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中女孩敏感、焦慮,總為人際關系而糾結,将來是否會患上抑郁、雙相?

本文字數約:7238 字

閱讀時間約:9 分鐘

本文章節:

01、國中女孩總為了人際關系而糾結

02、沒有好朋友,問題其實在她自己身上

03、她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犯了2個失誤

魏婕年齡很小,才讀初二,她和媽媽從湖南坐高鐵前來面診。

在我們面診的患者群體中,高中生、大學生或研究所學生占了大多數,國中的孩子相對較少。因為很多孩子雖然在國小、國中階段出現了一定的精神心理問題,但情況并不嚴重,仍能比較正常地學習、生活,家長也不是十分重視。

到了高中、大學,孩子的精神心理症狀越來越嚴重了,甚至無法上學了,家長才有意識帶他們去看精神科。他們輾轉去了不少醫院,看了不少大夫、專家,認為療效不佳,才有可能前來找我們就診。

是以,前來找我們面診的國中孩子并不多,魏婕是其中之一。

而且,經過2個小時面診後,我發現,如果從主流精神科的角度來說的話,魏婕其實達不到抑郁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診斷标準。

她也确實沒有被其他精神科大夫診斷為精神障礙,隻是因為有一段時間總是肚子疼,被消化科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

既然沒有精神心理障礙,那她和媽媽為什麼來面診?

01、國中女孩總為了人際關系而糾結

魏婕出生在一個三線城市,她出生後沒多久,就被留在了老家由外婆撫養。直到她6歲半,父母才把她接過來一起生活。

魏婕的父母都是高學曆人士,爸爸工作繁忙,不善與女兒溝通,基本上都以媽媽帶孩子、教育孩子為主。

她媽媽說,在她印象中,女兒在國小五年級之前是比較放養的,家裡沒有給她太大的學習壓力,不過也沒有意識引導女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到了五年級,面臨小升初了,媽媽開始給魏婕增加學習任務。魏婕的學習壓力驟然變大,情緒變得急躁,容易生氣。在那兩年裡,她經常肚子疼,尤其是晚上學習任務很重的時候,在學校裡也比較焦慮。

“那時候我太急了,她學習習慣沒養成,我又加壓,導緻她後來都有點學習困難了,學不進去,很躁”,魏婕媽媽說。她意識到這樣不對勁,開始給女兒的學習減壓,魏婕的肚子疼慢慢緩解了。是以到了國中,魏婕沒那麼容易生氣了,學習上也不太焦慮了,卻在人際關系上很糾結。

“比如别人無意中說的一句話,她就不停地想,很焦慮,可能那一天就會肚子疼。等過了一段時間,她才能平複下來。而且她對别人的要求比較高,很難交到感情很深的朋友,她總覺得自己交不到閨蜜”。

“我也在反思,這可能跟我們當父母的有些關系。我的性格跟她的不同,她做一件事是很講究有沒有興趣的,而我是比較較真的,該做的就要做好。我們一家人的人際交往也很簡單,不太愛熱鬧。我從小交際能力就比較弱,小時候也有幾個朋友,但不多。可是我不會像她那樣,會因為别人無心的話那麼困擾。”

“還有她的爸爸,爸爸很看重工作的,這幾年大環境不是很好,爸爸遇到一些工作上的壓力,有時候就會帶回家。爸爸平時對她關注不多,一關注就是關注學習,她對她爸爸肯定有不滿意的地方。”

“還有一個,我不知道她會不會有微笑型抑郁症。因為她平時看上去沒有抑郁的感覺,也沒有自殘,但焦慮很明顯,她就是對于别人無心的一句話、怎麼交到知心朋友的事,她很焦慮,有時候看待事情有點偏激”。

我稍微打斷了一下魏婕媽媽,“那她學習成績怎麼樣?晚上睡得好不好?”

魏婕媽媽繼續說:“她國小的成績還可以,在班級上遊,老師挺認可她的,說她思維好。但到了高年級,因為我加壓了,她跟我有沖突,她情緒不太好,就不是特别願意學了。現在國中,成績中等吧,她自己的目标是希望到班級上遊的,但她主要關注的還是人際方面。”

“睡眠的話,她也能睡,但老做夢,睡眠品質不是很好。她現在能正常上學,上課精神還可以,有些課能專心,有些課就說聽着很累、沒意思。寫作業她也比較自覺,整體是能跟上學習進度的。是以她表面看來沒啥大問題,但其實狀态不是很好,學習的方法和積極性差一些,人際關系容易敏感、焦慮。”

國中女孩敏感、焦慮,總為人際關系而糾結,将來是否會患上抑郁、雙相?

