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一兒童節”來臨,父母該給孩子“快樂”還是“幸福”童年?

“六一兒童節”來臨,父母該給孩子“快樂”還是“幸福”童年?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地度過童年,不要背負過多的壓力和學業,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我想提醒這部分父母:快樂的童年并不等于幸福的童年,後者比前者更有意義。

01、所謂的“快樂教育”存在一定的陷阱

最近麥當勞、肯德基的兒童節相關周邊玩具正式發售,但兒童、青少年并沒有被其吸引,反而是不少年輕人、甚至是已經成為了父母的青年人瘋狂搶購。

這裡面有部分人是因為小時候過得并不快樂,父母不能、或不願滿足他們想擁有這些玩具的夢想,他們是以留下了不少遺憾。

而當這部分人成為父母後,童年的遺憾很有可能還不斷地影響着他們。他們認為孩子的童年一定要快樂,想要的東西要得到滿足,否則很容易導緻“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再加上現在網上宣傳此類觀點的短視訊非常多。比如我們分析過一個“10萬+”流量的視訊,視訊裡的心理學教授說,父母要在孩子心中不斷播下快樂、幸福的種子,将來孩子遇到風雨、波折時,感到彷徨和受傷時,這些美好的回憶能夠照亮孩子的前路,甚至能治愈抑郁症。

是以,這部分父母很可能形成了一種執念,“我隻要我的孩子快樂長大就好了!”他們不要求孩子成績優秀,不向孩子施加學習壓力,甚至可能覺得隻要孩子有壓力,童年就會不快樂。

“六一兒童節”來臨,父母該給孩子“快樂”還是“幸福”童年?

圖檔來源于網絡

其實,這個所謂的“快樂教育”存在一定的陷阱,如果沒有把握好度,過于強調讓孩子“快樂”的話,很容易令孩子隻滿足于吃喝玩樂,難以克服“趨利避害”的動物本能,隻願意做那些能夠獲得即時快樂的事情,比如沉迷遊戲等消遣娛樂。

而對于相對枯燥、乏味的學習,他們很難、也不願意沉下心來持續努力,導緻學業基礎薄弱。

一開始孩子們的差距還不大,父母覺得沒所謂,孩子也沒啥感覺。但随着他們跟同齡人一起長大,面對升學考試時,他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與别人的差距,很容易自卑、有壓力、焦慮,出現學習障礙,還可能繼發情緒障礙。

他們步入社會時,也很難具備足夠的競争力,有可能隻能被迫過自己并不喜歡的生活,甚至面臨生活危機,而把原因歸結于社會或者“過度内卷”。

而且,“快樂教育”更不利于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和“高逆商”,孩子一旦遭受到一些較大的挫折與困難,就很有可能被輕易“打倒”,并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罹患抑郁症、雙相障礙的風險驟增等等。

02、比起快樂,父母更應給予孩子幸福的童年

我認為,父母真正要給予孩子的,應該是一個幸福的童年。

“快樂”與“幸福”的差別是什麼?這個問題并沒有标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很認同哈佛大學塔爾賓·夏哈爾教授對“幸福”的解釋——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全然體驗。

幸福的境界,是快樂并有意義。

其實人類作為一種動物,要獲得快樂并不難。吃到美食時快樂,買到喜歡的東西時快樂,看搞笑視訊時也很快樂,甚至吸毒、賭博,沉迷于黃色行為,都會帶來生理意義的“快樂”。但這些都是短暫的、表面的情緒,就像隻要吃到辣椒,我們就會覺得辣,這隻是一個幾乎沒有什麼意義的條件反射。

而幸福是一種持久的思想、情緒,并變成一種持久的行動。我們願意為了這種幸福而持之以恒地努力、付出,最終收獲成就感與愉悅感。這是短暫的快樂無法比拟的,對我們的一生也是更有意義的。

那麼,父母怎麼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呢?

“六一兒童節”來臨,父母該給孩子“快樂”還是“幸福”童年?

圖檔來源于網絡

第一,不盲目推崇“快樂教育”,但也不代表能夠盲目“雞娃”。否則孩子長期處于壓抑下,很容易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孩子除了在六一兒童節、生日等節日得到放松外,在平時也應該松弛有度,勞逸結合,合理、科學地安排學習、休息、放松和社會活動等等。

第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該做的事情,父母要引導孩子意識到,童年也是有“任務”的,這包括以下幾方面:

樹立積極的三觀。父母要通過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完成良好的社會化,遵守公共秩序、道德規範、對别人有同理心,并具備積極的三觀。這些是孩子是否“成人”的重要标志。

培養學習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意義。在孩子的童年階段,這幾點比優異的學習成績更重要,更能保證孩子擁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尤其是學習意義,這一點可能很多父母自己都沒深入地想過。學習不隻是為了增長知識和能力,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更是為了能對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大的自由度,能更大程度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最終實作個人價值與人生意義。

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将孩子學習情境與快樂、愉悅的情緒體驗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塑造出高效學習的狀态。

學會自我檢討,避免出現人格問題。自我檢討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隻能通過後天習得,要靠孩子身邊的人言傳身教和積極引導。

是以,父母要先以身作則,遇到挫折和人際沖突時,父母要學會深刻地自我檢討、改變及提升,不要把責任都歸咎于别人和社會,少一點抱怨,多一些檢討。這能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而當孩子遇到挫折和人際沖突時,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自我檢討、改變及提升。

塑造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在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的因素中,最核心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再其次才是智商(IQ)。

“高逆商”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能夠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甚至令壞事變好事,在克服困難後,自己也得到提升。而且“高逆商”還涉及到孩子安全感的培養,這個話題後續我們再展開分析。

第三,在數字星球時代,理想的父母是“生、養、教”都做到位,也就是說父母不能隻滿足于充當“生物意義上的父母”、“養育上的父母”,還要有意識地成為孩子“精神上的、理想的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人”。

在這個物質豐富、甚至物質過剩的時代,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内心,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心靈滋潤和積極引導,這非常重要。

六一節快到了,希望父母帶孩子放松、玩樂的同時,也要好好思考一下,我們該如何成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怎麼給孩子一個真正幸福的童年,甚至将這種幸福延續至孩子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