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母親|母愛如海

文/ 戚思翠(江蘇)

“母親,讓人思念和心痛的名字。歲月帶走了失去母親的悲傷,卻把思念留在了這裡。我也在慢慢體會着,比悲傷還要濃郁的思念。今天想起了母親,再一次,我像個孩子般哭泣。”南韓前總統李明博《母親》中的這段文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坎上。它真正道出千萬兒女的共同心聲:母愛深深,母愛如海!

世上有一種最美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母親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她永遠離不開母性的本能,勤勞、樸實、善良、仁愛、無私、偉大。母親對兒女永遠隻是牽挂與付出、奉獻與犧牲,并那麼地心甘情願而樂此不疲。用母親們常自我調侃的話語說:還不盡的“兒女債”呀!聽起來真有點兒酸澀,但看她們說這話時的神情,是多麼的滿足與幸福!

母愛總是滿滿當當、默默無聞的,她不圖回報,無怨無悔。甚至于生死攸關之時,義無反顧地以生命作代價,換取兒女的平安、幸福或重生。

大多數時候,我們做兒女的自以為很了解母親、孝敬母親,其實并不然。母愛永遠是無邊、無私而永恒的,兒女的了解與感恩永遠是有限、窄小而浮淺的。在母親心裡,裝着的永遠是兒女。母親對兒女的情,對兒女的愛,總是肝膽相照。她的隻言片語、她的一颦一笑、她的舉手投足,無不镌刻着拳拳的母愛。

而這種母愛,無時不存,無處不有,它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旮旮旯旯;傾注在我們成長歲月中的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流淌在我們生命長河中的脈脈絡絡、點點滴滴;忽略在母親對我們千叮萬咛的絮叨中……隻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去咀嚼。

我母親如健在,今年也就不過92歲,可她離開我們快33個年頭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卻時常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母親是個目不識丁的農村黨員,在那極度貧困的年代,她與父親竭盡所能土裡刨食,養活了我們兄妹四人,并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别樣的天空。

那年代農村的母親,仿佛都是克隆出來的,清一色的藍布大襟褂,青黑色大腰褲,成天蓬頭垢面,忙忙碌碌。白天趕“工分”,夜裡做家務,永遠忙不完!我的母親除具農村母親勤勞樸素、正直善良、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共性外,還具“地下黨”般的獨立個性:自信樂觀、光明磊落、堅強果斷、不屈不撓。

曾有人笑說我母親像“劉胡蘭”。母親的這種“革命精神”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激勵着我們。在我們的思想意識裡,母親并沒有死,她隻是“隐身”在另一世界裡,以另一種母愛的方式,“遙控”着我們不斷前行。

1972年,我的父親因有“問題”被關押,爺爺一氣病倒,家裡吃了上頓沒下頓,更拿不出錢來供我們讀書。我們一聲不響地從學校扛着木凳回來了。母親見了,嚴肅地對我們說:“孩子們,别怕,烏雲遮不住太陽,你們的父親并沒有罪!有共産黨在,就有咱們窮人的日子!有你們的母親在,就有你們讀書的日子!”

為省錢,讀高中的大哥不得不改“走讀”,常是餓着肚皮早出晚歸十幾裡。一次竟暈倒在路上,醫生診斷為胃出血需及時輸血,心力憔悴的母親毫不猶豫伸出自己的膀臂。可醫生說母親身體很虛弱,抽血很危險。母親卻說,隻要他兒子安全脫險,自己死了也值!當母親的血一滴一滴地輸進大哥體内時,大哥醒了,卻發現母親還在昏迷中!

我有一哥一姐出生在三年自然災害年代。體弱多病、毫無營養的母親幾乎沒有奶水。可嗷嗷待哺的孩子,卻總離不開母親的乳頭,一旦離開就大哭不已。而母親的乳頭都被吮出血來,疼痛難忍。一次,母親用手指頭代替乳頭哄着孩子,可時間一長,看着吮不到東西的孩子哭得昏天黑地,母親索性咬破自己的食指,以血代奶……

過去,特窮,母親多少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很長時間,我對母親“耿耿于懷”。

後來長大成熟,我才幡然醒悟:母親不易!母親太苦太累……人活着先得有飯吃!特别在我成家立業生孩子後,更加體會到“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報娘恩”之理。可那時,母親早就離開了人世,我永遠無法“報娘恩”了,隻能默默承受“子欲養而親不待”之疼痛!

作者簡介:戚思翠,筆名:田心、草根等。江蘇鹽城人(現居常州),自由撰稿者。于《世界日報》《僑報》《泰國中華報》《中國人口報》《中國建設報》《中國環境報》《中國建材報》《中國安全生産報》《中國青年作家報》等全國各地報紙、雜志發表小文1500餘篇。參加各地征文獲獎證書60多枚。作品《藏在伏天裡的愛》榮獲江蘇省第22屆報紙副刊好作品散文類一等獎;散文《說說我經曆的五個龍年》獲第五屆“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散文《在異地,咀嚼鄉愁》獲“魯迅文學杯”全國文化精英大賽聯賽金獎。小說《最後一次黨費》榮獲武漢《新傳奇》“喜迎建黨100周年”征文賽一等獎,并入選其作品集;散文《故鄉的秋》在第四屆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全國大賽中獲三等獎,并入選第四屆《中國當代散文精選》一書;散文《鐵血豐碑》分别被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和蘇中革命曆史紀念館編入“紅書”;散文《紅色檔案映耀“黨史”》獲常州市“檔案映耀百年記憶”征文獎,并編入常州市檔案館《常州檔案》雜志,同時榮獲2021年“三亞杯”全國文學大賽銀獎;散文《我跟父親學插秧》,獲亭湖區“文史亭湖”征文獎,且編入《文史亭湖》(2021卷);散文《崇文重醫戚家莊》編入鹽城市《鹽都名村》;散文《蘆花禮贊》被列入湖北孝感國中國文試卷。數十篇小文編入有關雜志書籍。座右銘:為夢而活,活在夢中。不圖名利,享受過程。

壹點号 書卷文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