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愛滋養的孩子,才更能接納父母偶爾爆發的怒氣!

01

什麼樣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與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随我們一同成長。

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當然,要知道父母也不過是普通人,所有的父母都難免偶有不足之處,

但隻要他們平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了解,大部分孩子還是可以原諒他們偶爾的怒氣爆發的。

但也有很多家長,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着孩子的生活,這就是傷害型父母了。

當作者蘇珊·福沃德嘗試找到一個特定的詞來描述這些傷害型父母所具備的共性時,她的頭腦不斷閃現着“有毒”這個詞。

這些父母加之孩子的情感傷害,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持續傷害着孩子的身心,同時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随着成長不斷加深。

是以,還有什麼字眼比“有毒”更适合描繪這些不斷貶損、傷害甚至虐待孩子,即使在孩子成年後也未見收斂的父母呢?

但不幸的是,國内大多數的父母都有毒,他們有着自己的一套私人邏輯。

中毒的父母往往會把孩子的反叛甚至個性差異視為對自己的人身攻擊,通過強化孩子的依賴性與無助感來維護自己。

由此孩子習得的概念是:

1、我壞,父母好。

2、我弱,父母強。

不論小時候的經曆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還是被獨自留在家、遭受虐待、被當做傻瓜對待、或是過度寵溺,

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都驚人地相似:

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己毫無價值、不讨人喜歡且一無是處。

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這樣一個事實:

中毒的子女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因為父母的虐待而自責。

是以成年後,他們會繼續背負着身為不稱職子女的罪惡感,很難建立起積極的自我形象。

由此引發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反過來也将影響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02

孩子為什麼會“中毒”?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父母的愛是最珍貴的禮物,若子女無法從父母處獲得,則終其一生都将苦苦追求,然則哪怕鏖戰一生,也常常會以失敗告終。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系是天然的,是以在最開始,許多子女會認為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應該被奉若神明的。

在這樣的心理下,自己的行事規則理應被神聖的父母來制定和監督,而一旦違背規則,子女就需要接受審判。

這種對于父母的神化是會持續很久的,無論父母是否在世,子女在神話他們的同時,也意味着要在日後的生活中恪守他們制定的原則。

這種神化會使得一部分子女,從内心否認父母曾經的所作所為,否定痛苦的生活經曆對自己産生了影響。

而且這種否認是一個簡單的、無意識的過程,子女把特定的事件和情感從自己的意識中清除,裝作這一切從未發生過,進而繼續把父母當作完美偶像頂禮膜拜。

然而遺憾的是,除了子女内心對事件的否認,父母也有自己的否認體系。

比如當你竭力想要重新建構過往的真相時,由于事情的真相會使父母顔面受損,

他們就很有可能不會承認,還會用“哪有那麼糟糕”“根本沒有這回事”這樣的話搪塞你。

這些說法會對你重構真相造成阻撓,削弱你對感覺現實的能力的信心,讓自尊心的重建變得難上加難。

于是,在習得這些觀念的前提下,許多進行心理咨詢的“孩子”,都會用一個充分的理由——“他們隻不過是想幫我”,

來對父母做出的不合理行為進行解釋,消除自己的不安,以避開那些不願面對的“傷疤”:

比如:

母親脾氣大隻是因為孤獨,當時我能多在家陪陪她就好了。

父親打過我,但他不是真的想傷害我,隻是想給我一點教訓。

母親不理我,因為她的生活已經夠糟了。

父親沖我大喊大叫,因為母親喋喋不休。

這些都是合理化的典型範例,而所有這些合理化的解釋都有一個共同點:

将不可接受的事情變為可接受的。

表面看起來很有效,卻也在内心深處埋了一顆“炸彈”——你一直都清楚的事情真相。

03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我們之是以要回溯原生家庭,并非為了做責任劃分,而是為了兩個目的:

第一、讓命運的輪回在我們身上畫上句号,不讓悲劇和痛苦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第二、看到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承認它,擺脫它,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是以,不要過度神話你的父母,也不要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為他們的錯誤行為進行開脫。

隻有當你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壇,讓他們回歸凡人姿态時,當你找到勇氣實事求是地看待他們時,你才能在自己和父母的關系中實作力量的平衡。

是以,我們要完成一個“阻斷”,把這些曾經在我們身上發生過的、中過的毒,在今天的清醒和自覺中截斷。

消除父母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過,在經曆過這段過程之後,你内心的力量将得以釋放,隐藏多年的自我也會得到解放,找回那個富有愛心的、獨一無二的自己,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本篇圖文素材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