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選擇多生一個孩子,除了在二寶身上寄托了父母自己的期盼,也希望兩個孩子長大後能互相照顧,成為彼此的情感支撐。
父母生二寶的初衷是好的,但品嘗家有二寶的快樂時,也需要有耐心和智慧去面對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的天然的競争與嫉妒。
很多家庭中,二寶出生後,大寶會受到嚴重的忽視,常常被不公平對待,比如父母過度關注二寶,強硬要求大寶多忍、多讓,這導緻兩個孩子無法和平相處,大寶常常覺得是二寶的存在搶走了自己本該得到的愛,把二寶視為“仇人”,覺得父母“偏心”,對二寶、父母充滿憤怒。
有些大寶覺得自己的地位被二寶取代了,自己的存在變得不重要了、沒有價值了,所有人都去愛二寶不愛自己了,自己沒人愛、沒人疼了,在家裡沒有歸屬感了。
部分大寶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如傷害自己(自殺、自殘、離家出走、自我堕落等)、傷害弟弟妹妹(故意讓二寶走丢、攻擊二寶等)、傷害父母等。

近日《人民日報》報道,杭州市一女孩,因和家人賭氣而爬上24樓窗戶外沿要跳樓。
據了解,女孩今年14歲,家裡還有個5歲的弟弟,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女孩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夠好,感覺家裡人更寵愛弟弟,跟自己溝通時簡單粗暴,對弟弟總是很耐心,便賭氣爬窗想要跳樓。女孩情緒非常激動,不允許家人靠近,并說“反正他們有弟弟了,我跳下去,(他們)也不會傷心的。”
24歲女孩小敏在父親與繼母的睡房中打開液化氣罐閥門,試圖殺害熟睡的父母。之後又因擔心父親咳嗽,折回睡房想擰緊閥門,但擰錯了方向,氣體越漏越多并産生“吱”的聲音。
驚醒過來的父親發現情況後迅速報警,但他怎麼也沒想到嫌犯是自己的女兒。在警方面前,小敏談起作案動機,稱“父母對弟弟太好了,心中不平衡”。小敏還說,中途放棄是因為後悔了。
類似于這種因為嫉妒弟弟妹妹而發生的案件是非常多的,有的因為嫉妒弟弟妹妹而故意讓其走丢,有的因為嫉妒二寶而有意無意導緻其受傷害,有些表面上聽父母的話照顧弟弟妹妹,但經常趁父母不注意而攻擊弟弟妹妹。
這些案件有個相似之處:大一點的孩子,因看到父母對弟弟妹妹那般疼愛,而對自己慢慢疏忽,對比之下他們覺得是因弟弟妹妹的出現,導緻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于是對父母、弟弟妹妹充滿憎恨、怨氣。大孩子對自己的攻擊(自殺、自殘、離家出走、自我堕落等),其實也是在攻擊、控訴父母——“我傷害你的孩子(我自己),看你心不心疼、後不後悔!”
在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很多大孩子在對咨詢師信任後,表露自己想離家出走或自殺自殘,是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覺得自己離家出走或死後,父母會擔心、痛苦、絕望,會不斷思念自己,并不斷反思、忏悔他們的過錯,希望自己離家出走的行為或自殺的行為能夠驚醒父母,也讓父母切身體驗一下自己内心常常體驗的痛苦、絕望,看到他們痛哭流涕、不斷悔過,自己才會原諒他們曾經對自己的傷害。
一個人的外在行為,往往是TA内在渴望的外化,因為内在的渴望得不到滿足,是以會通過外在行為來讓自己獲得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了孩子外在的行為,而未看到TA内在的渴望。“反正他們有弟弟了,我怎麼樣(好與壞)他們都不會在乎”,這是大孩子内心的無奈與怨言。大孩子内心對愛、關注的渴望不被父母看到,但又非常希望被父母看到,若好的表現不被及時肯定、支援,那就采用更壞、更糟糕、更毀滅的方式讓父母看到!
