媽媽逛街》。

媽媽拿起來一看,頓時懵了:

畫面上,沒有車水馬龍的街道,也沒有琳琅滿目的商品,隻有一根又一根,看起來很奇怪的柱子。

端詳了片刻後,媽媽才恍然大悟,女兒畫的其實是一條條大腿。

原來,在媽媽眼中繁華、有趣的街道,在女兒眼中竟是如此的可怕、壓抑。

很多時候,帶孩子出去旅行也是一樣。

就像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的:

“孩子和父母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孩子隻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作家“腰線”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曆:

有一年暑假,腰線帶着女兒去了不少地方。

等假期結束後,她問女兒:這一趟玩下來,最喜歡的地方是哪裡?

她暗自猜測:

“女兒會說成都的大熊貓,還是廣州的小蠻腰呢?要不然就是貴州的小七孔,北京的小胡同?”

可女兒卻說,自己最喜歡有松鼠的那裡。

腰線絞盡腦汁想了半天,才想起,女兒說的是恩施的一個小村子。

那裡沒有客棧,隻能住在村民家裡,50塊錢一晚,條件很差,晚上都不敢開燈,否則巨大的蛾子會一直咚咚地撞紗門。

唯一有趣的,就是村民在野外捉了隻松鼠,關在廁所裡。

沒事就打開廁所門,給它嗑一把瓜子。

萬萬沒想到,對女兒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居然就是那隻廁所裡的松鼠。

而除此之外,女兒最感興趣的,就隻有挖沙子了。

想到這裡,腰線不由感歎道:

“在小朋友眼裡,紐約的中央公園和社群小公園沒有差別,趴在歐洲的馬路牙子上數螞蟻和家門口的螞蟻一樣有趣。

無論去長灘島還是邦迪海灘,無論是加勒比還是北戴河,孩子這麼多年始終熱愛不變的,隻有挖沙子,管你什麼人文,什麼風景,什麼奇觀,都不如一塊沙灘有趣。

一鏟子下去,挖就完事了。”

是以,那些以帶孩子“見世面”為目的的旅行,可能從頭到尾都是錯的。

所謂世面,也不過是世界的一面而已。

與其不顧孩子的喜好和興趣,讓他們頂着大太陽舟車勞頓。

倒不如就讓他們在樓下抓抓蟲、在公園打個滾,跟小朋友們一起過家家,欣賞獨屬于這個年紀的美景。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假期裡

最應該帶孩子見的三種世面

《三個男人一個孩》裡寫道:

“除了旅行,我發現幹别的很多事也能有旅行的享受,比如讀書,比如工作。

總而言之,在讀書和旅遊比起來,我甯願當個已讀書本的收藏者,也不願意當個目的地的收藏者。”

很多時候,不一定隻有通過花錢、打卡,才能讓孩子見世面。

以下這幾種方式,也能讓孩子心中有乾坤:

帶孩子回老家走一圈,見天地

其實,對于從小生活在鋼筋水泥城市裡的孩子們而言,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有水、有樹、有小動物,能夠自由玩耍的地方。

哈佛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曾提出過一個“多元智能理論”。

他認為人的智能分為7種,分别是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和自省智能。

但後來,他發現自己還遺漏了一項最重要的智能,那就是自然智能。

複雜、多樣的大自然,就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科書。

是以,趁着假期,不妨帶上孩子一起回老家看看,一家人遠離手機、網絡,聽蟬鳴鳥叫,看魚兒戲水。

再普通的風景裡,也藏着詩和遠方。

帶孩子體驗一下擺攤,見衆生

作家林清玄在《心有歡喜過生活》一書中寫道:

“所謂見過大世面,就是會講究,能将就。”

經曆繁華是一種見識,但誰又能說手執煙火以謀生不是另一種見識呢?

還記得“猶太教母”沙拉嗎?

她是一位在上海出生、長大的猶太人,曾經曆過三次失敗的婚姻,卻把兩個兒子培養成了億萬富翁。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幾個孩子幫忙擺攤賣春卷。

在擺攤的過程中,二兒子不僅學會了與人打交道的技巧,還意外發掘了自己的商業天賦,把風油精、清涼油等都賣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見過衆生皆苦,孩子才不會把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見過人心複雜,孩子才不會一輩子都是父母羽翼下的傻白甜。

教孩子學會獨處,見自己

思想家帕斯卡爾曾說:

“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呆在自己的房間。”

教孩子獨處,是他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課。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時明月就是一個享受獨處的人。

他上學的時候,經常在教室自習到晚上十一二點,回宿舍的路上,周圍已經空無一人了。

但他卻說:

“我記得是個秋天,路上很冷,隻能聽到我自己的腳步聲,那個時候我感到一種無比的喜悅,我感到我自己在不斷向前進。”

曾有人問他,這樣不會覺得無聊嗎?

他回答說:

“不斷地看書,懂得這個世界的很多東西,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律。那是一種無比的喜悅,狂喜!”

讓孩子見世面前,首先得讓他見自己。

一個孩子隻有不斷向内探索,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一飛沖天的力量。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送兒子去研學團當“特種兵”的第三天,我後悔讓兒子見世面了

記得作家孫生龍曾說過:

“這年頭,不是有錢人的天下,也不是有權人的天下,而是有心人的天下。

比錢、拼權都是假的,拼智慧、拼給孩子最好的傳承,才是真的。”

讓孩子見世面,不是隻會掏錢就夠了。

隻有帶他見過世界的寬廣後,他才能有向上的動力,有努力的勇氣;

帶他見過生活的真相後,他才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接受最差的;

帶他找到自我的本質後,他才能懂得放棄該放棄的,同時堅持該堅持的。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或許沒辦法讓孩子擁有大富大貴的家庭條件,但卻可以從小塑造孩子的眼界和修養。

畢竟,父母的格局和眼界,才是孩子見世面的邊界。

願我們的孩子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将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都内化成為向下紮根、向上成長的動力。

最終,看見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