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閨蜜吼完孩子後深夜哭訴: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隻是太累了

作者:匣子(爸媽精讀作者)

昨晚,閨蜜的一通電話,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孩子洗澡的時候一直鬧着要玩水,玩水本是孩子的天性。

但閨蜜忙了一天的工作,累的不行,就沒忍住吼了孩子幾句:

“為什麼總是這樣啊,能不能體諒下媽媽呀,一點都不懂事,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女兒?”

小女孩一下懵了,一聲不響,乖乖地穿上衣服,跑進房間睡了。

閨蜜卻很難平靜下來,她問我:“為什麼有了孩子之後好脾氣不見了?為什麼明明知道吼孩子不對,還是忍不住呢?”

我安慰她,為人父母,總有許多的挑戰,難免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社會學博士默裡·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顯示:有90%的父母表示曾經吼孩子。

吼孩子背後藏着許多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唯有讀懂背後的原因,才能針對性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吼叫的背後,是自身焦慮的投射

之前,蔣欣發文懷念《小舍得》播出一周年,問大家還記得那個時常惹人生氣的田雨岚嗎?

《小舍得》這部劇自從播出就熱議不斷,劇中田雨岚對兒子多次吼叫的畫面,成了媽媽群裡,經常被提及的反面教材。

有一段劇情,母子倆頂着大風大雨跑到較遠的地方上補習班,因承受不了連軸奔波的壓力,孩子坐地上崩潰地大喊:

“不去了,我再也不去了,我不想上這個破班!”

面對兒子的壓力,田雨岚的吼叫可謂聲嘶力竭:“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媽媽陪你陪得還不夠嗎?你還要媽媽怎麼樣?”

句句戳心,邊吼邊打自己巴掌,崩潰的子悠面對如此激動的母親,癱坐在地。

回看這個過程不難發現,這一切不過是田雨岚自己要培養一個頂流的兒子的夢瀕臨破碎時焦慮的投射。

她焦慮兒子不能在家族聚餐時豔壓群芳,是以一回家就大聲吼“趕緊進屋寫作業!”

她焦慮無法通過兒子赢得婆家人的尊重,是以一看到兒子玩昆蟲,就吼“你再不抓緊學習,考不上翰林怎麼辦,不許玩”。

她焦慮無法通過兒子拉開與同一家公司上班的姐姐的工作差距,是以孩子不願意上教育訓練班就吼:“媽媽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你太讓我失望了。“

而她偏偏忘了,自己的兒子還隻是個國小生,還隻是個孩子。

斯坦福大學曾經對100位抑郁症患者做過研究,發現有46位抑郁症患者,之是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源自于童年時期家長的教育方式。

他們家長大多都是,對他們進行責罵吼叫,進而使内心變得極度抑郁。

劇中的子悠,最後精神都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放在現實生活中,都是追悔莫及的事。

是以,放下焦慮,停止吼叫,為孩子也為自己。

從容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平和的孩子

還記得那個把三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的媽媽陳美齡嗎?

翻看她的社交賬号,哪怕現在孩子們都已經成家立業,依然看到他們一起玩遊戲,一起出遊,一家人其樂融融。

陳美齡曾經一度舉辦了許多育兒講座,還把自己的育兒經寫成了書。

縱觀她當媽媽的過程,相比其它家庭的雞飛狗跳,她永遠都是不緊不慢,從容淡定,還活得十分優雅。

衆人紛紛讨教她的秘籍,她總是會心一笑地說:“養孩子,就是要保持好的心态。”

在陳美齡的講述中,有一次她在廚房做飯,兒子吵着要去看彩虹。

可能在這忙碌的時刻,有些媽媽會說孩子不懂事。

陳美齡不僅沒有對孩子吼叫,而是立刻關了火,陪孩子玩了起來。

她說她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此刻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媽媽?

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相比晚一點吃飯,孩子更需要一個能陪他探索的媽媽。

如此一想,又有什麼理由不從容地放下鍋鏟呢?

