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時裝之苑ELLE與新華社快看聯合出品“微風裡益同行”公益系列短片,第二期《把詩歌唱出山外》上線。我們總說,得到很多愛的人,會播撒很多愛。可是在大山深處的孩子們身上,我們看到的卻是,那些需要很多愛的孩子,會先付出很多愛。
大山裡的小詩人,他們内心深處盼望的、思念的、孤獨的、再也尋不見的人和事,在閉塞的山裡曾遙遙回蕩。少有人傾聽的時刻,他們用文字寄托情感,語言深處,卻盡是善良溫和。望向孩子們時,譚松韻的眼底時常被浸潤。跟随譚松韻和孩子們的思緒,讓人動容亦欣慰的故事将娓娓道來。
日光蜿蜒在草地上,微風像細流一樣,緩慢地經過不遠處森林,此時山野寂靜無人。譚松韻和孩子們圍坐在草地上,一朵白雲靜靜地靠近太陽,光的影子輕輕按壓進眼窩。
這是譚松韻第一次和孩子們上詩歌課,他們閉着眼睛,心已經開始悄悄走路。
在這節“看看風裡有什麼”的詩歌課上,公益組織“是光詩歌”康瑜帶着大家用鼻子去聞風、用耳朵去聽風、用手去擁抱風。閉上眼睛的時候,思緒也開始乘着日光下搖擺的芭蕉葉、奔騰的小河飄到了遠處。孩子們的風裡有燕子形狀的風筝,有想念父母的眼淚。譚松韻的風裡有大片大片的雲,像棉花一樣,溫柔且溫暖。
譚松韻把在田野間和孩子們感受風的詩歌課,講給和她一同前來的鄒頔聽,鄒頔迫不及待地想把她們共同完成的那首《随詩落入你夢裡》分享給孩子們。孩子們平常也很愛唱歌,如果把他們寫的詩歌唱出來,唱出山外,唱給家人聽,那會不會有更溫和的回響?她們期待着。
譚松韻每天乘車近一個小時從縣城到山裡的學校去和孩子們一起唱歌,這一路對她來說并不陌生,“我老家就在縣城裡,如果要去到村裡的話,也是要走這樣的路”。在距離學校還有兩個拐彎的地方,剛好可以看到不遠處山頭上的小白樓。學校一層是男女生宿舍、教職工辦公室和食堂,往上一層是各年級學生的教室。站在學校操場中間的空地上擡頭望去,像極了敞開口的盒子,裡面雖然小,但是有堅實的壁和柔軟的心事。
最後一節詩歌音樂課的下午,譚松韻帶着孩子們一起為第二天的詩歌音樂會做準備。孩子們拿着自己喜歡的顔料,安安靜靜地在操場上寫着、畫着。寫好的詩歌就鋪在一旁的空地上,等太陽曬幹。譚松韻把被風吹卷的詩歌鋪展開來,目光停留許久,布上寫着“月亮在等我關燈,而我,在等它閉眼”(字增燕 12歲 《失眠》)。在很久前,譚松韻也曾在自己的備忘錄裡寫下一首和月亮相關的小詩。“當時是中秋夜,我盯着月亮看,看它那麼的圓,我說天上有一個圓圓的東西,它很亮,有點刺眼,但又能照亮一些東西。”大概在小詩人和譚松韻看着月亮的時候,月亮也在看着她們。月亮知曉每一個望向它的人心裡的秘密。
譚松韻鋪開一塊長方形的布,和孩子們把歌的名字《随詩落入你夢裡》一筆一劃地寫在了布上,譚松韻的字大一點,孩子們的字小一點,于是譚松韻提議把每個人的名字都寫在空白處,還可以在名字旁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孩子們再次俯下身來,他們的背脊之上是漫天的碎雲,碎且整齊,如同被耕犁機寬廣地犁過一遍似的,緩慢移動着。在他們的名字旁聞得到花香,聽得到蟲鳴,看得⻅星光,孩子們把自己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自己的期待小心翼翼地畫在布上,各自握着手裡那隻彩色的筆,期待着。
就像詩歌課上孩子們心裡的那艘小白船,小白船在海上漂啊漂,上面有慧萍的媽媽,有李娅的奶奶,有楊雨的爺爺。爺爺曾說要帶他去一個很好玩的地方,那裡有一條小河,還有很漂亮的鵝卵石,但是爺爺還沒來得及告訴他“好地方”在哪裡,就永遠的離開了。楊雨說完後,擡起頭看着大家,眼眶裡如同一片汪洋,爺爺乘着小白船在那片汪洋裡漂遠了。康瑜老師說:“我們期待的、想念的人和事物,會化作周圍的一切出現在我們身邊。”
原來,從風裡聽到的想念,一直在心裡。
