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業“乍暖還寒”,大廠還有底氣招人嗎?

撰文 | 何芙蓉  

編輯 | 王   潘

過去三年,疫情如同一塊萬能“遮羞布”。行業的不景氣、業績的不達标、工作生活的不如意等,所有負面結果都有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

去年年中,于強主動辭去某頭部網際網路企業的工作,離開上海回到三線老家。“當時上海受影響将近3個月,本身心情就比較崩潰了。加上公司降本增效,留下的人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心一橫就辭了。”

相比過去兩年更多網際網路打勞工的“被畢業”,于強選擇了主動結束這種心理煎熬。

離開上海大半年的于強,如今在老家雖然不必再交着一個月大幾千的房租,但來到小城市他幾乎找不到與原來專業對口的工作。于強新的煩惱也随之而來,即薪資大打折扣與喪失工作成就感。

裁員、失業、躺平、拒絕内卷、逃離大廠與北上廣……這些現象在過年兩年的職場語境中已是常态,大部分年輕人也在這種“常态”中學會與不如意的職業經曆暫時自洽。

伴随着新的一年大家重新回到社會生活的正軌,開年找工作的期待值也被拉上高點。

如今正值金三銀四,但就業環境似乎并沒有完全同步回暖,打勞工和畢業生們的就業焦慮,便在這種預期偏差中被規模釋放。

就業乍暖還寒,年輕人何去何從?

2023年,就業形勢依然充滿寒意。

打開脈脈,熱搜榜前三分别是“2023找工作的心酸曆程” “TW宣布2023應屆生解約”,以及“當下就業環境為啥HR還抱怨招不到人?”職場交流軟體似乎逐漸淪為打勞工失業心得的展闆。其他社交軟體上同樣充斥着各種“就業難”的内容分享。

“快要崩潰了,感覺走投無路了。一直找不到工作,面試都沒有結果,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好無力。”一位披着阿裡巴巴馬甲的脈脈使用者發帖表示。

在這種共鳴之下,引來了不少人的圍觀,甚至有使用者安慰稱,“沒事,大家都一樣”,也有人表示”降薪一半終于收到offer” ,更有人感到不可思議“阿裡出來的都找不到工作,這麼卷的嗎”。

薪資打折、投遞無望、長期待業,打勞工的就業焦慮在時間流逝中與日俱增。降本增效已是網際網路的一個日常命題,而在此期間離開大廠的網際網路人似乎很難再找到與此前可媲美的工作。

“在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之間,似乎隻有承受住了工作壓力才能維持生活的正常運轉。”離開網際網路快一年了,佳林的壓力沒有因為離開一個高壓行業而随之消失。

與大多數沒車沒房沒孩子“一身輕”的年輕人不一樣,至今想起自己“被畢業”的經曆,佳林仍然心有餘悸。“自己已經快35歲了”被畢業後,這句話在佳林在心裡回響了無數次。

去年年初,佳林在北京找了兩個月的工作,但始終沒有收到offer。無奈之下他選擇回到二線老家,在曾經大廠背景的加持下,佳林收到了一個傳統藥企的職位邀請。

”當時疫情還在持續,我想藥企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HR告訴我他們傳統企業不會裁員,比較穩定。”即便在薪資待遇大打折扣的情況下,于強還是同意加入,而背後的無奈則是他也沒有其他可選項。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入職不到一年,佳林所在部門的整體績效比例被下調,其個人的薪資水準再次被拉低。

據佳林反映,他曾經在某網際網路公司年薪接近50萬,而他如今的月薪僅維持在1萬左右。“現在家裡房子每個月要還7千多的月供,還有小孩讀書,都是用之前的存款補貼,現在的生活才能湊合。”

而降薪加入傳統企業,在佳林内心深處始終隻是一個過渡選擇。雖然工作壓力越來越小,但家庭的各種支出卻不得不讓他為收入發愁。“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想回到網際網路行業的。”佳林感歎。

離開大廠、離開網際網路之後,有人選擇穩定,有人選擇從事體力勞動不再精神内耗。但現實情況是,壓力隻會轉移,不會消失,選擇輕松穩定的工作就得以低薪作為代價,離開北上廣的前提也是喪失更多的工作機遇。

不隻是職場打勞工,這個春招季,畢業生們或許面臨着更大壓力。最近,社交媒體上“孔乙己文學”持續高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年輕人的就業焦慮普遍外露。

