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裡》過後,追光的路是走窄了還是拓寬了?

阻礙《長安三萬裡》票房量級“躍升”的根本,可能關鍵在于是否有一個能夠“破圈”的故事。但168分鐘超長片長的傳記片,《長安三萬裡》究竟是讓追光動畫的路走窄了還是拓寬了,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讨的話題。
文/龐宏波
這可能是截至目前,暑期檔最難評價的一部電影。
《追光三萬裡》無疑是“長闆”和“短闆”都推向極緻的一部國産動畫。首先,從視覺效果上來說,這可能是目前國産動畫在視覺效果上最佳的代表作之一。其次,通過動畫的形式對大唐盛世的風貌還原,有目共睹。從外在的制作水準上,《追光三萬裡》不僅保持了追光動畫一貫的品質,也在不斷尋求技術上的突破和進步。
但與此同時,創紀錄的創紀錄的168分鐘片長甚至“前無古人”。對于一部傳統院線商業動畫電影來說,這不僅僅考驗觀衆,也考驗電影的投資回報比。
對于商業電影來說,一直以來都有一個不好的邏輯在于談商業的時候找藝術的借口,談藝術的時候借情懷的幌子,談情懷的時候聊文化的“面子”。
《追光三萬裡》的的确确可以看到國産動畫依舊在進步,但對于一個仍然需要鞏固核心閱聽人進而不斷擡升整體票房量級的類型分支來說,邁的步子似乎又過大了一點。
1
—《長安三萬裡》的“三大最”—
任何創新都不能過于“反正常”。
對于《長安三萬裡》來說,最緻命的地方在于這可能是一部投資回報比很難計算的國産動畫。大部分國産動畫,在目前的市場當中都是相對艱難的存在。尤其是“幀貴”的動畫電影,想要在視覺呈現上進步,就需要在成本預算上投入。
《長安三萬裡》的确是一部視覺效果極佳的動畫,無論是對于大唐盛世的風貌還原,還是安史之亂過後戰争場面的呈現,都算得上國産動畫目前的最高水準。但是優點無法徹底掩蓋缺點,《長安三萬裡》的“三大最”依舊是這部電影的痛點所在。
創紀錄的片長,不僅僅是對觀衆的考驗。168分鐘不僅僅打破了國産動畫電影的曆史片長紀錄,也并列成為整個電影史院線動畫電影片長最長紀錄保持者。對于動畫來說本身存在着諸多的市場痛點,再加上大衆對于國産動畫的“先天偏見”,在激烈的暑期檔想要一個有利的競争身位并不容易。
主創此前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了他們可以把《追光三萬裡》做成一個更商業、時長控制在100到120分鐘版本,但因為這部影片是追光“新文化”系列的開篇,根據題材需求是以決定以168分鐘的超長篇幅呈現。姑且不談追光的理想和初衷,單純的從168分鐘的片長來看,它顯然不符合2023年全球院線動畫電影的市場規律。
它對于急需“破圈”的國漫來說,對觀衆造成了一定的困擾。與此同時,對于“幀貴”的動畫電影,每一幀的增加都意味着成本的上漲。168分鐘已經相當于兩部院線級動畫的時長之和,這意味着《長安三萬裡》是追光目前的動畫體系屬于成本最為高昂的作品之一。是以過長的片長,也意味着電影的商業回報壓力陡增。
雖然追光自認為國漫的“使命感”在身,是以願意制作一部168分鐘的超長動畫。但是過去無論是“新傳說”還是“新神榜”幾部動畫都曾有很大的票房壓力,如果新推出的“新文化”依舊無法脫離“回本”的泥潭,那麼“使命感”又能持續推動追光動畫走多遠呢?
更為重要的是,在“最長”的外殼下實際上還有兩個特征,一個是“最散”一個是“最虛”。對于傳記片來說,最忌諱的在于不控制容量,導緻整個片子在極長的篇幅裡講述了一個并不算“大”的史詩。
《長安三萬裡》當然有可取之處,無論是畫面的呈現還是對于大唐風貌甚至風骨的還原和表達,都讓不少觀衆眼前一亮。但是在一個時間跨度極大的故事下,實際上整個故事過于的松散。
主創通過兩條故事線來交叉進行叙事,交叉的點在于高适和李白的友誼。但在不斷的回憶過程裡,故事缺乏足夠的沖突和張力。整部電影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高适和李白的“回憶錄”,倆人幾十年時間裡從相識到别過再到重相逢的反複循環。與此同時,電影裡一共用到了48首唐詩,在缺乏足夠緊密的情節下卻有着極為密集的“唐詩合集”。
對于部分觀衆來說,在一句又一句“唐詩朗誦”中感受到了《長安三萬裡》的“中式浪漫”。但是如果将整個叙事進行壓縮,在一個更有節奏感的故事裡是否就一定無法呈現出主創所希望還原的大唐繪卷呢?
