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就經曆了些小事,咋就抑郁了?”你可能并不了解疊加性心理創傷

我們臨床實踐中發現,抑郁症的真正“元兇”并不是遺傳因素,也不是神經遞質濃度異常,而是患者從小到大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以及不斷自我否定導緻的。

我們還寫過很多真實案例文章,詳細分享了患者們遭受過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事件。

不過,有的讀者看完後仍然覺得疑惑:這些孩子遭受的所謂“疊加性心理創傷”,比如被老師、父母批評了,被同學開了個玩笑等等,這都是很小、很常見的事啊,怎麼就導緻抑郁了呢?

其實不光讀者,在我們接診的青少年患者的父母中,也有很多人感到難以了解:

“何醫生,你說的這些疊加性心理創傷,孩子确實經曆過。但這都不是什麼大事啊!我經曆過比這更嚴重的事,我都沒得抑郁症,怎麼孩子就得了?”

我們能夠了解這部分讀者、父母的困惑。的确,大部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經曆過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都很“小”,是成長經曆中非常常見的一些小波折、小沖突,有些甚至隻是旁人無心的一句話。

是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想更加深入地解釋一下“疊加性心理創傷”這個概念。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為什麼孩子會出現精神心理問題。

01、“疊加性心理創傷”是很多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根源

“疊加性心理創傷”這個概念是我們提出來的,來自于我們對大量精神心理障礙患者進行了深度催眠下創傷修複後的總結。

在這個概念裡面,“疊加性”這個字首非常重要,不可缺少。即使每一個負性事件獨立來看都不嚴重,但如果數量不斷增大、事件之間的效應不斷疊加,同類型創傷事件導緻的負性情緒和扭曲認知會不斷加深,不同類型創傷事件之間也會互相影響,最終就很容易導緻個體出現精神心理障礙。

我們之前有一篇文章介紹過創傷的不同類型。簡單來說,如果根據對人造成的心理傷害來劃分的話,心理創傷包括以下3類:

大創傷,也就是傳統精神科裡說的精神創傷,如重大自然災害、車禍、飛機失事、嚴重的暴力犯罪等等。特點是會對人身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一般人經曆了都會産生巨大的心理沖擊。

中創傷,比如較嚴重的校園暴力和校園欺淩,父母對孩子的家暴,孩子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性威脅、性侵等等。

小創傷,這一類創傷的形式就非常多了,而且看起來的确很“小”。

比如被同學捉弄了,被大家開了個玩笑;

父母在家裡吵架了,或者成績考得不好或做錯事了,被父母訓斥;

被老師當衆批評了,或者在課堂上出醜了;

也有可能是看了一些恐懼、懸疑的小說和影片,心裡感到害怕……

總之,這些創傷事件跟第一類、第二類比起來,非常不起眼。很多人覺得這屬于成長中的一部分,根本算不了什麼事。

“孩子就經曆了些小事,咋就抑郁了?”你可能并不了解疊加性心理創傷

圖檔來源于網絡

而且,由于這些事件很小、很常見,每一件帶來的負性感受都不是特别強(對比上面兩類創傷而言),是以很快就過去了,被個體遺忘了。

既然創傷有不同的大小和分類,那我們所說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其實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其實包括了所有類型的心理創傷。不管是大創傷、中創傷,還是小創傷,其實隻要導緻患者出現了精神心理障礙的,就肯定不會隻有單一的創傷,隻是有很多小創傷不容易被人注意到。

比如,如果患者罹患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那通常是經曆過“大創傷”,可是在大創傷之前或之後,患者肯定經曆過不少“小創傷”。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經曆過重大災難事件,但有的人會罹患PTSD,有的人則不會。有分析認為本來的心理彈性較弱的人,又或者災難發生後,社會支援系統較差的人,更容易罹患PTSD。

我們發現,這個“本來的心理彈性較弱”和“事件發生後的社會支援系統較弱”,兩者的根源其實就對應了大創傷之前和之後遭受的小心理創傷。

而如果患者遭受的“中創傷”較多,也有小部分的小創傷,比如長期遭受家暴、非法囚禁等等,那就很容易出現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

如果患者遭受的主要是小創傷,雖然每一件事都很小,但數量多,涉及的方面很廣,有家庭的、學習的、外貌的、人際關系的等等,那就容易呈現為抑郁症。

而且很多小創傷發生時間較早,很多患者早就忘記了,他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為啥會得抑郁症。但其實這些疊加性的小創傷不斷沉積在他們的内隐記憶裡,影響着他們的情緒和認知。我們也是通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複技術(TPMIH)才能幫助他們記起來。

