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歌+吳磊,票房慘敗!電視咖難撐大銀幕?

胡歌+吳磊,票房慘敗!電視咖難撐大銀幕?

2453萬。

這是截至9月21日早上,電影《不虛此行》上映11天的票房資料。如果知道這是一部由胡歌+吳磊聯袂主演的片子(豆瓣評分7.2,也不算低),會吃驚于它的票房為何如此慘淡。

他們兩位,作為絕對的“頂流”,一舉一動都可以引發熱搜無數,但電影票房号召力卻如此孱弱。

因為他們是所謂的“電視咖”?

胡歌+吳磊,票房慘敗!電視咖難撐大銀幕?

|胡歌吳磊扛不起票房?

對于胡歌與吳磊這一對“搭檔”,大多數觀衆的印象應該還停留在《琅琊榜》,甚至更早的《少年楊家将》這些古裝劇,兩人的角色要麼是一主一仆,要麼是吳磊扮演童年時的“胡歌”。 

胡歌參演的電影不多,主演的就更少了,讓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2019年的《南方車站的聚會》,有兩億票房,豆瓣評分7.4。但要分析這部電影票房還不錯的主因,很可能有導演刁亦男的影響——2013年的《白日焰火》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票房也大為成功,讓他名列國内影迷必看導演之一。

相比電視劇,電影會更看重導演影響力。

至于胡歌主演、陳可辛執導那部《獨自·上場》,經曆一番波折後,據說已過審,但檔期還在未定之天。 

而比胡歌小17歲,同樣出生于上海的吳磊,也把事業重心放在電視劇上,主演的電影中最“知名”的,應該是那部和《封神》有着不解之緣的《阿修羅》。2018年7月14日公映,第二天22點宣布撤檔,至今未有下文……累積票房4984萬,豆瓣評分三分整。 

胡歌+吳磊,票房慘敗!電視咖難撐大銀幕?

2006年8月29日,胡歌從橫店片場趕往上海途中在滬杭高速嘉興路段遭遇車禍 ,同行的女助理張冕經搶救無效死亡。胡歌經過六個半小時的搶救,脖子及右眼縫合100多針,接受右眼角植皮手術,至今眼睑處還有疤痕,在大銀幕上更是明顯。 

事故一年後的6月22日,胡歌在北京宣布複出,除了繼續拍電視劇外,也開始轉換跑道。2013年出演了賴聲川導演的八小時話劇《如夢之夢》内地首版,扮演青年五号病人。

《如夢之夢》的核心情節,甚至結構,都跟最近胡歌與吳磊合作的電影《不虛此行》有相通的地方,相信也是曾在車禍中大難不死的胡歌,願意參與思索和挖掘的人生命題。 

《不虛此行》的導演劉伽茵,是典型的學院派,曾于2005年以《牛皮》一片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費比西獎,上一部導演長片是14年前的《牛皮2》,而《不虛此行》也獲譽多多。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獎,胡歌和《第八個嫌疑人》的大鵬,同獲最佳男演員獎。

兩部片都有文藝氣質,還同時在9月9日上映,《不》《第》的豆瓣評分目前分别為7.2和6.3,票房則相差了十倍多。《不虛此行》隻有兩千多萬,AI票房預測也過不了三千萬。 

胡歌在上海宣傳此片時說:“我們也需要票房,我們要讓更多人看到如今中國電影該有的樣子,如果你們熱愛藝術,希望多多支援。”此番言論,被網友評論有賣慘之嫌,但也看出他的票房焦慮。

8月份,胡歌在微網誌說自己想“退圈”五年,還說“我盡量 我盡量 我盡量保持冷靜 我對不起好多人 我希望對得起這短暫的一生”。這番話,除了表現出他在私下裡也是個性情中人外,也有明顯為電影造勢的意圖,不過,網友特别是粉絲擔憂的卻是他的精神狀況。

是以,這個“退圈”疑雲,非但沒有拉擡電影票房,事實上,還模糊了焦點。皆因如今的電影市場,觀衆們越來越注重情緒共鳴,非靠出些主角新聞的“傳統炒作套路”能達成。

胡歌+吳磊,票房慘敗!電視咖難撐大銀幕?