譚松韻經常會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事。雖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是無論在大家庭中,還是在玩伴中,她都是最小、被保護最好的那一個。直到11歲離開家,去到外地求學,這種被保護的安全感依舊包裹着她。至今她也無法說出那是一種怎樣實質性的力量,但是這種力量足以支撐她去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10歲的慧萍已經記不得是什麼時候和父母分開的了,但她眼神裡充滿确信地說着:“他們會回來,等弟弟長大了他們就回來了。”去年弟弟過5歲生日的時候,慧萍在家裡挂了很多的小彩燈,她說:“上一年生日,是我給弟弟過的。”今年弟弟又長大了一歲,慧萍還是會每天放學後先回家給弟弟做飯,和爺爺奶奶一起喂豬、喂牛,把家裡的雞鴨都安排妥當,再回到學校。回到校園裡,她還是那個和同學玩在一起的孩子。那個亮亮的、掉了裝飾物的發夾,在她的馬尾辮上打了個蝴蝶結。她說,發夾是爸爸買給她的,她想一直留着。
無論是回家做飯、喂牛,還是在學校上課,慧萍身上一直斜挎着一個珍珠鍊條,黑白格紋的小包。她坐在秋千上,和旁邊的譚松韻說:“這是媽媽給我買的,鍊子已經斷過一次了,我把它這樣系上,你看,就不會掉了。”小包一直背在身上,她說,想媽媽的時候就寫一張紙條放進去。
怎麼會不想念呢?慧萍想爸爸媽媽,但是并不着急他們回來,因為她知道,爸爸要掙錢養家,媽媽要照顧生病的外婆。他們答應她,等弟弟長大了就回來了。等弟弟也會做飯的那一天,弟弟就長大了。
原來,并不是隻有得到很多愛的人才會分享愛,那些需要很多愛的人會先付出很多愛。她會緊緊握着珍珠鍊條的一端,期待着,等待着。
“借用李尖尖的一句話,有時候酸甜多一些,有時候苦辣多一些,是以我一直覺得如果苦在前面,後面的甜就會多一些。如果甜的在前面,未來也會經曆一些苦。酸甜苦辣,就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曆的事情。” 被捧在手心長大的譚松韻,在後來很長一段路中也嘗過苦和辣的滋味,她越長大越體會到,那層保護自己的盔甲會越來越厚,但真正的成長是有勇氣脫去堅硬的殼,仍能柔軟的去愛。
時間會消逝,但是記憶不會消失。小時候的譚松韻想成長為一個自由自在的大人,現在,她慶幸自己正往她希望的那個方向緩緩走去。
長大,是一件很難的事。每一次再見,都是長大的瞬間。是以,長大過程中的每一次磕絆和心事,都需要得到一些關注、傾聽和回應。就像在湖水裡面扔個石頭,激起的水花,也期待能有人看到。
落日緩行在殘雲中,在異常安靜的傍晚 ,拖拉機的聲音漸漸近了,想必開拖拉機的人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未來大多數孩子都會留在鎮子上,成為這個鎮子未來的主人。也許在十年之後,田裡勞作的父親指着水田,對身邊的孩子說,你看這裡有無數的星星在河裡流動。”譚松韻和康瑜坐在小山坡上,康瑜對譚松韻說道。
今年是“是光詩歌”支援鄉村孩子上詩歌課的第六年。六年前,康瑜本以為自己和鄉村教育的故事會随着支教結束告一段落,她正在準備繼續讀研。在她已經不是“康老師”的那個教師節,康瑜收到了一大箱孩子們寄給她的詩歌。其中一張紙上寫着“天上的人兒在點火,地上的人兒在許願,康老師,我可以許願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樣,在詩歌裡找到自己。”那天,康瑜突然開始堅信自己想找的答案在哪裡。六年過去了,康瑜從那個尋找答案的人變成了書寫答案的人。而這個答案未來會由更多“是光詩歌”的小詩人來續寫。
拍攝日前一天,康瑜在學校食堂遇見了她教的第一批孩子。女孩現在已經上了大學,回到大山裡的學校實習。吃飯的功夫,女孩撥通了其他幾個同學的視訊電話,有人上大學後學了喜歡的專業、有人說畢業要回到學校教孩子寫詩歌。這些孩子國小升到國中後,就不會再上詩歌課了。随着年齡的增長,成長中會遇到很多事情,詩歌或許依舊是他們表達情感的密碼,表達美好與愛的途徑。
天色漸暗,遠處亮起的燈越來越多。康瑜指着遠處的光,對譚松韻說:“在幾十公裡外就是詩歌小鎮——漭水鎮,鎮裡有一條詩歌小路。過年的時候,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就可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他們寫的詩歌。在黑壓壓的夜裡,詩歌燈箱沿着彎彎的山路亮起,像鋪了一條星光閃閃的路,在等他們回家。
