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荷爾蒙幽靈

栖息在電影裡,讓人心安

近年,影迷一直在等卻始終不見蹤迹的華語電影不少。

如麥浚龍導演的《風林火山》、張藝謀導演的《堅如磐石》、田壯壯導演的《鳥鳴嘤嘤》等。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這些已拍竣的電影雖然難等,但應該總有等到的一天。

而另一部曾引起國際關注的華語大片《華工血淚史》,卻不知還有沒有機會面世。

要聊它,就不得不提已過世的武俠片名導胡金铨(1932-1997)。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1975年,胡金铨導演的《俠女》在戛納奪得技術大獎,成為首部在三大電影節拿獎的華語電影;1978年,胡金铨被英國雜志《國際電影指南》評為當年的世界五大導演之一。

剛好最近出了一部長達220分鐘的紀錄片《大俠胡金铨》(豆瓣評分8.9),讓我們有機會再次追憶這位早早離世的華語殿堂級導演,也進一步了解了他的遺作《華工血淚史》更多背後的故事。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大俠胡金铨》會在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展映

這部紀錄片由導演林靖傑耗時四年完成。

他深入研究胡金铨作品,并通路與胡金铨頗有淵源的影人們(石隽、徐楓、鄭佩佩、許鞍華、徐克、洪金寶等),最終以《先知曾經來過》《斷腸人在天涯》兩個篇章,分别呈現胡金铨的“電影風格”和“從影人生”。

如今回看胡金铨以明朝為主要背景的古裝動作片,兼具寫實、寫意,既有對中國古代的嚴謹考據,也不乏國畫的留白氣韻與禅的意境。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當年驚豔世人的《俠女》竹林打鬥戲‍‍

胡金铨對古人形象的展現,均源自古文記載和古畫所繪,不會考慮其它任何資料。拍攝時,服飾、道具,布景、環境設計等,他都親力親為,一心還原古代細節和氛圍,即便耗時費力也在所不惜。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龍門客棧》

拍攝《俠女》(1970)時,為了一個幾秒的鏡頭,胡金铨帶着劇組在深山裡等了十幾天;片中将軍府的戲,也是劇組先種下蘆葦,等一年後蘆葦開了之後才拍。

日本名導黑澤明同樣有拍片時“等”的習慣,等雲,等太陽。他在拍攝《七武士》時,也讓農民群演将衣服帶回家,用輕石磨舊,突出時代質感。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胡金铨在早期學習過黑澤明的電影技法,或許這是他被譽為“中國黑澤明”的原因之一。

在電影的寫意上,胡金铨則善用煙霧來傳達留白意境,徐克說這是胡導見人燒垃圾升起煙霧而得來的靈感。

這種手法被大量運用在他1979年的聊齋題材電影《山中傳奇》裡,山水、人物的神秘感瞬間便出來了。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在最重要的動作戲上,胡金铨也堅持實拍與寫意的結合。

拍《俠女》竹林大戰,竹林的光影氛圍+優美有力的人體動作+眼花缭亂的剪輯讓人目瞪口呆;

《忠烈圖》結尾大戰,他不斷要求洪金寶及其替身跳入海裡,就是為了在保證武打動作真實性的同時,捕捉人投在懸崖壁上的影子。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胡金铨的電影不僅捧紅了他的禦用演員徐楓(《霸王别姬》制片人)、石隽(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鄭佩佩等人,還影響了諸多華語片大導演的創作。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中被外媒形容為“芭蕾舞”一般的槍戰動作戲,便取經自胡金铨電影武打動作的平劇節奏。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裡玉蛟龍大鬧客棧的戲,其實是融合了《大醉俠》中的人物設計(參考金燕子)和《龍門客棧》中的打鬥空間,竹林戲當然也有《俠女》的影子。‍

徐克監制的《新龍門客棧》不僅是對《龍門客棧》的翻拍,片中潑辣、風情的老闆娘金鑲玉則直接參照了《迎春閣之風波》(1973)中的老闆娘“萬人迷”。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正如李安所說,“胡金铨的影響不隻是電影的武戲,更是中國影像的塑造”。

除武俠片外,胡金铨對中國影像的塑造,還繞不開他一生的夙願,也就是他念了25年之久卻未能完成的電影《華工血淚史》。

《華工血淚史》英文片名《The Battle of Ono》,原名《Igo Ono》。

所謂“Igo”和“Ono”,是美國加州北部山脈兩個小鎮的真實名字,都與初代華人在美國淘金的真實曆史有關。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19世紀,一批中國勞工被帶到美國修築鐵路,之後被遺棄,為了求生,他們加入了當時的淘金熱。

當他們找到一處金礦,白人就會從中截胡,華工們也隻能對白人說“I go”,然後離開;再次找到金礦時,白人又來截胡,華工們不幹了,設下炸藥陷阱反擊,并對白人說“O no”。