除了讨論年輕人“能否拉下臉來從事更多體力勞動”,背後更直接的原因實則是當下畢業生們就業壓力的進一步走高。

 ▲網絡上對于就業壓力和“孔乙己焦慮”的關注

資料顯示,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再創新高。與此同時,“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大學生”也在“金三銀四”之際登上熱搜,不僅待就業畢業生的規模越來越大,同時學曆競争也更加激烈。

工作難找、渴求穩定、想躺平又不甘心、想拿高收入又怕卷、網際網路和金融這些過去最具吸引力的行業也出現很多新問題……沖突、焦慮、選擇難,是時下畢業生們求職的“真實群像”。

站在校園門口的畢業生,格外期待一個有好消息的“金三銀四”、一份付出有回報的工作。

網際網路招聘初現複蘇迹象

往年這個時候,畢業生以及跳槽人們正躍躍欲試,試圖在“金三銀四”招聘季拿到滿意的offer。而進入網際網路大廠也是曾經大多數人的一個目标共識。

過去兩年,寒氣籠罩網際網路,降本增效、裁員、業務縮減的消息頻頻傳來,“網際網路大廠”這一曾經讓衆人趨之若鹜的地方開始上演種種的不确定性。

經曆降本增效的震蕩,網際網路行業對就業者的吸引力有在明顯下降。但逃離網際網路就能不卷嗎?離開北上廣就能躺平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伴随着線下經濟的恢複和消費複蘇,各行各業正在逐漸擴大用工需求,尤其是涉及衣食住行的各類民生行業看到回暖迹象,這也帶動與之緊密相關的消費類、零售類網際網路公司擴大招聘需求。

近期多家網際網路大廠宣布開啟春季校園招聘,2月末美團宣布啟動2023年春季校招,将錄用超過4000名高校學生,覆寫技術、産品、商業分析多類崗位,工作地點包含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幾十個城市。

同時,從官網資訊來看,近日位元組跳動也開啟了面向應屆生的2023校園招聘全職補錄和面向2024屆畢業生的轉正實習機會。其他一線大廠中,阿裡、騰訊等雖暫未有正式的春季校招公告,但釋放出不少實習生崗位。

雖然網際網路最好的“金三銀四”大機率一去不複返,但在畢業生們春季求職的緊要關頭,美團、位元組等一線大廠開啟校招,還是傳遞出一些積極訊号。

一方面,經濟複蘇之中,線下實體商戶開始逐漸回到經營正軌,一榮俱榮,服務它們的網際網路公司招聘需求也随之提升;另一方面,網際網路行業在過去兩年長期處于降本增效的漩渦,美團、位元組等作為一線大廠,開啟較大規模的校招,或許預示着行業逐漸回暖。

另外,小米、華為、京東、攜程等一衆大廠也紛紛宣布開啟春招。春暖花開之際,無論是企業還是求職者的未來預期,似乎都在漸漸向好。

獵聘覆寫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25個城市的2023“薪春燃夢招聘季”資料顯示,網際網路仍是人才就業供需兩旺的行業,比如在北京,節後首周新發職位占比最大的行業為網際網路,占比15.92%,從投遞情況來看,投遞人數最多的行業也是網際網路,占比13.30%。

乍暖還寒之時,網際網路仍然是那個能給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更可觀薪資的行業。招聘規模雖還不及降本增效前,但整體形勢或多或少有所恢複。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向市場釋放積極招聘信号的美團、位元組等大廠可以得知,那些兼具“長期剛需屬性”與 “科技屬性”的網際網路公司,相對來說更具備發展确定性,也就有條件給年輕人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無論大環境如何變化,涉及人們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的行業始終都會有發展的空間。在這方面,零售行業有無止境的空間和無止境需要努力的地方。

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真正能夠驅動變化的是供給側的變化,科技則是驅動供給側變化的一個關鍵因素。不管是驅動公司業務發展,還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科技力量帶來的是成長的确定性。

這也就不難了解,在網際網路行業第一梯隊中,帶有科技和零售标簽的美團,以及一直以技術屬性見諸世人的位元組,近期率先向畢業生敞開了大門。

今年春季,無論校招還是社招,美團都釋放出不少零售相關崗位,今年一季度開放的物流、采購、供應鍊類崗位數量實作較去年同期入職人數翻倍,同時技術類崗位就較去年同期增長超50%,其中,軟體開發工程師、測試開發工程師、算法工程師等技術類崗位占比較大,重點吸納科技人才。

從招聘形勢可以看出,一條發展前景好、确定性強的賽道,能夠催生更多就業發展機會。這于畢業生們而言,初出校園,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瞄準公司和賽道的發展确定性,也是在不确定中尋找确定,給自己的職業成長上一份“保險”。

“大廠光環”究竟是什麼?