有的患者對從小到大的遭遇記得相對清楚,有很多創傷事件仍記得,說起來時仍會生氣、痛苦,看病時也跟大夫說了。但很多精神科大夫對科學心理學了解不多,更不了解“疊加性心理創傷”這個概念,他們認為這些事都很小、很常見,并不足以導緻抑郁症,患者的病症似乎找不到原因。

按照以前傳統精神科的說法,這叫做“内源性抑郁症”。臨床中,有大量抑郁症其實就是這種“大量的、疊加性的小創傷”導緻的。

02、孩子情緒爆發,是大量的心理創傷被激活了

除了上面的情況之外,還有一種類型。

有的孩子主要遭受了大量的小創傷,也有小部分的中創傷,就容易出現抑郁症症狀(大量的小創傷導緻的),但有時候又會在家裡大發脾氣、歇斯底裡地大吼大叫,甚至砸東西、打父母(部分中創傷和大量小創傷被激活時導緻的)。

這種情況的患者很容易被診斷為雙相障礙,因為很多精神科大夫認為他們暴躁易怒、砸人毀物屬于躁狂/輕躁狂發作。

但我們并不認同,他們暴怒的背後,其實是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被激活了,更加合适的診斷應是“抑郁症伴激越狀态”。不過,這一點在精神科臨床中還有争議,沒有統一定論。

而且,這裡所說的中創傷,有可能是單個程度中等的創傷事件,比如某次父母非常極端、粗暴的教育,又或者是孩子遭受過比較嚴重的校園欺淩;但也有可能是同類型的、同一個人帶來的小創傷不斷疊加,最後疊加到了中等的心理傷害程度,患者的相關創傷一旦被激活,就非常容易暴怒。

比如我們接診過的患者翠瑩,她在接受我們的深度臨床心理幹預過程中,情緒症狀本來已經好了一些了,但有一次因為跟父親發生口角,又在家中表現得歇斯底裡。

當時,翠瑩因為體型較胖,正在控制飲食,正餐時減少了米飯攝入。有一次,她還勸爸爸也少吃點米飯,結果爸爸不聽她的,還反過來讓她得吃米飯。

翠瑩又勸,語氣有點急了,她爸爸說:“你能不能控制一下情緒?你都做了這麼久的心理幹預了!我、媽媽、Lucy和何醫生為了你付出那麼多,你怎麼還是這樣呢?”

翠瑩爸爸的語氣裡是有點不耐煩,但并不嚴重。可翠瑩的反應非常劇烈,她說她當時氣得兩眼發黑,渾身抽搐,然後控制不住地開始自殘,不斷扇自己的臉,用頭撞牆,還大聲地吼:“既然這樣,那我就去死呗!”

事實上,她自己也意識到,隻要爸爸的語氣稍微重一點,或者說了一些讓她覺得“陰陽怪氣”的話,她就很容易崩潰,情緒非常激動,根本控制不了。

很多人對此了解不了,包括很多精神科大夫。父母也沒對她打罵,隻是兩人意見不合,有一點口角,很多父母和孩子都這樣,她怎麼就這麼激動、行為失控了呢?很多人就隻好從表面上簡單地了解為:她發病了。

而我們通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複技術(TPMIH)去處理,就發現她這個症狀背後其實有一連串的、她爸爸帶來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而且每疊加一個,她對父親的負性情緒就更劇烈、扭曲認知就更嚴重。

“孩子就經曆了些小事,咋就抑郁了?”你可能并不了解疊加性心理創傷

圖檔來源于網絡

當時,我們在深度催眠狀态下找到了4個最主要的心理創傷。

第一個事件發生在翠瑩上國中時,她爸爸經常帶着她和媽媽去一個叔叔家聚餐。這個叔叔也有一個兒子,與翠瑩年紀相仿。

每次大家一起吃飯,翠瑩爸爸就會滔滔不絕地講話,有時會說一些人生大道理,或者分享教育孩子的經驗。每次他提到小孩子該怎麼做事時,都會特意扭頭看着翠瑩說,“翠瑩,對吧?”

他還曾經在飯桌上,一一列舉他認為翠瑩存在不足的地方,大家就會附和,一起教育翠瑩該如何如何。但那位叔叔從來不會像翠瑩爸爸那樣,當衆說出他們家兒子的不足。

翠瑩很郁悶,“平常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爸爸可以直接跟我說啊,為什麼非要在跟朋友聚會的時候,才對我旁敲側擊、指桑罵槐?!”

這時她對爸爸一些話語的了解是“指桑罵槐”。

第二個創傷事件仍發生在她上國中時。當時,翠瑩媽媽給女兒買了一條緊身褲,翠瑩開心地試穿。結果爸爸一看到就大聲喝斥她,“你才多大?就穿這麼緊身的褲子,是想穿給誰看?”

