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有這些迹象,說明他的心理正在崩潰

文丨魚爸

1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受了委屈,你可能都氣得想罵人,可他們卻好像什麼事都沒有。

感覺脾氣好得不行。

這些好脾氣的人,是真的沒有脾氣嗎?

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孩子,他們在父母面前不敢哭,總是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常常被人誇贊順從、聽話,好脾氣。

有一個性格好的孩子,的确是一件好事。

但也有很多的孩子,他們表露出來的行為并不是内心真正想的。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好脾氣”,父母要小心了。

有一次看一個心理咨詢的案例。

一位剛大學畢業的男孩,感覺自己好像抑郁了,找到了心理咨詢師。

他說自己每次哭的時候,就會覺得很不好。

因為在他的印象裡,哭是一件很不好的事,父母都不許哭。

隻要一哭,爸爸就會狠狠地盯着他說:“不要哭了!馬上停下,否則我打你了!”

為了避免進一步激怒父親,是以隻能抽抽搭搭地趕緊抹幹眼淚停下。

而媽媽雖然不會這麼勃然大怒,但是害怕父親發脾氣,也會趕緊一邊拉開兒子,一邊勸着不要哭了。

每次還聽到父親的嘟囔:“哭有什麼用,真不知道像誰。”

為了讓父母對自己更滿意,也許是怕爸爸的緣故,是以每次生氣也不敢哭。

實在忍不住就一個人躲起來,悄悄把玩具拆掉,要麼就是一直郁悶着,好幾天都不開心。

後來讀中學後,回家的次數少,就盡量不回家。

可内心卻又想着親近父母。

到了大學,以為自己會好一些,總算不要看父母的臉色生活。

可是發現特别在意同學的眼光。

總是怕自己不受歡迎,甚至還特意去讨好室友。

可最後的結果是一個交心的朋友都沒有,自己覺得活得很失敗。

慢慢的就獨來獨往了,不想跟人交往。

2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小心翼翼地隐藏情緒,那一定要重視起來。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裡,孩子應該是能輕松自如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能跟父母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見聞。

孩子如果閉嘴了,而且把情緒隐藏了起來。

那他們很容易出現“自我攻擊”。

如果一個人的情緒無法被自我認同,也無法得到釋放,就會去否定自己。

心理學上指出,如果一個孩子有抑郁傾向,往往源于孩子的情緒不能向外傳達,隻能攻擊自己。

為什麼孩子無法向外表達?

因為害怕,因為得不到回應,甚至找不到表達的對象,不知道跟誰傾訴。

我們太多的孩子,是報喜不報憂的,不敢跟父母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會跟小小魚經常散步時聊天,經常跟他聊一些學校的生活,這樣能更了解他,也能幫助他。

有一次他說班上有同學在公開課上回答問題,老師表揚了,但有其他同學卻悄悄說回答問題的同學太張揚了,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跟他說:“其實你們現在都是小打小鬧,還不懂事。你将來到了中學,會發現有些同學會因為自己成績好,表現好而被一些不愛讀書的孩子排擠欺負。”

“那我到了中學就不讀書,成績就不會好了。”沒想到他這樣跟我說,讓我有點吃驚。

“不能因為别人的眼光就放棄自己的夢想?就不想讀好高中好大學了?”我說。

“我知道你是怕遇到這樣的情況,其實沒什麼可怕的。”

“其實,就算你将來遇到這樣的事情,也可以跟我說,爸爸會幫你想辦法,就算爸爸做不到的,也可以找到辦法的。”我補充道。

聽到我這樣說,他點點頭,拉着我的手,感覺滿滿的安全感吧。

其實,傾聽一些孩子的話,有時聽上去會有點幼稚,但我們能從中聽到他們的想法,感受到他們的情緒。

隻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如果一聽到孩子說自己将來中學就不認真讀。

就急忙給他上一課,責備他一番,警告他要努力讀書。

這樣做的話,也許孩子不會再跟你說心裡話了。

因為他們得到的結果是責備,而不是了解。

沒有得到安全感和應對辦法,反而是一番說教。

是以,平常多跟跟孩子聊聊天。

讓他們把心裡話說出來,把自己真正的情緒表達出來。

而我們應該帶着了解和包容的态度。

3

當然,我們也不能任憑孩子發脾氣而不管。

而應當引導孩子表達情緒,管理情緒。

如果出現了情緒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先冷靜下來。

試着用下面的三句話去跟孩子孩子溝通。

1.我明白你的感受,你現在很生氣,我們冷靜一下,再好好談談。

如果我們跟孩子說了很久,可他們就是不聽,甚至還生氣地朝着你發脾氣。

這樣很容易激怒父母,如果這時候大發一通脾氣,事情隻會變得更糟糕。

在盛怒之下,很容易出口傷人。

如果能冷靜一會,然後再溝通,效果會更好。

是以父母能主動告訴孩子,我能明白你的感受時,孩子往往會放下對抗,願意聽你說一說。

然後再找機會談。

2.你很生氣,可以發脾氣,但也不能傷害人,做事說話要有分寸。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告訴孩子,如果你生氣了,就發洩出來。

如果你難過,哭吧,沒事。

也可以朝着枕頭來幾下,或者跺跺腳都可以。

因為等孩子的情緒釋放後,他們會變得放松和恢複。

但也要告訴孩子不能傷害人,要有分寸。

有時孩子一生氣就對大人拳打腳踢,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早點引導。

如果家裡有人這樣慣着孩子,隻會害了他。

因為生氣就打人變成了習慣,那出了家門,去了外邊或者學校,孩子很容易因為争執動手。

朋友任教的班上有一個男孩,經常因為争執就跟同學打架,而且每次都咆哮着,大發脾氣,好幾次把同學臉抓花了。

跟雙方父母溝通時,會發現這個男孩的媽媽很難溝通,她總覺得是自己的孩子被打了,是被其他孩子欺負的,不需要道歉。

而且情緒很激動,幾乎無法繼續溝通。

這個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就在媽媽這裡。

因為她沒有告訴孩子,遇到了争執可以怎麼跟同學溝通,而不是發脾氣動手打架。

3.你說說你的想法,我願意聽,哪怕我不同意也可以商量的。

孩子很多時候是覺得父母聽不見自己的話,不尊重自己的意見,就幹脆什麼都對着幹。

如果你跟他說,我願意聽,你說說看時,他們會很樂意跟父母溝通的。

特别是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尊重,親子之間有這樣的溝通方式。

那孩子長大後,也會願意主動跟父母溝通的。

4

我們每個人的内心都住着一個小孩。

每個小孩都不一樣,有的很幸福,很有安全感。

而有的卻一直惴惴不安,焦慮中帶着恐懼。

這都跟童年的經曆有直接的關系。

心理學也有一個名詞叫内在小孩,假如孩子年幼的時候,心靈沒有得到滿足和安慰,内在就會形成一個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的空間,就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很多人說,那時候生活條件艱苦,為什麼孩子們也都心理健康,而現在物質生活條件這麼好,卻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

因為艱苦的生活環境,隻是生活上會吃點苦頭,并不會造成孩子内心的抑郁傾向。

而愛的錯位和内心的壓抑,卻很容易讓孩子的心理崩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