大孩子這些變化,一方面是跟弟弟妹妹出生後,父母減少對大孩子的關注有關,另一方面跟大孩子内心害怕愛被弟弟妹妹奪走的恐懼、不安有關。
一個家庭系統中,新成員的到來必定會影響這個系統的平衡性。弟弟妹妹未到來之前,大孩子在家庭中一直“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内心會覺得“爸爸媽媽隻愛自己一人”。
弟弟妹妹這個“競争者”的突然出現,往往會讓大孩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非常恐慌,甚至出現退行行為,變得比之前更弱小、更“幼稚”,比如本來可以一個人睡,突然不敢一個人睡了;本來已經不尿床了,突然又尿床;本來學習還可以,突然學不會、考不好了,需父母經常督促;經常生病、容易受傷……這些表現都是潛意識裡渴望獲得父母更多關愛。
關于是否要提前跟大孩子商量二寶的到來,青少年兒童心理咨詢師徐文嬌老師認為,父母要不要生二胎,是父母自己的決定,不是大孩子的決定與責任。
二寶是父母自己的孩子,是夫妻之間的決定與責任,二寶不是大寶的孩子,也不為大寶而出生,大寶沒有責任、更沒有義務去承擔二寶是否出生的選擇。
最好父母自己做選擇,但同時也尊重大寶在家庭的地位,提前告知大寶TA将有一個弟弟或妹妹的存在,讓大寶接受這個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并做好心理準備。
此時,父母可以告訴大寶對TA的愛不會因為二寶而減少,但更重要的是“說到做到”!大寶在之前的人生經曆中體驗到的是“父母隻愛我一個”,這個信念将被二寶的到來打破,新的信念“父母愛弟弟妹妹,也愛我”還未建立,也還未被經驗到,大寶自然既想相信父母所說的,又心存懷疑。
是以,父母既然承諾對大寶的愛不會因為二寶到來而減少,那麼在二寶出生後的前兩三年裡就需要對大寶做到,這樣大寶才真的确信“弟弟妹妹不會搶走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一如既往地愛我”。
二寶出生後,父母需要明白:愛二寶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不是大寶的事情,大寶可以愛也可以不愛,大寶愛弟弟妹妹,是因為TA愛爸爸媽媽,而順帶愛爸爸媽媽的孩子——弟弟妹妹。然後在與弟弟妹妹的相處中,有了情感連結,而發自内心地願意照顧、呵護弟弟妹妹。
很多父母渴望做到公平、公正,對兩個孩子均分愛,但這很困難,一是因為兩個孩子本身就存在着客觀差異,如何“均”才能“公平”呢?這“均”的标準太過繁雜,也難以讓孩子真正的認可;二是孩子想要的是“完整”的愛,而不是被“均分”的愛。
在對待兩個孩子時,不需要平均分,而要獨特,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有一份獨屬于自己的完整的愛,也明白自己是獨立個體,各自不同,無需處處與對方比較。
一般而言,在二寶出生的前兩三年裡,父母越認可大寶,越尊重大寶,越愛大寶,大寶越願意友善對待二寶,跟父母一同照顧、愛弟弟妹妹,甚至有些父母會發現,大寶二寶很親密,二寶比較信任、依賴大寶,大寶也有了做哥哥姐姐的擔當。
而若大寶與二寶關系越親密,二寶越是崇拜大寶,覺得大寶很厲害,也想模仿、跟随大寶,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就促進了二寶的成長。大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被依戀、被信任、被崇拜的美好感覺,也更願意幫助、指導二寶,從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甚至自豪感。
當然,兩個寶貝的相處中,大寶和父母都會面對一些挑戰,比如兩寶需求相沖突,大寶和二寶面臨的是得與失的選擇,父母面臨的是如何平衡沖突。當大寶二寶發生沖突時,父母不要做評判者、仲裁者,而是要做個調節者,看見沖突中每個孩子的情緒與需要,引導他們自己去處理。
一般而言,父母的仲裁、評判會讓孩子感覺父母維護了其中一方、批評了另一方,這樣反而會加劇沖突。而且,有時孩子間的沖突就是為争奪父母的愛,父母本身就是他們沖突的根源,是以父母不宜介入,讓孩子們自行處理,讓孩子覺得父母對兩個孩子都無偏愛的迹象,孩子們才會學會在沖突中或堅持或妥協,學會更好的平衡自己的需要與别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會更懂得合作,也更擅長處理沖突。
聽說吧心理咨詢結語
曾經有人說,對孩子來說世界上最好的禮物就是“手足”,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一起成長,當父母都已老去時,他們仍在彼此的生命中舉足輕重!希望爸爸媽媽在孩子早期,能夠讓孩子們之間的競争、嫉妒變為良性,促進孩子們的健康發展和手足之情,學會更好地愛與被愛。
徐文嬌
·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進階心理咨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沙盤遊戲咨詢師
·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專業委員會會員
·廣東省心理學學會會員
·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會員
·廣東省婦聯“維權服務站”心理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