翠瑩爸爸像連環炮一樣不停地指責,翠瑩有點害怕,說褲子是媽媽買的。翠瑩爸爸立馬把矛頭轉向了翠瑩媽媽,“這麼不三不四的褲子,你也給孩子買,趕緊退了!”夫妻倆吵了起來。

當時翠瑩很生氣,她覺得爸爸的指責就好像說她要出去站街、像個妓女一樣,她内心非常憤怒,甚至要崩潰了。她正準備反駁,結果發現爸爸在指責媽媽。她急了,很想為媽媽辯護,一下子就不知道怎麼反駁了。而且爸爸一句接一句地罵,她根本無法反駁,心裡憋得慌。

從這件事情後,翠瑩對爸爸的感覺從之前的“指桑罵槐”,變成了“爸爸說話總是陰陽怪氣的”。

第三個創傷事件發生在深度心理幹預期間。當時翠瑩由于膝蓋受傷,需要做康複治療,暫時不能跑步。

有一次,翠瑩在家裡舉着腿,很難受。翠瑩爸爸對她說,“我以前膝蓋也受傷過,但為了完成目标,我忍痛堅持走路,從半公裡到2公裡,最後到5公裡,我都堅持下來了,現在膝蓋也不疼了,怎麼你就不行呢?”

翠瑩覺得爸爸說的話有道理,是以她又開始鍛煉,運動量還增大了,結果膝蓋越來越疼了,複診時發現有新的損傷。

翠瑩很生氣,說爸爸亂出主意。但她爸爸輕描淡寫地說,“我當時隻是随口說的一個建議”。

翠瑩更生氣了,覺得爸爸把自己害成這樣,還一句道歉都沒有。這時,她心裡對爸爸的感覺變成了“鄙視”。

第四個創傷,就是上面說的因為吃不吃米飯而引起的劇烈沖突。當時她氣得自殘、扇自己的臉,用頭撞牆,大聲吼“是我對不住你們,我無以為報,那我去死呗!”

翠瑩爸爸當時又生氣又着急,他怕女兒真的會尋死,就馬上說:“人是有靈魂的,人會轉世的,你這輩子的債還沒還清,就算死了下輩子還要還!”

可翠瑩一聽,更加崩潰了,“我爸太惡毒了,我這輩子那麼痛苦,他還詛咒我下輩子還要受苦!他是非常惡毒、非常惡毒的人!沒有絲毫情感!”

這4個事件隻是在一次深度催眠下找到的主要心理創傷,翠瑩從小到大,其實經曆了非常、非常多父親帶來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每一次的事情都不大,父親也沒有打過她,也沒有用很難聽的語言直接辱罵她,而主要是當衆批評、否定,或者是拿她跟别人作對比。

但因為小創傷不斷累積,其父母也沒有意識及時修複,翠瑩對父親的感覺從最初的“讨厭”“他指桑罵槐”逐漸發展成“他是個非常惡毒的人”,一旦覺得父親的表情、語氣、說話不對,馬上情緒爆發,兩眼發黑。

如果不能看到這個心理變化的過程,那翠瑩的表現就會讓人覺得難以了解,她爸爸隻是勸她别尋死,怎麼就成了惡毒詛咒她了呢?她怎麼就至于那麼激動呢?

是以,有的父母說,他們經曆過很多更大的困難,他們都沒抑郁,怎麼現在的孩子經曆了一些小事,就抑郁了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孩子經曆的那些創傷事件是從小到大不斷累積的、疊加的。随着數量增多,孩子的負性情緒會越來越強烈,錯誤或者扭曲的認知會越來越嚴重,非常敏感、渾身是刺,有的甚至到達了看起來不可理喻的地步。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時代背景的變化,這也是我們說過很多次的。

在60後、70後這代人的成長時期,面臨的更多是生存和安全的挑戰,大家關心的是物質需求,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身體健康地長大。如果能,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其他的事都不是事。

可到了現在孩子這一代,他們一出生,物質需求就得到滿足了,甚至過剩了。他們自然而然地轉向了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的話,這反而成了阻礙他們心身成長的重大障礙之一。

是以,希望廣大父母們、還有精神心理衛生工作者們,要與時俱進,對這個問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家庭教育确實不易,絕大部分父母都是“新手爸媽”,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會犯些錯誤,無意中造成一些小創傷。但如果我們能深入地、全面地認識到“疊加性心理創傷”這個概念,我們就更能有意識地避免讓創傷不斷疊加。

而對于患者父母來說,如果能正确、科學地了解“疊加性心理創傷”,能夠與時俱進,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出現的症狀,更好地實作自我家庭治療,幫助孩子更快地走向康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