圖檔來源于網絡

“我經常看你們公衆号,我就擔心現在問題不大,但會不會越積越大。我們在三線城市,精神科好的資源比較少,她又比較抗拒心理醫生,害怕吃西藥,是以沒去看過傳統醫院的精神科,最後還是決定帶她來您這裡看看”。

魏婕媽媽上面說到女兒對别人的要求比較高,我讓她說說細節。

“就比如國小的時候,我們會帶她跟其他孩子玩,她也願意。但玩着玩着,就挑别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比較吹毛求疵。有時候她交到了一個好朋友,但過一段時間,她就覺得那人不夠好了,她會把别人的毛病放大。她很渴望找知心朋友,但又找不到,我也很困惑她為什麼會這樣。”

我簡單地說了兩個可能性,“關于這個人際交往的問題,她有可能有一定的社交焦慮,跟人交往時是有些不安、恐懼。另一種可能性是她的心理年齡比同齡人更成熟,她覺得其他人比較幼稚,在同齡人當中很難交到自己認可的朋友”。

魏婕媽媽想了一下,“我覺得她可能是第二種,比别人成熟一些,或者說她自認為自己比别人成熟一些。她小時候看很多書,國小五年級之前我沒讓她用手機,她經常在家看書。是以她覺得跟很多孩子說不到一塊去,别的孩子聊明星、電視劇、電影,她不懂,沒有共同話題。

“是以她國小的時候是比較内向、乖巧的,現在國中了才變得有點外向。她其實也知道怎麼跟陌生人打開話題,但聊着聊着她又覺得别人有什麼什麼不好。可能就是跟她從小看書,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有關。是以有時候是别人想跟她交朋友,可她不願意。但是她交不到朋友又難受,把自己的心情整得很不好。”

我留意到“小時候看書多”這個細節,又追問了魏婕所看書籍的類型。“基本都是小孩看的讀物吧,沒有哲學類型的”,她媽媽回答。

“那對于她這個人際交往的問題,她爸爸怎麼看?”,我問。

“她爸爸的思想比較簡單,也很正統。他覺得小孩子就是要學習啊,其他的事都不是事,有什麼心裡話為什麼不能跟我們父母講?周末我們帶她出去玩,開開心心的不好嗎,為什麼非要把友誼看得那麼重?他不能了解。”

“上周她還跟爸爸起沖突了。她有一個玩得比較好的男同學,爸爸認為她不好好學習,覺得她是不是談戀愛,兩個人就起沖突了。”

這果然是一個很常見的、思想非常傳統的、難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父親。“小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别的事情想那麼多幹嘛!”“人家說什麼有啥關系,你不理他們就是了!”很多大人會從成年人的角度了解孩子的人際關系問題,簡單來說,也就是不懂得了解。

“那魏婕她本人的看法呢?這次面診是她自願來的嗎?”我又問。

“我在2021年左右就開始看您的公衆号了,也經常發一些文章給她看。她本來覺得自己沒啥問題,但後來也發現自己不對勁了。是以她願意來。她也知道自己很容易胡思亂想,一件事情,别人一句話,她能夠想出100種可能性,她控制不住!”

02、沒有好朋友,問題其實在她自己身上

我讓魏婕媽媽先到休息區等待,我跟魏婕單獨交流。

這孩子确實從沒去過精神科或看過心理醫生,一開口就表現出好奇:“我感覺來這裡挺奇特的,之前從沒想過我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我忍不住笑了。我向她簡單介紹了一下我自己、我們的機構,她有點拘束,眼睛沒看我,但聽得很認真。

“我剛剛聽媽媽說了你的情況,不過那隻是她的觀察和猜測。我很想知道你真正的困惑和想法,什麼方面的都可以”,我問她。

魏婕想了想,說:“就是在學校裡,我交到一個好朋友的話,跟他們玩1、2個月之後,我就會突然覺得他們很惡心、很讨厭”。

我有點吃驚,“那讨厭他們之前,發生過什麼事嗎?”