|成片難以打動普通觀衆 

《不虛此行》的結構,其實類似于馮小剛最早的《甲方乙方》,就是以一個主角串聯起相關的多個故事,隻是《不》并非喜劇。雖然拿生死來開玩笑,早就是黑色喜劇的标配,但劉伽茵顯然不是這類導演。 

葛優不管演什麼,都有自己的節奏,說對白都很慢,比通常的冷幽默還要冷一些。而《不》中的胡歌,隻能說是比葛優更慢更冷,而且不單是他,《不》中幾乎所有的角色,表現出來的狀态都慢都冷,似乎這才是新中産階級的氣質和情感标配。

片中沒有通常中國式葬禮的那種鑼鼓喧天,哭天搶地,任何情感的外露,好像都是一種失禮,甚至罪過。 

于是,對普通中國觀衆而言,觀看《不虛此行》的體驗,不但跟現實生活中的喪事葬儀有明顯差別,而且從影像風格上來說,更接近于北歐那種高冷禁欲式的電影,或者是很另類的悲觀主義科幻片。比如喬治·盧卡斯最早的長片作品《500年後 THX 1138》,和他後來觀衆粉絲向的《星球大戰》系列,就像身處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宇宙。

這也說明,一位職業導演不是隻能拍出一種風格的電影,而是完全可以冰火兩重天。 

話說回來,跟現實保持距離,創造一種自成系統的個人風格,這完全不是問題,不管是不是喜劇,都是如此。但一般來說,編導應該在其中為觀衆設定一個緩沖,但《不虛此行》導演劉伽因似乎壓根沒有這樣的考慮。

胡歌飾演的角色在片中始終跟觀衆保持着一段冰冷的距離,同時又那麼容易被片中的角色所雇傭和接受。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堕落到凡間的天使,或者其它什麼超現實角色,而不隻是一個清冷的凡人。 

胡歌+吳磊,票房慘敗!電視咖難撐大銀幕?

寫悼詞當然不是一個超現實,甚至科幻的設定,古已有之,比如挽聯。

哲學家金嶽霖曾為林徽因寫過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讓“人間四月天”5個字譽滿天下。袁世凱死前,據說也曾自拟挽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而籌安六君子之一的楊度,挽袁世凱的聯是這麼寫的:“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 ”

也就是說,之前的挽聯和悼詞,不管逝者有沒有名,是美名還是惡名,一般都是由關系親近,知根知底的人所寫,還跟絕句類似,字數不會太多,講究精妙,意味深長。發展到後來,特别是報刊等公共媒體的興起,訃告報道及專欄,也成了版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不》中胡歌所演的悼詞寫手,跟上面提到的都不太一樣,一來都是針對普通人的,二來,他跟逝者生前幾乎都不認識。而這一“新興”行業都快成了殡儀館服務項目中的一環,甚至會讓人聯想起“代人哭喪”的特色服務。而且這一行競争看似門檻很低,但競争一點都不激烈,他很輕松地就成了頭部寫手,慢慢悠悠的保持着自己的江湖地位。

要命的是,雖然他從電影開始到結束,一直在聊一直在寫,但到最後,都沒有一篇完整的悼文被具體呈現出來。 

原因應該也很簡單,他悼詞寫得再好,你都很容易想象,追悼會上由家屬甚至是由“胡歌”本人讀出來時的場景,再深情都沒用,隻會一下子被打回“現實”的原形,而把之前為了寫悼詞而聊時的氛圍,以及醞釀過程中的“詩意”,都給消磨殆盡。 

胡歌+吳磊,票房慘敗!電視咖難撐大銀幕?

|和同類型優秀電影的差距

同為終極關懷的題材,《不虛此行》難免會拿來跟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殓師》相比較,後者着力刻畫的就是儀式感本身,而這在《不虛此行》中幾乎是完全缺失的。

更讓《不虛此行》不堪的是——《入殓師》成片12年後引進,4K修複版于2021年在中國公映,票房還有六千多萬,是《不》的兩倍多。 

《入》中本木雅弘所扮演的男主角,原本是拉大提琴的,但樂隊解散後,不得不回到故鄉,陰差陽錯地當上了入殓師學徒,還是唯一的,這行的競争确實不夠激烈。經曆了考驗腸胃的學習過程,克服了自身,以及妻子和朋友的偏見後,他從充滿儀式感的一連串手部動作,肌膚之親,以及逝者親屬的感謝中,真正體悟到了這份特殊行業的責任和意義,并親手解開了和他父親之間一個遲到的心結。 

