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想培養孩子适應未來的能力,這兩點至關重要

全文共3900字,閱讀時間10分鐘

嘉賓介紹:

梅賜琪,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1995年考入清華大學,02年清華碩士畢業後去美國讀博,09年回國在清華公共管理學院任教。從19年開始一直在做通識教育相關工作。

新雅書院于2014年成立,是清華第一所不分專業的書院,特别強調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如何在小初高中階段實施

郝景芳:

您覺得通識教育是不是應該貫穿到小初高中整個基礎教育階段?

梅賜琪:

是的。清華附小做的兩件事情我非常建議家長去做。

第一要閱讀經典,還要讀完。這是清華附小的一個教育理念。

買書不是陪伴孩子的方法,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去讀。家長要讓孩子讀完整的書,讓孩子在一本書中花到足夠的心力和時間,而不僅僅是支離破碎地讀。

如果孩子們能夠把一本書完整地讀完就太好了。比如說中國古代傳統小說或者是伊索寓言之類的寓言故事,尤其是讀國外的更難,需要克服一點心理障礙。而且我覺得像各個國家的這些寓言,都是社會這個群體創造出來對社會提供規範的,當中有非常深的社會生活和哲學的邏輯理念。

第二是項目制(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清華附小就是經常帶孩子做項目。如果挑孩子跳起來夠得着的項目,如果孩子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把這個項目做完,這對孩子來說幫助特别大。

眼睛會了不等于手會,你跟他講 10遍不如讓他動手做一遍。哪怕做得很差,做完了也是有收獲的。

這是機械系的季林紅老師給我的一個啟發。

季林紅老師從1998年在清華做機械設計大賽,他跟我講他有一個體會:兩類人在比賽當中的收獲最大,一類是那些最成功的,拿了大獎的;另一類是遇到了巨大失敗的同學。

就是因為他花了很多的心力,即便做得很失敗也能吸取教訓,将來走出社會後他能做出更好的東西。

GTP時代已經到來,現在大家都在講GTP以後人們最需要的技術是什麼,你要會問問題。家長也一樣,你要設定一個孩子跳一跳能夠得着的題目,讓他們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我看來,問題解決能力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能力。

教育是什麼?教育其實就是創造環境。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閱讀和動手,去創造這樣的環境。實際上你給他創造條件以後,你就激勵他,然後讓他自己去做,永遠不要越俎代庖。好老師有時候像是一個激勵師。

從閱讀和動手的角度開展的教育都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本身就不能夠着急對吧?沒有什麼直接見效的東西。一定要摁得住耐心。因為學習本身是要他自己學會了,這個才叫學會對吧?否則你教的再好沒有用。

郝景芳:

剛才梅老師其實提到兩點,一個是閱讀,另外是動手做事。

我們童行書院做的項目制學習PBL,有比如5~7歲小朋友有改善城市街區不便之處的項目,有解決火星上的生存問題,尋找翼龍滅絕原因等,類似這樣小的科學項目還有藝術創作項目。

在做這些項目時你會發現,孩子可能知識儲備、技術能力沒有那麼高,但他們的思路是具備的。經過了這樣的學習,到他們10歲以上能力具備後,孩子的創造力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了。因為他的思維先培養起來了,技能跟上了以後,創造力是源源不斷的。

對話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想培養孩子适應未來的能力,這兩點至關重要

在成績内卷的當下,如何調整

應試和通識教育的關系?

郝景芳:

我其實蠻想問梅校長,您怎麼看待現在這種學習成績越來越卷,到了大學還是以考試為主的現象,如何來調和應試和通識教育的關系?

梅賜琪: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很多的家長覺得孩子隻有考上好大學,才有好人生。孩子是要受到好的大學教育,但家長的心态千萬要平和。

家長們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覺得要早一點培養孩子,培養他AI,一定要把這個心态放下來。很多優秀的專家其實都不是很早就開始學一個東西。

你培養的孩子将來是要走上社會的,他上不上清華其實不決定他一生的幸福,對吧?他有沒有健全的人格,對事物有沒有冷靜的思考,最後他成長得會很不一樣。

如何調和應試和通識教育的關系,我自己覺得孩子的閱讀習慣特别重要,閱讀是最大的養生。我們社會運作的規則是靠語言組織起來的,而語言本身需要極大的豐富性,而豐富性其實是從人類過去積累的這些文字當中獲得的。

家長也要做一個好的示範,你自己要成為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孩子才有機會熱愛閱讀。

郝景芳:

對,文字确實是凝聚人類智慧的精華。

很多家長焦慮孩子不愛看書怎麼辦?我覺得這是需要有陪伴和耐心的。

第一是通過親子共讀來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你自己先感受書世界的美好,然後帶他進入,他就更容易喜歡。

第二孩子剛剛自主閱讀或者讀嚴肅一點的書時,因為認知能力不夠,不太讀得懂就不愛讀。你可以允許他讀點簡單的繪本、漫畫書之類,等他認知能力上來一點,他就讀得下去了。原來他覺得很有壓力的事情到後面是可以享受的。

在教育裡,我們越是特别急迫的想要讓孩子特别小就達成什麼目标,你就把一件美好的事情變成有壓力的事了,我們要有長遠的教育心态。

對話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想培養孩子适應未來的能力,這兩點至關重要

孩子應當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才能适應未來?