“沒有,就是沒有任何征兆,感覺是一到時間就會那樣,我再也不想理他們。他們還感到莫名其妙”。

“那你這種感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唔,應該是從國小就有了,大概五、六年級,但那時候我沒有像國中這樣跟一個人玩很久,是以到了國中才更加明顯。我自己覺得很奇怪,但想不到原因”。

我也覺得很奇怪,“有沒有可能,是你跟朋友玩的時候,有時他們的一些言行舉止讓你不是很喜歡,但你當時沒說,忍着,到後面越來越接受不了,你就覺得别人惡心?”

“不完全是這樣,因為之前有個女生,我很喜歡跟她玩的,她三觀跟我合得來,也沒啥毛病,但後面我就是不想理她了。”

“那這有點成了謎了。你雖然不喜歡朋友了,但你也找不到知心朋友,你心裡也不好受,也孤獨,是嗎?”

“對”,魏婕點點頭,她又補充:“還有就是,我上課時的注意力不是很好。聽20到30分鐘就聽不下去了,集中不了注意力。是以成績有點受到影響”。

“那成績不理想,你會感覺有壓力嗎?”,我問。

“這個倒不會。因為我覺得學習方面我确實是認真努力的,不是敷衍的,而且如果我再加把勁的話,成績還能再提起來一些,是以壓力不大。主要就是交朋友方面的事情讓我煩惱。”

國中女孩敏感、焦慮,總為人際關系而糾結,将來是否會患上抑郁、雙相?

圖檔來源于網絡

我又讓魏婕打個分,“如果說你現在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比如來自學習的,來自交朋友的,來自父母的,總共是100分,那你覺得這些來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她稍微想了一下,說:“學習占了30%,人際交往是40%,來自父母的也有30%。如果把父母的那個再分一下,那爸爸占了20,媽媽占了10。”

“我爸主要是這樣的,我有一些玩得不錯的異性朋友,有時會一起出去聊聊天,喝點東西,我爸就覺得我是談戀愛,影響成績。其實在我成長過程中,他都沒怎麼管過我,管的時候就隻是讓我好好學習,而不是管實質性的東西,很容易拿我跟别人作比較,講大道理。”

“有時我也受不了了,很想跟他認真地談一談,解決問題,因為我真的很生氣。結果他就開玩笑一樣地躲過去了,逃避了,問題還在那裡。回頭他還說我沒有解決問題!”

“至于媽媽,五年級的時候,我主要的壓力來自我媽媽,她逼我學習,但後來她改變了,我就好多了。其實她對我挺好的,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我跟她在一起時有種無形的壓力,但不是特别強烈,我也說不清楚。”

“可能是因為她以前總是打擊我,比如我小時候喜歡一些小孩子玩的貼紙,閃閃發光的,有一些寶石在上面。别人的媽媽會說這個東西很好看,我媽就說這個東西很劣質,你貼上會醜死的。還有幼稚園的時候,其他家長都跟孩子說有聖誕老人,我媽就說聖誕老人是騙人的。這一類的事情很多,經常打擊我。”

魏婕說到了媽媽,我把她的話接了過來,“剛才你媽媽跟我說,國小五年級之前,她對你是散養的?”

“才沒有!”魏婕馬上糾正,“她三年級就開始逼我背書,但我不願意,她就罵我,我就很傷心,隻好背。我就很讨厭背書,現在也很讨厭,我不喜歡曆史和政治,很讨厭背那些曆史意義啊政治意義啊,但我不排斥看名作家的文章。”

“前兩年不是疫情嗎?我在家時間多,就看國外的名著,《飄》《簡愛》《巴黎聖母院》那些。我在國小五年級之前還很喜歡看一套書,是一套從1到16歲的哲學啟蒙書,大概内容就是說我們遇到一件事該怎麼辦的。”

看來,魏婕媽媽對女兒所看的書也并不是那麼了解,魏婕還是接觸了一些關于哲學的書籍。“那你現在會不會覺得身邊的同齡人大部分都比較幼稚?”