用《大俠胡金铨》中受訪者的話來說,美國的開發少不了華人的血淚,但是華工沒有被認可,胡導演覺得必須要把這個事情講出來。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是以,《Igo Ono》這一片名,既具有地理、曆史上的異鄉意義,也富含中國勞工的血淚抗争精神。

但在胡金铨的設計中,《華工血淚史》并非一部紀錄片風格的傳記曆史片,而是一部融合戰争、武打、陷阱等諸多類型元素,并具備反思意義的華語大片。

自1970年代開始籌拍這部電影以來,胡金铨可謂為它熬幹了最後一滴心血。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起初,是胡金铨在拍完《龍門客棧》後的一次美國之旅,使他萌生了拍攝華人勞工的念頭。1977年,他在洛杉矶被白人警察貼交通罰單的經曆,更令他堅定了拍《華工血淚史》的想法。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胡金铨愛書,是電影圈裡真正的文人導演‍‍‍‍

80年代初,胡金铨結識了好萊塢女制片人莎拉·皮爾斯伯裡,莎拉答應做《華工血淚史》的制片,并邀請美國華裔劇作家黃哲倫(電影《蝴蝶君》原作者、美國戲劇托尼獎得主)擔任編劇。

其後五、六年,胡金铨和黃哲倫都在劇本初稿的基礎上,一直讨論故事細節。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胡金铨拍電影出了名的慢,《俠女》《忠烈圖》等片都拍了三年,而《華工血淚史》僅僅劇本就耗時數年,足見它在胡金铨心中的地位。

但影片在資金籌措上始終不順利。

胡金铨原計劃在1990年開拍這部電影,成本預計750萬美元。

在此之前,他聯系過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英達的父親,曾參演《末代皇帝》)、《羅生門》的日本制片公司大映,以及部分香港制片人。

即便他以尊龍有意出演主角為籌資條件,這些努力最終也沒有得到制片方的支援。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尊龍

進入90年代,已經陷入事業困境的胡金铨導演依舊堅持為《華工血淚史》籌資,并繼續完善劇本。

直到1996年,資金終于有了眉目。

英國Goldcrest公司(奧斯卡最佳影片《甘地傳》制作方)願意投資一半,另一半則由成功打入好萊塢的吳宇森的公司負責,影片定于1997年開拍。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吳宇森當時在拍攝《變臉》‍‍‍‍‍‍

多年夙願終于将落地,胡金铨自然十分興奮。

開拍前一個月,患有心髒病的他特意奔赴台北做了心髒手術,結果手術過後的當天下午,他突然出現心律不齊症狀,随後憾恨離世,終年66歲。

胡金铨在美國的墓地由吳宇森捐贈‍‍

據《大醉俠》主演鄭佩佩回憶,胡導演其實本不必做那場手術,他完全是為了保證在拍攝《華工血淚史》時能擁有足夠的體力,但誰知一去竟是永别。

可以說,胡金铨的晚年都是在為這部電影奔波,他的生活異常拮據,離世時銀行賬戶餘額隻有一兩千塊錢。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胡金铨曾回北京老家探親‍‍‍‍‍‍‍

1980至1990年代,正是華語電影在國際大放異彩的時候,張藝謀、李安、陳凱歌等新晉導演在威尼斯、柏林、戛納頻頻拿獎。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這繁榮背後,還有一部前輩的心血之作在苦苦求成呢?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令人欣慰的是,2001年,身為胡金铨導演粉絲的吳宇森接過項目,宣布籌拍《華工血淚史》,但後來也再度因投資和劇本問題而擱淺。

2005年,福克斯公司買下《華工血淚史》版權,并打算以中美合拍形式推進影片制作,導演人選則由吳宇森換為印度導演謝卡爾·卡普爾(由其執導的《伊麗莎白》曾獲1999年奧斯卡7項提名),影片預算追加至1.5億美元。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影片主角Lum的演員人選,也由最初的尊龍,輾轉于梁朝偉、劉德華、李連傑、姜文等人之間,最後兜兜轉轉回到周潤發(周潤發也是胡金铨最初標明的男主角)。

與周潤發合作對手戲的,則可能是《辛德勒的名單》《飓風營救》主演連姆·尼森。到了2008年《赤壁》上映時,又有媒體向吳宇森詢問關于《華工血淚史》的進度,當時他說仍在修改劇本中,周潤發仍是主演。‍‍‍‍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但是,又過了這麼多年,《華工血淚史》依舊是處在籌備階段,自2010年後便基本沒了消息。‍

總之,擱置26年的《華工血淚史》,其未來依舊不明朗。

視胡金铨為偶像和師傅的吳宇森,如今也年近八十,且近年來身體不太好,是以由他牽頭的這部大制作估計一時半會很難提上日程。‍

26年了,這部華語大作還是沒人敢拍

吳宇森導演已6年未出新片

即便後來有人能夠接下這個大項目(就如當年斯皮爾伯格完成庫布裡克遺作《人工智能》),它也不可能完全複現胡金铨導演的個人風格,但那段被隐藏的曆史,希望有朝一日被人看見。

注:本文部分圖檔來源于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