天空光潔,因鍍滿月色而呈現迷人的淺藍,然而看久了,那淺藍又分明是深藍,四周無比安靜,譚松韻和康瑜兩個人在月光下,沿着小路下山。
譚松韻:“明天的詩歌音樂會,我們也邀請小詩人的家人們來參加吧”。
康瑜:“好啊,他們需要多一點傾聽和回應”。
山野莽莽,午後的陽光肆意灑在被白房子和大樹環抱的綠地上。老師和小詩人們把前一天在操場上寫的詩歌和畫布逐一挂在繩子上。風調皮地把挂好的“心事”吹翻,一而再,再而三。
黑色音箱裸露在草地上,小詩人去旁邊的樹林拖來幾根柳條,給音箱穿上了一件綠色的毛衣。橫挂在兩根竹竿間的“随詩落入你夢裡”像是躺在了風裡,靜待着一切。孩子的世界裡,天上的太陽在布上、夜裡的月亮在詩裡。風吹動詩和畫,樹葉沙沙作響。譚松韻和鄒頔進行着最後一遍排練,從隔壁村民家搬來的小闆凳都有了自己的位置,一切準備就緒,等待着家人們緩緩入坐。
村民們坐在路邊、有的婆婆背着背簍,有的爺爺停下農作,路過的村民都駐足觀看,詩歌音樂會開始了。小詩人們拿着自己的詩歌本,握着麥克風,走到小小的“台前”,把自己寫的詩歌讀給家人,給大山。
有些小詩人的家人就坐在台下,有些家人遠在山外,而有些家人已經永遠離開。李娅讀到:“奶奶睡覺枕頭太高,我和奶奶睡覺,奶奶就像在岩子頭,我就像在岩子腳。”眼淚在她的眼裡打轉,那些不曾說出口的難過和想念,在讀完詩的那一刻和眼淚一起溢出眼眶、湧上心頭。
譚松韻緊緊抱住李娅,一直安慰,李娅的小紅臉蛋兒被淚水浸濕,這一刻她終于釋放出壓抑許久的悲傷。
雲一片片飄過,偶爾擋住陽光,草地之上就會有一片陰涼。譚松韻和孩子們的歌聲輕輕撫過田野、撫過樹上的綠葉,撫平了在場每一個人心裡的褶皺。音樂會在下午四點多的陽光中收尾,孩子、老師、家長走向回家的路,“走在灑滿陽光的路上,身上金燦燦的,像做了什麼好事一樣”(《陽光》王贻剛 9歲 河南)彼時,陽光落在每個人的身上,詩歌落在每個人的心頭。歌聲也翻山越嶺,遠行。
大山深處的孩子們,他們的父母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已經離異,年少的他們隻能留在爺爺奶奶身邊。他們早早告别孩童的稚嫩任性,主動承擔起照顧自己、照顧長輩甚至照顧幼小弟弟妹妹的擔子。是以孩子們内心深處盼望的、思念的、孤獨的、再也尋不見的人和事,在閉塞的山裡遙遙回蕩,無人傾聽。還好有詩歌能寄托情感,他們将所思所感留在詩歌本裡,語言深處,盡是善良、勇敢與溫和。大山層巒疊嶂,孩子是大山的孩子,但他們因心中有詩,也有了向外呼喚的力量。
此次通過世界時裝之苑ELLE與新華社快看聯合發起的“微風裡益同行”公益項目,我們和譚松韻将孩子們寫在紙上的詩歌和故事譜寫成歌曲《随詩落入你夢裡》,讓他們有了詩歌外更直接且溫和的表達方式。通過在村莊舉辦詩歌音樂會的形式,邀請小詩人的家人到音樂會現場,這是許多家長第一次坐下來靜靜聆聽一直被忽視的孩子内心深處的渴望和心聲,孩子們的心事由此慢慢得到家人的了解和關懷。隻要有回應有傾聽,孤山中成長并不會孤單。
公益同行人:譚松韻 康瑜
出品方:世界時裝之苑ELLE
聯合出品方:新華社音視訊部 新華社快看
監制/導演:舒朕萌
副導演:張菡子
制片:張金妮 李迅
策劃:舒朕萌 陳潇涵 孟一
音樂指導:鄒頔
攝影指導:張恒昆
攝像組:王保平 鄭衍國 吳雅棟
錄音:王善躍
後期組:楊錦怡 張菡子 陳潇涵 時文龍
旁白文案:舒朕萌 孟一
燈光助理:張明 張小龍
英文字幕:陳潇涵 章月影
平面攝影:張博然
攝影助理:壽楠
采訪:趙麗瑩
設計:Mika 孟思丞 商塊三
營運:盧俊 肖雯
主題曲《随詩落入你夢裡》
演唱:譚松韻
作曲:譚松韻 鄒頔
作詞:康瑜 陳潇涵 鄒頔
編曲、手碟:鄒頔
音樂短片後期:陳潇涵
錄音:王浩安 鄒頔
混音:章謀傑
童聲合唱:李雪梅、李娅、李娜、翁曉豔、鄒佳順、李佳媛、陳錦煜、祁慧萍、楊永貴、穆椿麗黃海軍、楊永超、楊子銘、周李然、字增望
策劃人:舒朕萌 吳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