“就是他們喜歡玩一些遊戲,王者榮耀什麼之類的,我會覺得難以了解,就是跟他們有種距離感”,魏婕說。

“是以你會不會在人際交往的時候,對别人要求比較高?甚至會不會有一些精神潔癖?”我問。

“沒到精神潔癖的地步吧,但要求是會高一些。我在學校會感到有點孤獨,但我一個人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就不會有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們老師罵人也罵得很奇怪,我就會跟同學一起吐槽一下。比如我上課吃東西,班主任就說我三觀有問題、人品有問題。”

“噢,我們上課吃東西當然那是不對的,你覺得老師可以批評你,阻止你,但不能因為這個事上升到三觀和人品的程度,是這樣嗎?”

“對,學校的老師沒能讓我有肅然起敬的感覺。”

“剛才你說到你有一個玩得比較好的異性朋友,爸爸覺得你是談戀愛,那你後來跟父母解釋了嗎?你跟他會不會像你說的那樣,相處了1、2個月之後,你就不想理他了?”我問。

“我跟他屬于是比較聊得來的那種,我媽媽能接受,她覺得你聊得來那就去聊,但我爸就不喜歡。我跟他就是有時候一起吐槽一下老師,說一些有共同話題的事,因為大家看待事情的角度差不多嘛,但不是很頻繁。我剛才說的那種很好的朋友,是經常在一起玩的,一下課就聊天,放學就一起走的那種,到了1、2個月我就會受不了。”

我還有個疑問,“剛才媽媽說你遇到人際上的事情時,會想得比較多,具體是怎麼樣的情況?”

“就是,比如我之前在學校裡參加了一個社團,但有個女生背地裡針對我。我覺得很煩,想退出這個社團,但我想了很多很多理由,糾結我到底該用什麼樣的理由退社。”

我跟魏婕又談了一會,了解了更多細節。短暫的休息後,我把她和她媽媽都請了回來,提供我的初步分析。

03、她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犯了2個失誤

魏婕是我們接診的青少年患者中比較特殊的一位,因為她的情緒問題很輕微,沒有明顯的失眠,學習、生活、社交等社會功能也沒有明顯的受損。雖然她在國小五年級因為學習壓力大,有過肚子疼的軀體症狀,但後來壓力小了就沒有了,現在也隻因為人際關系而焦慮時才偶爾出現。

按照主流精神科的診斷标準,給她下抑郁症的診斷都不行,焦慮症也達不到,也沒有微笑型抑郁症的特征。如果一定要按照主流精神醫學下個診斷的話,可能會下個“焦慮狀态”。

如果從我們結合了精神醫學、科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多科學診療模式(MDT)來看,她屬于我們提出的病因學診斷——創傷後應激反應失調(PTSRD)。她遭受過一定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不過程度較輕,數量較少,是以表現出來的症狀也較輕,達不到精神心理障礙的程度。

不過,我覺得魏婕媽媽高度重視的意識非常難得。

雖然現在魏婕的問題不嚴重,嚴格來說還不算是個精神障礙患者,但如果不注意解決根源上的問題,心理創傷就很容易不斷累積。到了一定程度時,她就很有可能罹患精神心理障礙,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很多家長就是忽略了這一點。

另外,比較确定的是,魏婕有明顯的學習障礙,學習效率較低,尤其是對于背誦内容較多的文科,以及上課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達不到她個人的期待。

她還有一點敏感多疑的偏執型人格,以及有一點追求完美的強迫型人格,但都不嚴重,沒有達到人格改變的程度。

她在人際關系方面有點社交焦慮,但不是害怕與人打交道的那種焦慮。而是苦惱于無法找到長期、穩定的好閨蜜,是以她在學校裡會感到孤獨。

國中女孩敏感、焦慮,總為人際關系而糾結,将來是否會患上抑郁、雙相?

圖檔來源于網絡

那魏婕的問題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一般會從家庭、學校和社會這3條主要的線去分析。不過魏婕是一名國中生,所受到的社會影響還相對較少,是以主要還是家庭和學校,以及有一些她自身接觸到的資訊。

在她成長的家庭中,父母都是高學曆人士,雖然父母之間吵架不多,但溫馨的、融洽的交流也不多。在6歲半以前,魏婕主要是跟着外婆生活的,跟父母離得遠。雖然她上國小後回到父母身邊了,但親子隔閡肯定是仍舊存在的。