《長安三萬裡》自“升”難度,168分鐘的時長+48首唐詩所搭建的“巨制”背後實際上是壘起了更高的壁壘。一部符合院線動畫電影商業規律的動畫電影,未必一定無法達到《長安三萬裡》目前的效果。
2
—追光的“陷阱”—
”如果我們不做,别人就不會做” 。
這實際上是很多國産電影片方都會陷入的一個“自我感動”,尤其是當電影市場逐漸成熟之後,完成度更高的類型片創作必然需要更多的“嘗鮮”,在這個過程裡不少片方強行的把某一類型的進步使命背負在自己身上。
從産業的角度來說,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可嘉,但與此同時也能看到不少類型片的創新實際上過于極端,自己給自己設定難度進而艱難的在市場探索可能性。
對于已經在市場取得了階段性成就的追光動畫來說,自然明白168分鐘片長意味着排片和觀衆選擇的雙重困難,也知道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回本壓力。但因為所謂自賦予的“使命感”,追光動畫還是選擇了迎難而上。
國漫短短幾年的确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進步的過程中追光動畫功不可沒。無論是“新傳說”還是“新神榜”,某種程度上都通過成人向動畫的不斷進步給予國漫培育市場的機會。在2019年,超50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出現後,國漫完成了“票房高峰”的階段性勝利,大衆對于院線動畫尤其是非低幼向動畫的偏見逐漸消退。
但國漫崛起顯然不僅僅隻靠票房“高峰”,更重要的衡量标準是頭部電影量級的持續擡升。4-6億依舊是追光動畫相對“固定”的票房區間,無論是在暑期檔上映的《白蛇》系列還是勇闖春節檔的《新神榜:哪吒重生》都無法跳脫出這一票房區間。
《新神榜:哪吒重生》的導演在接受悅幕采訪時也提到“一年有3-5部10億以上的動畫電影出現,這樣才能是一個理想的動畫電影生存空間。到了這個級别,意味着這個行業才能吸收更多的人才,才是一個相對良性的狀态。”
但現實是目前整個華語電影史一共也隻有3部國産動畫票房破10億,票房破5億的也隻有13部。
目前,《長安三萬裡》的票房區間可能依然在4-6億,但是相比之前的追光動畫,這部電影的市場壓力隻增不少。雖然追光開啟了自己的第三條産品線“新文化”,但是4-7億的《長安三萬裡》和10億+的《長安三萬裡》對于成人國漫未來的市場預期顯然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阻礙《長安三萬裡》票房量級“躍升”的根本,關鍵在于是否有一個能夠“破圈”的故事。但168分鐘超長片長的傳記片,《長安三萬裡》究竟是讓追光動畫的路走窄了還是拓寬了,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讨的話題。
3
—國漫崛起不能打“散槍”—
成人向國漫反而應該學習《熊出沒》系列。
今年春節檔,《熊出沒·伴我“熊芯”》一舉拿下了14.95億票房,憑借着檔期剛需成為了目前華語影史國産動畫票房季軍。這也讓《熊出沒》系列單片的票房進入到一個新的區間。
目前國産動畫電影票房前十名中,《熊出沒》系列占了一半。每年春節檔都有一部《熊出沒》大電影,而且多次直接成為了當年國産動畫的票房冠軍。除了今年春節檔,2021年和2022年整個電影市場國産動畫的票房冠軍也來源于春節檔的《熊出沒》,分别是5.95億和9.77億。
整個産業對于低幼向動畫并不算“友好”,存在着天然的偏見。但是在擁有穩定的核心閱聽人之後,不斷的通過技術進步“破圈”,最終單片突破10億大關。
相比之下,成人國漫初期通過不斷的視覺風格和叙事視角來同低幼向動畫做出了明顯的區分,這讓不少成人國漫迅速獲得了青少年群體的關注度。但從《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到今年春節檔的《深海》,在8年的時間裡也隻有8部作品票房邁過5億大關,在2020年《姜子牙》之後已經3年沒有國漫票房破10億。
國漫的核心閱聽人究竟應該如何“相容”,是通過完成度更高的類型化叙事“向下(低幼)相容”還是通過更有深度的内容“向上(年長)相容”,實際上已經是擺在國漫面前的選擇題了。
從“大背景”來看,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處在了複蘇的節點。當下從趨勢上來看存量觀衆這幾年面臨流失,挖掘增量已經不是現階段的重點方向;進口片在國内基本“失靈”,而國産主流真人電影無論是傳統的類型片還是主旋律,都在做“向上相容”的閱聽人破圈。在這種背景下,成人向國漫持續去和主流真人電影“搶市場”,那麼成功的必然是零星幾部,大的票房區間很難有明顯變化。
片方在接受産業媒體采訪時表示,《長安三萬裡》想做的是覆寫到更多或許還沒有動畫觀影習慣的“閱聽人”。“好比說一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平時可能不會去看動畫電影。像我們的‘新傳說’、‘新神榜’系列等等,他可能就不是我們的目标觀衆,但是《長安三萬裡》來說他就是我們的目标觀衆。”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購票畫像顯示,《長安三萬裡》與目前國漫票房最高的前七部相比,30-34歲閱聽人《長安三萬裡》為15.9%,排在第四位;35-39歲為21.1%,排在第二位;40歲以上為20%,排在第三位。在20-29歲兩個年齡區間,《長安三萬裡》排名都在中後段。是以從資料上來看,在閱聽人吸引上《長安三萬裡》并沒有特别之處。
或許通過更極端的“創新”,外界的确關注到了追光動畫新的産品線“新文化”。但難以逾越的票房區間以及長短闆越來越兩極的發展态勢,真的對當下國漫來說是一件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