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盤手串……别急!父母可以趁機培養孩子自律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周圍環境、網絡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很可能會在某些階段對一些事物特别沉迷,最常見的是玩手機、打遊戲,又或者是同齡人中的某股風潮。

比如前段時間,媒體報道很多國小生迷上了“盤手串”,還一度成為了社會熱點。很多父母對此焦慮不已,既想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喜歡“盤手串”,又擔心孩子“玩物喪志”,影響學業。

是以,我們其實很難預測孩子會沉迷哪些事物,但無論是哪一種,這并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父母對此有理性、客觀的認識,并懂得科學的應對方法,反而能夠利用孩子的愛好引導他們培養出自律性。

而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夠做到這2點,孩子更有可能變得更優秀。

第一,當孩子沉迷某種事物時,父母不要一味強勢地制止,而要學會給予孩子選擇權。

很多父母都未意識到,學會放手、并讓孩子多做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夠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我們大腦中有一個區域叫“前額葉皮層”,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合理的判斷和控制沖動。它就像我們自控力的來源,每當我們産生沖動時,它就會跳出來告訴我們要“理智一點”。

但遺憾的是,一個人差不多要到25歲左右,前額葉皮層才能完全發育成熟。是以,在25歲以前,雖然我們的自控力在不斷增強,但總體還是比較薄弱的。這也是很多兒童、青少年無法長時間專注學習,做事容易半途而廢,特别沉迷于能立即獲得快樂的事物的原因。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盤手串……别急!父母可以趁機培養孩子自律性

圖檔來源于網絡

不過,如果父母有意識地“鍛煉”孩子,他們的自控力就更有可能得到提升。而這種“鍛煉”的關鍵,就在于讓孩子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并學會自己作選擇。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博士曾提出:孩子在自己做選擇時,其大腦前額葉皮質能被更好地激活。這是一種在誘惑面前,做出理性選擇的學習過程。于孩子而言,每一次自主做選擇其實都是一次鍛煉。

起初,孩子很可能禁不住誘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進而獲得相對不那麼理想的結果,孩子能感受到個中的差别,有些結果甚至會令他們感到不适、難過。出于“趨利避害”的動物本能,孩子後續将慢慢學會抵制誘惑,做出更理性的選擇,其自控力就逐漸培養出來了。

是以,當孩子沉迷于某種行為、沉溺于獲得即時快樂的時候,父母可以先了解孩子,再引導孩子意識到還有其它重要的事情要做,然後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

是要先學習還是先玩?

如果先玩的話,玩多久就去學習?

怎麼合理配置設定時間,能夠玩和學兩不誤?

等等。

也許很多父母并不同意這個方案,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先學習、再玩”,必須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了、做好了,才能享樂。這種想法往往來自于上一代人“刻苦勤勞、先苦後甜”的樸素思想。

這種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父母強迫孩子接受,不懂得尊重和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其實會弊大于利。孩子不但沒有真正養成刻苦耐勞的好性格,還容易影響學習狀态和情緒,導緻一連串的問題。

我們接診過一個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青少年患者,她是“孩子王”,總是帶領着大院的一群小夥伴一起玩耍,非常快樂。可她上國小後,她媽媽要求她放學後必須先寫作業,寫完之後才能出去玩。

但大院裡其他孩子都是先玩一會,再回家寫作業的。于是,她每次寫作業的時候,總是聽到院子傳來的嬉笑聲。她非常羨慕,内心也非常着急,總是想把作業趕緊寫好,然後能跟小夥伴一起玩。

她的心早就飛到九霄雲外去了,寫作業時的注意力自然不夠集中,學習效率低。而且等到她寫完作業,小夥伴早就回家了,沒人跟她玩了,她感到非常落寞。

慢慢地,她一學習就煩躁、坐不住,出現了嚴重的學習障礙,人際關系也沒有以往當“孩子王”時那麼好了,跟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差,還逐漸出現了情緒問題。

是以,父母不要一味地以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就是正确的,隻要不突破原則,很多事情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主要看家長怎麼處理和引導,并且要顧及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現在有些家長的教育理念就比較與時俱進。他們能了解孩子放學後想玩的心理,“在學校被老師管了一天了,放學後想玩一玩,放松放松,其實很正常”。

有的家長還發現,孩子放學後在小區裡、院子裡瘋跑一陣,身體得到鍛煉,大腦得到放松,後面的學習狀态反而更好。是以他們反而鼓勵孩子放學後先玩。當然,前提是孩子願意遵守約定,到時間了就自覺回家,這其實就是有自控力的表現。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放學後先玩還是先學,這是小事。但有些事情,孩子還小,不谙世事,分不清楚哪一種選擇背後意味着什麼,萬一孩子選了一個弊大于利的決定,那怎麼辦?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

父母可以先跟孩子一起分析每個選擇背後的利弊,然後在能夠承受的範圍内,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最後,無論結果如何,尤其是如果結果不理想的話,父母要引導孩子仔細複盤,并學會為自己所做的選擇承擔一定的責任。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盤手串……别急!父母可以趁機培養孩子自律性

圖檔來源于網絡

其實,孩子們也不笨,他們進入兒童時期,理性思維開始萌芽之後,他們在做選擇時,就往往會試着分析每一種選擇背後的利與弊,最終作出自己覺得最合适的決定。

隻不過,孩子們缺乏生活閱曆,對很多事情缺乏充分的資訊了解和理性分析,是以他們考慮的利弊可能是短期的、眼前的。這時候,父母可以适當介入,跟孩子一起分析。

如果孩子能聽懂父母的深入分析,意識到從長遠來看,某個選擇利大于弊,最後選擇了它,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及時的肯定,認可他們的選擇比較理性。這其實就是孩子學會更深入分析事物、作出更理性判斷的過程。

那如果孩子對太長遠、深奧的分析還不能完全了解,還是想按自己的意願去選擇,那希望父母仍要尊重孩子。但家長可以提醒孩子有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遇到時可以想辦法積極解決,必要時可以求助父母。

最後,當孩子的選擇出現不同結果時,父母要引導孩子進行深入的“複盤”。

如果結果是符合孩子期待的,證明孩子所做的選擇是比較理性的,孩子能夠看清背後的利與弊,這是好事。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及時的、具體化的肯定,這也能對孩子形成正向回報,幫助孩子更好地抵制誘惑。

如果結果并不理想,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要害怕犯錯,用不着後悔和否定自己,也不能将責任推給外界和别人。我們要勇敢地承擔相應的責任,并在錯誤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及時找到自己的不足,自我檢討、改變及提升。

雖然犯錯了,我們心裡是很難受,也會失去一些東西,這是“試錯成本”,也是每個人走向真正成功路上的必經階段。隻要我們提升了、進步了,付出這點成本并不算什麼。

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學會理性、積極地面對挫折、将壞事變好事,這是很多成年人都沒學會的。希望父母們也要深入地自我檢討。

當然,如果有時候孩子希望作出的選擇突破了父母的底線,比如想進行危及自身安全的行為,想大筆借貸等等,這明顯是不理性的,而且引發的後果是父母無法承受的,父母應該嚴厲制止。

這時可能會引發不小的親子沖突,但父母最好不要抱着僥幸心理,聽任孩子而為之。等到孩子的情緒相對平靜後,父母再利用良性溝通三步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引導孩子恢複理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