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常被否定的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進而患抑郁症、雙相!父母如何引導

常被否定的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進而患抑郁症、雙相!父母如何引導

很多家長不但不懂得給予孩子認可、鼓勵、肯定,他們還經常否定孩子:

“你會不會幹啊!笨手笨腳的!”

“這麼簡單都不會,蠢得像豬一樣!”

“你不行的,别搗亂,走開!”

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錯,考試名列前茅,這些家長可能也會給孩子潑冷水:“你數學隻考了95分,另外那5分哪裡去了?你吃了嗎?”

“你别以為你很厲害!那誰誰誰比你優秀多了!”

“你隻是運氣好!”

常被否定的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進而患抑郁症、雙相!父母如何引導

圖檔來源于網絡

這部分家長有可能是習慣性地否定孩子,也有可能是怕孩子驕傲,是以刻意打壓。

無論如何,如果父母經常否定孩子,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風險将非常高!

父母除了要避免經常否定孩子之外,還要有意識地避免孩子在遭遇挫折後陷入自我否定。

我們反複介紹過通過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複的突破性發現——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會因素,具體來說,是患者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以及不斷自我否定導緻的。

我們在真實案例文章中,詳細地介紹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們遭受過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但很多家長看了以後仍然感到難以了解:這些患病孩子遇到的都是生活中、學習中的小事,很多人都遭受過,我們這些當父母的在小時候也遭受過,甚至遇到過更嚴重的,怎麼我們就沒有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沒得抑郁症?

雖然每一件事看上去都很小,但如果數量多、不斷疊加,就會對孩子的精神心理形成巨大傷害。

而且,雖然很多父母小時候也遭受過負性事件,比如家長打罵、老師批評、别人的嘲笑,但大部分人不是自我否定,而更有可能是自我激勵、也就是心理防禦機制上的升華。

比如很多出生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父母,家境貧窮,飯都吃不飽,他們遭受創傷事件後當然也會委屈、情緒低落。但他們不容易自我否定,反而往往會歸結為這都是因為自己家太窮了,當地太落後了,然後将悲憤化為力量,将壓力轉化為動力,誓要出人頭地、考上大學,為自己、為家人争一口氣。

這種心理帶來的動力非常強大,他們不斷刻苦努力,最後确實在學業上、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當然,這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這部分父母容易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意識到時代的巨變,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認知邊界。

他們很容易把自己學業、事業上的成功泛化到家庭教育方面,認為自己的孩子隻要沿着自己的經驗和方式去做,也會跟自己一樣獲得成功。

結果,他們發現,出生在“數字星球”時代的孩子跟他們所設想的、所預期的有很大差别。當孩子的表現讓他們不滿意時,他們就容易否定孩子。

當然,這種否定的聲音還有可能來自于老師、同學或其他長輩。當孩子接收到的否定越來越多,他們很容易形成錯誤的認知,認為别人對自己的否定都是因為自己的錯,是自己做得不好。

逐漸地,他們會變得一遇到挫折就陷入自我否定,不斷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最後罹患抑郁症的風險非常高。

即使這些孩子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病情有所緩解。但其中有一部分孩子,他們雖然在理性上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得抑郁症,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經常否定他們。他們也知道,那時候遇到的挫折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錯。

在他們相對比較理性、平靜的時候,這些道理他們都懂,似乎終于與自己的過去和父母和解了。但事實上,當他們在生活中再次遭受到較大的挫折,尤其是被别人指責時,他們過去類似的創傷又被大量激活了,馬上又會感到心情低落,陷入負性情緒和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是以,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犯錯時,一是父母不要一味否定孩子,二是還要教會他們避免自我否定,而要科學、綜合性地歸因,既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别人和外界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既然自己有不足,那就積極想辦法改善,提升能力,壞事就變成好事了。

除此之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肯定。這也是建立抗壓能力、塑造高逆商(AQ)的關鍵點之一。

常被否定的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進而患抑郁症、雙相!父母如何引導

圖檔來源于網絡

比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要引導孩子不要盲目地與更優秀的人比較,而要拿現在已經有進步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比較。如果還想進步,那就多觀察在這方面比自己優秀的人,分析、學習他們為什麼能夠變得優秀,總結科學的方法,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單純地比較。

不過,父母要注意,自我肯定并不等同于自我誇獎。這裡的自我誇獎,指的是孩子總是認為自己很聰明、很厲害、很牛,自命不凡。這種孩子看上去似乎很自信,但其實這種心理非常脆弱。

他們容易變得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出錯。遇到挫折時,他們很容易接受不了一時的落後,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際遇比較順利時,他們又容易内心膨脹,輕視現實中的困難,甚至目中無人,出現輕躁狂/躁狂發作。

其實,如果孩子有“自我誇獎”的心理,這往往來自于身邊的大人反複對他們過度誇獎。是以,父母對孩子的肯定一定要具體,而且要肯定他們後天付出的努力,比如刻苦練習、積極思考後找到了科學的方法、勇于嘗試等等,而不要肯定他們腦子聰明、有天賦、長得好看等先天的部分。

而且,長期接受外界過度誇獎的孩子,即使他們的成績一路優秀,考上名校,事業上取得一定成就,沒有出現明顯的精神心理症狀,但他們很有可能成為網上說的這種人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認為自己的成功都來自自己的聰明和優秀,缺乏自我檢討能力,對外界和别人缺乏感恩之心。

後續,我們還會寫文章分析這個群體的心理特點和形成原因。

是以,希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理性地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學會自我檢討,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否定。父母也要科學地、及時地給予孩子具體化的肯定,并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肯定,而不是過度誇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