郝景芳:

其實也挺想問問梅院長,就是孩子大學畢業後總要踏入真實的世界,我們希望他有什麼樣的必要生存能力,靠通識教育是否能更好的培養。

梅賜琪:

概括一下是這樣:

第一, 從個人層面講,要具備在逆境當中回彈的能力,有人把它稱為逆商。

第二,永遠要做好在知識不完備的條件下探索和學習的準備。

第三,從群體層面講,要樂群。

第四,這些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共情力。

我展開講講前三個層面。

第一,從個人的層面講,一定要有韌性。遇到失敗的時候,能不能有回彈的能力。你要在大學生活當中嘗試了以後,才有可能去形成這樣一個能力。

第二,面對一個新東西你敢不敢去學?實際上你現在回頭去看,大學你學的什麼東西将來到工作當中都沒用的,完全不一樣。但是最重要的能力是你走出了熟悉的知識範圍之外,還有非常好的重新學習的能力,對吧?你要能夠看得進去書,能夠去向比你更多的掌握某種知識的人請教,這是我們講的在知識不完備的情況下開展獨立研究和學習的能力。

第三,你如何去樂群。“情商”這個詞現在用的有點爛了,我想更為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去跟人合作。

合作非常重要,也很難。它不光是說1+1>2,如果不合作的話你抗風險的能力是非常差的。任何人不要過高的估計自己,你會發現這個事做成最後都是團隊的力量。是以在大學階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交下你一生可以交的朋友,因為走上社會以後确實不容易。

我在清華的學習有時候想想,大學知識沒派上什麼用場,它給我重要的一點是有一群可以合作的人。

是以我說這三個能力非常重要。這其實相當于是一個人既有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又有和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事的能力。

對話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想培養孩子适應未來的能力,這兩點至關重要

如何培養适應這些未來的能力?

郝景芳:

剛才梅校長講的兩個能力,應試教育裡是很少鍛煉的。

在應試體系裡會提供标準答案, 照做即可。如果有開放性問題,你不具備知識,也沒有标準做法,就沒法獨立探索。跟别人一塊去合作的能力就更不鍛煉了。

我曾帶過清華附中和清華附中國際部的學生,讓小組讨論感興趣的選題,大家就在那坐着,沒有人開口去引導讨論。我就更發現做低齡項目制學習的必要性。經過了三四個項目以後,這個孩子就已經學會了讨論、分工、小組合作,最後學會大家一起去做東西。

梅賜琪:

剛才講讓孩子去具備能夠和别人相處的能力,我們不是培養社牛,也不是培養無上司小組的應試達人,一個人他能不能和群體相處好,歸根到底他是不是真的喜歡其他人,這一點很重要。

我希望我們去培養孩子内心深處對這個社會對人的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光是把眼睛盯在 KPI、流量、盯在這些外界評價的标準之上。

郝景芳:

說的特别讓人感動。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被長期引導着關注分數、技巧等,自己内心渴望被愛的部分沒有被看到,他哪有洶湧的愛去愛别人。

有的時候父母帶孩子過度關注正确性了。打卡都做好了沒,我從哪兒去找學習資料,我們都太關注這些數字的東西了。

我們最終的目标是什麼?我們是想把下一代培養成真正的活人,而不是培養成假人。你把他培養成一假人,再讓他去和機器人競争,身為假人他自然競争不過機器人。人性的這種充沛飽滿的生命力,才是永遠無可取代的。

我們不是一切都是要靠正确、靠勝利去激勵的,愛與美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驅動力。

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你真的很喜歡和他在一起,以及提供外湧的愛給到孩子。這種親人之間的愛,本身就是孩子對世界第一種人際關系的感受。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容易喜歡其他人。

另外我們也可以帶孩子去感受生活中美的那些地方,我們要自己能對生活和這個世界充滿愛,才能讓我們更平和地去看待孩子的教育。這種對美的感受是他做後面很多事情的動力,這種愛本身就是很多事情内驅力的來源。

對話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想培養孩子适應未來的能力,這兩點至關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