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作者:主創團·遇見小媛

前些天,網上有條熱搜備受關注:女兒因媽媽私拆檔案袋被氣哭。

不少網友看完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一陣唏噓。

畫面中的媽媽,最初把女兒的檔案袋私自拆開,被女兒大吼後,又起意拍下視訊發在網上,想讓網民“教育”下不尊重長輩的女兒。

可事态走向,卻不似媽媽期待那般,反而淨是譴責她的聲音:

“這種家長不懂得尊重孩子。”

“這媽毫無邊界感。”

“媽媽的無知,可能導緻孩子無學可上。”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眼看輿論愈演愈烈,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後,這位媽媽才發文道了歉,并找相關部門重新封印了檔案,才讓女兒“有學可上”。

事後,不少父母也開始反思:私自窺探孩子的隐私,到底是愛,還是傷害呢?

對此,心理學上的刺猬效應指出:距離産生美,若是親子距離太近,反而會刺痛彼此。

就像學者李雪說的:“隻有父母邊界清晰,一切育兒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密不透風的愛,對孩子是傷害,恰到好處的愛,才是給他們最好的教育。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越界”的親子關系,是一種“共生絞殺”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在“分離-個體化”理論中曾提到:生命的成長,就是和母親從融合到分離的過程。

而健康的“共生關系”,隻存在于孩子半歲以前。在這之後,親子的分化便拉開序幕。

父母的事無巨細,也會演變成一種“共生絞殺”。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那個“帶母上學”的學霸楊元元?名校畢業後,她本該有大好前程,卻在青春正好時突然離世。

有網友為她感到不值,原因在于,她有一個“不離不棄”的母親。

自她考上大學後,母親就毅然辭職、退休,跟着女兒去“享福”。之後不顧校方制度,拖着行李搬進了學生宿舍,與女兒擠在一張床上。

四年時光,楊元元沒有任何隐私而言,母親還強調是女兒依賴自己。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越界的愛,窒息又讓人無力反抗。

她考上北大自費生,卻被母親以學費太貴為由拒絕就讀;

本可以去西北大學工作,因母親嫌棄西北又窮又偏而放棄機會;

後又考上幾個地方的公務員,也被母親以各種理由攔下。

擁有數次選擇的機會,卻又數次向母親妥協,這是楊元元的無奈,也是她與母親“依賴共生”的悲劇。

直至她考上海事大學研究所學生後,不堪母親再次“監視”自己,才走上了絕路。

有人說:“她從未放棄過奮鬥,卻在曙光将現時謎一樣退場了。”

言語間不失惋惜,但這何嘗不是母女共生的關系,讓她失去了獨立發展的人生呢?

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

以前覺得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會離他們近一點,于是開始“翻書包”、“看日記”,美其名曰是“關心孩子”,最終卻演變成了“拉鋸戰”。

想起一句話說:“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品質差别。”

合格的父母,能給予,也懂放手。凡事不越界,才能還以孩子該有的人生。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父母的邊界,影響孩子的世界

網上流傳着一個段子:

“你媽覺得你冷,你就該穿毛衣;你媽覺得你吃得少,你就不該離開飯桌。”

乍一聽,還挺好笑的。

但這幽默背後,卻隐藏着父母的“侵入”和強勢,也意味着他們無法認同孩子心理的獨立與分離。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是“邊界溶解”。

結合現實生活去解讀,就會發現這是家庭教育中的通病: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又希望他們成為人中龍鳳。

長此以往,父母在自我感動,孩子卻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之前看過一檔名為《少年說》的綜藝,節目中一名國中女生對媽媽的喊話,讓我印象深刻。

“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别有條理的人。”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開場的一句話,讓人立馬代入“她或許很幸福”的情景。

可真相卻不盡然,因為女孩接着羅列的種種“規章制度”,實屬嚴格。

每逢暑假,她的學習與生活節奏,就會被媽媽用一張表格精确到“每時每分”:幾點用餐、睡覺、完成作業、上廁所……

生活日常,全在媽媽的掌控中。

必須要嚴格執行的窒息感襲來時,女孩試圖向媽媽請求:“能不能别再對我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我想有自己的時間。”

可為人母,隻是用長輩的經驗正确為由,道出一句“這是媽媽應該做的”,以此對孩子緊逼。

女孩聽到回複後,對媽媽不再期待,隻剩失落。

由此不難看出,父母的“為你好”,大多以自身閱曆為基石,灌輸給孩子。

而如此一來,孩子再難擁有新想法、新觀念,隻能循規蹈矩地生活在象牙塔中。

比如,一紙被篡改的志願書,一次阻止遠行工作的建議,一段被強行幹涉的姻緣……

父母這些“親密無間”的愛,卻成了孩子的遺憾。

畢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

父母保持邊界,孩子才能看見更大的世界。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最好的愛,是恰到好處的愛

最近育兒綜藝《爸爸當家2》開播,看了全職爸爸肖傑的教育方式後,很受啟發。

在一次父子交心時,兒子鎖鎖提出想買一雙籃球鞋,肖傑沒有立馬答應,而是采取了一種“迂回戰術”:

想要籃球鞋可以,但街舞動作得過關後,再做決定。

鎖鎖聽到老爸的條件時,先是歎氣,後面想起心愛物,還是鬥志滿滿地開始表演。

但遺憾的是,由于多天沒有練習,他沒能通過爸爸的考核,隻能擇日“再戰”。

自此,一心想着籃球鞋的鎖鎖,晚上都在監控下的走廊裡練習舞蹈,等動作熟練後,便主動讓爸爸考核。

但一場完美的表演下來,雖然收獲了表揚,爸爸卻告訴他:“如果你籃球打得好,那說明你是認真的,才能擁有球鞋。”

而考核過程就是:父子之間來一場籃球賽一決高下,赢了就有籃球鞋。

在“我要得到”的動力驅使下,鎖鎖應下這個要求,第二天就叫了幾個同學,和自己組隊,與爸爸對抗。

三局鎖鎖隻赢了一局,敗下陣來後,一直悶悶不樂。

可在這場比賽中,可以明顯看到:肖傑并沒有用盡全力,他想讓孩子赢。

還在兒子情緒低落時,第一時間溝通:“一件東西,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你努力了,是以籃球鞋已經放在門口了。”

如願得到籃球鞋後,鎖鎖也從中明白:想得到什麼,要靠自己的努力。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畢竟,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也很難珍惜。

為人父母,不強勢拒絕孩子,也不對他們有求必應,适當滿足,而不是盡力滿足,才能保持恰到好處的邊界。

就像肖傑一樣,本可以直接把球鞋送給孩子,但他選擇設定關卡,讓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悟出道理。這何嘗不是一種愛的教育呢?

教育方式有很多種,父母不隻是傾盡所有,才能強勢管教孩子,還可以言傳身教,與他們互動。

在不突破親子邊界的前提下,讓孩子知父母不易,懂父母之愛,這才是最穩妥的教育。

女孩畢業檔案被母親私拆後崩潰:别做邊界感模糊的父母

有人說:“缺乏邊界感的父母,愛得越深,孩子越受傷。”

父母的愛就像一團火焰,隔得太近,會灼傷孩子;隔得太遠,會冷落孩子。

最好的愛,是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控制、不放任,還他們自由的空間。

如此,父母才能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願天下父母和孩子“親密有間”,互相滋養,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