而這些緣起、波折,以及男主角的轉變,在《不虛此行》中不是被完全省略,就是一筆帶過的,沒有正面表現“胡歌”從編劇轉變為悼詞寫手的過程,過程中對這行的認識,也沒有什麼波折或轉變,最終還是回到編劇的部分,也隻是為了筆下一個長期隻有姓氏的虛構角色,取了個完整的名字。 

也就是說,《不》中原本是焦點的逝者,卻一直沒有進入鏡頭中,男主角從未跟TA們有任何的“交流”,而隻是在和周邊的活人進行着訪談。雖然“死者也是會說話的”,通常隻存在于推理探案故事中,但《不》中的“胡歌”就相當于一個安樂椅神探,根本不到現場,隻是在“舒适圈”裡聽相關人員的閑言碎語,甚至是八卦消息,到最後破案也不是關鍵,而是神探終于在安樂椅上織出了一件一直沒能成形的針織衫。

這幾乎也是内地學院派、文藝片編導的通病,視“戲劇性”為糞土,而把悶騷的“自我表達”奉為至高無上。

但《入殓師》情節上的起承轉合,包括最後由給陌生人入殓,到為至親之人送終,這樣回歸到原點的戲劇化處理,也絲毫沒有折損它的藝術價值,以及觀衆緣,這兩者之間并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類似的還有2013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的《寂靜人生 Still Life》,男主角的工作是為孤單死去的逝者尋找相關親人,但後來他不僅被裁員,還孤獨死去……也是在現實與戲劇中找到平衡。

胡歌+吳磊,票房慘敗!電視咖難撐大銀幕?

《入殓師》劇照。

|票房差和電視咖有關系嗎?

盡管有影視圈鄙視鍊的調侃,但演員就是演員,我們認為,不分影、視的差別。

演技決定一切。

比如,現如今美劇的地位越來越高,好萊塢的電影咖們也紛紛“下凡”,順便也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華語娛樂圈的情況要更“複雜”些,絕大多數都是橫跨影視兩界,就跟煙酒不分家似的,沒有為了某一樣就放棄另一樣的“行規”。畢竟,連“先天電影咖”章子怡(一出道就是演張藝謀的電影)都拍過劇集了。

早年的香港影視圈更是如此,現在我們熟知的巨星級别如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梁朝偉等人,無不是從電視劇“轉行”到電影圈。周潤發最好的作品裡,電視劇《上海灘》應該占有一席之地。

但從電視台轉型到電影圈,勢必有一番掙紮。

周潤發起初也是如此,一直是票房毒藥……直到《英雄本色》才讓發哥真正成為一個有票房号召力的電影咖。

有些演員一輩子都等不來自己的《英雄本色》,像是鄭少秋在電視界一直是棵常青樹,但在電影方面卻始終沒什麼代表作。

賈玲這樣的“綜藝咖”,相比電影咖、電視咖更是“等而下之”,卻也憑借《你好!李煥英》奠定女導演最高票房的地位。

網際網路時代,電視都朝不保夕,“電視咖”一詞也要成為曆史了。與《不虛此行》打對台的《第八個嫌疑人》主演大鵬,就從沒拍過電視劇,但他拍過網絡短劇《屌絲男士》。

他的起點,當然比電視咖、綜藝更加不如。但得益于網感好,大鵬拍出了《煎餅俠》,就此在電影圈立足。

很多時候,時也命也。就像一位網際網路大佬所言,成功靠的是“一命二運三風水”。

影視圈尤其如此。

如果非要掰扯一個電視咖往電影圈轉型不成功的原因,其中一大理由是:觀衆習慣了“免費”在電視裡看到你,就很不情願掏錢買票來看。

當然,現在是網劇時代,視訊平台紛紛以收費會員為盈利模式,也很難免費看到“電視咖”了。但胡歌目前的劇,都是登陸衛視的,勉強适用上述理由。

老實說,《不虛此行》品質不算差,屬于及格線以上的作品,隻是高冷的氣質,不對普通觀衆胃口罷了,是以票房才慘淡。

說到底,“電視咖”不是最關鍵的,還得看作品本身,而胡歌接下來如果不退圈的話,他需要等到屬于自己的那部《英雄本色》。

撰稿 | 李翼

策劃 | 文娛春秋編輯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