而且,在魏婕低年級的時候,父母雖然不給她壓力,比較“佛系”,但也不注重跟女兒有深入的、精神上的交流。爸爸忙于工作,要麼不管她,要麼就講大道理,讓她好好學習;媽媽性格比較較真,缺乏活潑,有些事情上容易打擊女兒的童心童趣。親子之間的隔閡一直得不到很好的修補。

到了國小三年級,媽媽開始抓她背書了,不背就罵。這個情況肯定不會隻發生一次兩次,這是非常明顯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她對文科的抵觸、對背書的抗拒主要就來自于這裡。

到了五年級,媽媽施加了更大的壓力,魏婕感到更加痛苦了,頻繁出現消化道方面的軀體症狀。幸好媽媽還不算愚昧無知,及時給女兒減壓,她當時才沒有惡化下去。

是以總的來說,雖然魏婕的父母不打她,罵得也不算多,媽媽甚至是比較開明的,但兩個家長都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孩子的内心。她不喜歡爸爸,在媽媽身邊也感到無形的壓力,她沒辦法敞開心扉跟父母無所不談,有深層次的交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得到來自别人的了解、關注和情感連接配接的,那當他們在家裡得不到這種情感滿足時,怎麼辦?他們就往往會轉向外界,表現為特别在意跟同齡人之間的友情,特别想交到無所不談、形影不離的朋友。

是以,魏婕爸爸以成年人的角度,對女兒說“有什麼心裡話為什麼不能跟父母講?非要把友誼看得這麼重嗎?”,這樣的了解是本末倒置了。魏婕就是因為心裡話沒法跟父母說,說了父母也了解不了,她才把友誼看得那麼重。

可是,在她把情感訴求轉向外界的時候,又遇到困難了。

很有可能是她小時候看的那套哲學書籍有關,以及她很喜歡閱讀,讀的又是名著,平時也很少接觸網絡遊戲、電視劇等等大衆化的娛樂。這導緻她的心理年齡比同齡人更成熟,同學們喜歡的東西她也都不知道,并且不願意去了解,缺乏共同話題,交朋友的範圍一下子窄了很多。

本來能達到她的交友要求的人就少了,而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朋友,三觀一緻的,志同道合的,一起玩了1、2個月,她會突然覺得朋友“很惡心”,沒法交往了,又變成自己一個人了。

至于為什麼她會突然感到“朋友很惡心”,目前這是一個謎。我認為,有可能是她一找到了好朋友就頻繁跟朋友接觸,一下課就黏在一起聊天,一放學就背着書包同行。兩個成長于不同家庭的人,即使三觀再一緻,也會存在一些不一樣的觀念和行為。

有可能魏婕跟好友交往的時候,有那麼幾個瞬間,她對朋友的一些言行舉止是不認可的,但并不嚴重,她也沒想那麼多,一下就過去了。但當不認可累積到一定程度,再加上兩人形影不離了1、2個月,可能有一些膩煩了,魏婕就突然不想再理好友了。

當然,這隻是我的一個猜測,不一定準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這個問題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疊加性心理創傷。她在外顯記憶層面不記得其原因。如果要破案,需要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複技術(TPMIH)到她的内隐記憶中去尋找真正的原因。

是以,至少從面診中擷取的資訊來說,我認為魏婕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犯了兩個失誤。

一是兩人沒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内心,跟孩子建立真正親密、融洽的親子關系,尤其是爸爸,太不懂得了解孩子了。魏婕雖然心理成熟,但再成熟的人也是需要跟外界進行情感交流的,是以她特别、特别想找個閨蜜。

二是在魏婕讀國小時候,父母在無意中讓她看了一套哲學啟蒙的書籍。這一點其實有利有弊,利處是她看事情能看得比同齡人更加深入,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想法,不容易人雲亦雲,這是好事。

但弊端在于,她相當于比同齡人高了一個次元,甚至跟同齡人相處時顯得格格不入,她覺得很孤獨。而且這套哲學啟蒙書籍可能難以把道理講透、講得深入客觀,她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是以看待問題和别人的言行舉止有點偏激和敏感,對别人有點吹毛求疵。

簡而言之,她父母沒能成為女兒的良師益友,也沒能引導女兒如何在外界交到好朋友。魏婕很孤獨,她很想交朋友,但她又交不到穩定的好朋友,這是她最困惑的點。

那對于她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打破困局?明天的文章我繼續分析,并提供一些深入的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