不同于巅峰時“金三銀四”的好機會一抓一大把,如今的就業形勢下,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對年輕人來說似乎更多了幾分糾結。站在大廠門口的求職者,看待“大廠光環”,心态也更複雜。

對初涉職場的畢業生來說,所謂“網際網路大廠”,或許意味着更多。它不僅僅是一個名頭,其背後,也關乎職業生涯起步階段的機會、薪資、成長、平台大小等多種因素。

也正是以,“大廠光環”能帶給年輕人什麼?這個問題比從前更多了些讨論價值。畢業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雨晨,加入網際網路的這兩年,更深刻地了解了“大廠光環”究竟是什麼。它并不隻是企業的高知名度、光鮮亮麗的工位與寫字樓這麼簡單。

剛畢業時的同學聚會,大家聊起各自工作,這群高材生們侃侃而談。有做國際廣告投放的,做資料分析的,做金融行研的……到雨晨時,她一再強調,自己在美團工作,“是大廠。”

“具體是做什麼呢?”

雨晨一時語塞。她在美團快驢事業部的鮮豬肉組,常和豬肉打交道,這似乎有些太接地氣。但這隻是兩年前的她。

2020年,經濟與物流專業畢業的雨晨通過校招加入美團,在父母的細心照顧下長大、一心撲在書本上,雨晨在生鮮領域的商品知識積累幾乎為零。

為彌補短闆,雨晨在入行的前半年時間裡,經常紮在田間地頭,觀察、記錄。這和她想象中的大廠工作全然不同,卻也充實有趣。

為摸透供應鍊條,她便實地調研學習,跟着導師前往生鮮商品産地。比如在山東臨沂,她觀察蒜米的産出流程;在江蘇,她學習金針菇的行業情況;在上海杭州,他在商品大倉了解采、銷、運、倉、配等内容……僅僅一次出差調研,就耗費20多天。

“家裡人說我,要不換份工作,總出差,一出差還那麼久。”雨晨回憶。但經曆過這些困境和忙碌,她也成長很多、收獲很多。

通過實地學習,雨晨快速熟悉了整個餐飲供應鍊業,她曾梳理的《豬肉學習筆記》一度在組内廣泛傳播,記錄了一頭豬從養殖到餐桌的供應鍊營運過程,以及如何産出利潤空間。

 ▲雨晨整理的《豬肉學習筆記》

打好了生鮮領域的牢固地基,雖然還是校招生,但雨晨開始接手組内極具挑戰性的項目——鮮肉成本優化。“鮮肉是非标商品。比如一頭豬,不同的切割方式,出來的肉不一樣,價格也就不一樣,你很難标準化;然後供應商不同,貨源不同,成本就可能不一樣;包括豬肉的行情,也是在不斷變化的。”雨晨舉例說。

她找到鮮肉商品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探究采購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跨部門協同,反複驗證,首創了SPU裸系數模型。這個模型可以通過全量商品裸系數測算,定位采購成本中的異常商品,并作為供應商毛利優化的基礎模型,“實作了從0到1的突破。”雨晨說。

再次面對同學好友時,雨晨有了底氣。快驢面向餐飲商家提供進貨服務,而餐飲供應鍊業務複雜繁瑣。“在這裡生鮮采購不是簡單的買手,而是有科技的零售商業。我越來越覺得這個工作有意思,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短短兩年,雨晨從科技零售行業的“小白”,初步成長為一個行家裡手,也被公司評為了優秀校招生。

▲正在和豬肉“打交道”的雨晨(受訪者提供)

回過頭來,雨晨覺得,“大廠光環”其實不是什麼虛的東西,而是挑戰中學到的知識、獲得的真實成長和回報。也是這樣一份接地氣的、敢于委以年輕人重任的工作,讓她感到踏實。走出工位實地調研,讓她覺得這份工作少了一些“懸浮感”,減輕了些許焦慮。

随着經濟複蘇對消費、零售業、服務業等行業的提振,相關賽道上的大廠們多了些招人的底氣,類似雨晨的工作這樣不“懸浮”、有成長空間的崗位被釋放出來,這正在為年輕人帶來更多向上的機會和前進的動力。

對于新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選對行業、選對賽道、選對公司對于職業道路的影響極其重要。個體的命運沉浮于賽道與平台之間,大廠或許還是一個不賴的選擇。

在前沿賽道、一線大廠曆練後收獲的成長和習得的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年輕人的焦慮,給大家在充滿不确定性的環境中增添立足的資本與底氣。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