她的這份從容,不急躁,讓孩子擁有了安全感,讓孩子們知道,媽媽會時刻把自己放在心上,他們才得以放手的去探索這個世界。

用陳美齡的話說,三個孩子幾乎沒有費太多的功力就考上了斯坦福,而且也沒有丢下任何的興趣愛好,他們平和的面對學業和玩耍。

如今三個孩子為人父母後,也秉承着媽媽的這份心态,養育着下一代。

大人是孩子的鏡子,李玫瑾老師說,要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得成為這樣的人。

陳美齡是這樣做的,是以她的育兒至少是成功的。

我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想養育出一個遇事不急躁,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能平和面對的孩子。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從此刻起,我們就應該要求自己,想吼孩子時,三思而後行。

成為從容的父母,不是一蹴而就地,而需刻意練習

我們的身份不僅僅隻是父母,還有可能是員工,是妻子,每天在各種角色裡切換,想要凡事從容,真的太難了。

沒有誰生來就注定是優秀的父母,我們努力進步的樣子,不正是這個身份所給予的動力嗎?

1、接納孩子的變化

孩子的發展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時而聽話,時而叛逆,他們成長的節奏,有時可能不符合大人的期待。

吳雅婷最近在《春日遲遲歸》節目裡含淚講述了一次打女兒的故事,因為兒子嘴角受傷,她特意交代身為姐姐的女兒不要惹弟弟哭。

女兒剛答應轉頭就跟弟弟搶玩具,以至弟弟大哭嘴角撕裂流血,吳雅婷氣憤的打了女兒一頓。

事後,她非常後悔,覺得并沒有接納彼時的女兒,女兒也隻是一個孩子。

接納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必須要做的事。

隻有首先承認他是個孩子,他們許多系統還有待完善,無論好的壞的,都不能改變他是我們的孩子。

有了這個前提才能有更正确的心态面對孩子所産生的行為和當下所做的事。

作家尹建莉曾說:應對孩子,成人較大的文明行為所屬,便是立在孩子的視角,以他願意接納的方法對他的發展開展正确引導”。

這是身為父母的課題,也是我們必須要直面的課題,是以,下次孩子再吵着要玩時,不妨先接納他的需求吧。

2、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孫俪曾講述過一次與兒子等等的對話。兒子告訴她自己不想做哥哥,想做弟弟。

原因是覺得做哥哥壓力太大了,身邊的人都覺得他是哥哥就應該理所應當的讓着妹妹,做了好事也不會被表揚。

孫俪并沒有急着反駁兒子,而是第一時間告訴他:

“我非常了解你的感受,以後有這樣的委屈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我。”

接着,他教會了兒子應該怎麼處理旁人的評價,告訴他不用過分在意,如果覺得不合理,也可以禮貌地告訴别人的感受。

她這樣一番處理後,等等心情明顯變好,還說出了“我也在成長“的金句。

面對孩子看似不禮貌的問題,孫俪并沒有急着去處理,而是先安撫了兒子委屈的心情,再告訴他可以怎麼做。

這份教科書式的做法,值得所有的父母借鑒,很多時候孩子被吼是發生在他們鬧情緒的時候,一旦雙方對立,就是二者情緒之間的對抗,對處理事情本身并沒有任何幫助。

如果我們吼叫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成長,那不妨先學着去解決情緒,再試着去解決問題,可能會輕松很多。

3、學會說道歉

從容的父母雖人皆所願,但畢竟我們也都是凡夫俗子。

如果你已經吼了孩子,作為大人,先低頭說一句道歉吧。畢竟,情緒失控本身就是一件不禮貌的事情。

前不久刷到了一則視訊,河南商丘,一位媽媽打罵完孩子後後悔了,很真誠的對孩子道了歉,沒想到小家夥暖心的說“難受我也愛你,沒關系”。

道歉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姿态。

父母向孩子道歉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在教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勇敢的承認,并沒有什麼不好意思。

關于給孩子道歉,樊登也給出了真誠的公式:表達後悔+自己需承擔的責任+補救措施。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和幫助孩子,讓已經發生的吼叫得到好的補救。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在他的詩中寫道:“兒童是成人之父。”

養育孩子,是上天重新給我們一次思考人生的機會,常常思考,時時審視,育兒亦育己,願我們都能收獲一段從容的親子關系。

作者簡介:匣子,富書專欄作者,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