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常被否定的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从而患抑郁症、双相!父母如何引导

常被否定的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从而患抑郁症、双相!父母如何引导

很多家长不但不懂得给予孩子认可、鼓励、肯定,他们还经常否定孩子:

“你会不会干啊!笨手笨脚的!”

“这么简单都不会,蠢得像猪一样!”

“你不行的,别捣乱,走开!”

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错,考试名列前茅,这些家长可能也会给孩子泼冷水:“你数学只考了95分,另外那5分哪里去了?你吃了吗?”

“你别以为你很厉害!那谁谁谁比你优秀多了!”

“你只是运气好!”

常被否定的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从而患抑郁症、双相!父母如何引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分家长有可能是习惯性地否定孩子,也有可能是怕孩子骄傲,所以刻意打压。

无论如何,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孩子,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将非常高!

父母除了要避免经常否定孩子之外,还要有意识地避免孩子在遭遇挫折后陷入自我否定。

我们反复介绍过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突破性发现——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具体来说,是患者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不断自我否定导致的。

我们在真实案例文章中,详细地介绍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们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但很多家长看了以后仍然感到难以理解:这些患病孩子遇到的都是生活中、学习中的小事,很多人都遭受过,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在小时候也遭受过,甚至遇到过更严重的,怎么我们就没有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没得抑郁症?

虽然每一件事看上去都很小,但如果数量多、不断叠加,就会对孩子的精神心理形成巨大伤害。

而且,虽然很多父母小时候也遭受过负性事件,比如家长打骂、老师批评、别人的嘲笑,但大部分人不是自我否定,而更有可能是自我激励、也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上的升华。

比如很多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父母,家境贫穷,饭都吃不饱,他们遭受创伤事件后当然也会委屈、情绪低落。但他们不容易自我否定,反而往往会归结为这都是因为自己家太穷了,当地太落后了,然后将悲愤化为力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誓要出人头地、考上大学,为自己、为家人争一口气。

这种心理带来的动力非常强大,他们不断刻苦努力,最后确实在学业上、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这部分父母容易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没有意识到时代的巨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认知边界。

他们很容易把自己学业、事业上的成功泛化到家庭教育方面,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沿着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去做,也会跟自己一样获得成功。

结果,他们发现,出生在“数字星球”时代的孩子跟他们所设想的、所预期的有很大差别。当孩子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时,他们就容易否定孩子。

当然,这种否定的声音还有可能来自于老师、同学或其他长辈。当孩子接收到的否定越来越多,他们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否定都是因为自己的错,是自己做得不好。

逐渐地,他们会变得一遇到挫折就陷入自我否定,不断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最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非常高。

即使这些孩子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病情有所缓解。但其中有一部分孩子,他们虽然在理性上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经常否定他们。他们也知道,那时候遇到的挫折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错。

在他们相对比较理性、平静的时候,这些道理他们都懂,似乎终于与自己的过去和父母和解了。但事实上,当他们在生活中再次遭受到较大的挫折,尤其是被别人指责时,他们过去类似的创伤又被大量激活了,马上又会感到心情低落,陷入负性情绪和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犯错时,一是父母不要一味否定孩子,二是还要教会他们避免自我否定,而要科学、综合性地归因,既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别人和外界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既然自己有不足,那就积极想办法改善,提升能力,坏事就变成好事了。

除此之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这也是建立抗压能力、塑造高逆商(AQ)的关键点之一。

常被否定的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从而患抑郁症、双相!父母如何引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引导孩子不要盲目地与更优秀的人比较,而要拿现在已经有进步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比较。如果还想进步,那就多观察在这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分析、学习他们为什么能够变得优秀,总结科学的方法,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单纯地比较。

不过,父母要注意,自我肯定并不等同于自我夸奖。这里的自我夸奖,指的是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很聪明、很厉害、很牛,自命不凡。这种孩子看上去似乎很自信,但其实这种心理非常脆弱。

他们容易变得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出错。遇到挫折时,他们很容易接受不了一时的落后,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际遇比较顺利时,他们又容易内心膨胀,轻视现实中的困难,甚至目中无人,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

其实,如果孩子有“自我夸奖”的心理,这往往来自于身边的大人反复对他们过度夸奖。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肯定一定要具体,而且要肯定他们后天付出的努力,比如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后找到了科学的方法、勇于尝试等等,而不要肯定他们脑子聪明、有天赋、长得好看等先天的部分。

而且,长期接受外界过度夸奖的孩子,即使他们的成绩一路优秀,考上名校,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没有出现明显的精神心理症状,但他们很有可能成为网上说的这种人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认为自己的成功都来自自己的聪明和优秀,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对外界和别人缺乏感恩之心。

后续,我们还会写文章分析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

因此,希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理性地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反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父母也要科学地、及时地给予孩子具体化的肯定,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过度夸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