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從未見過的至美琴書,請查收!

5月4日,一曲《送别》在昆明人的朋友圈不胫而走,這段來自100年前的旋律經過重新譜曲後煥發了新的生命力,甚至還登上了央視的新聞,成了五四這一天至美的昆明風景。

▲央視新聞報道

美,是足以跨越地域的星火

談起《送别》,盡管今天依舊耳熟能詳,但它已經是将近100年前的歌曲了,是李叔同經典的學堂樂歌之一, 而《送别》的原曲,則來自于更久遠的170年前,英國作曲家奧德威的作品,流傳百年,樸樹至今在唱起《送别》時依舊淚流滿面,說如果這首詞是自己寫的,他願意“當場死去”。

原來美,真的足以跨越時間和地域。

為先生之城,創造獨一無二的先生之美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發生,華北局勢日益緊張,北京、天津相繼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先後被占領,南開大學遭到日機轟炸,大部校舍被焚毀,這三所大學決定分三路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1938年5月4日,戰火中颠沛流離的學子們于昆明正式複課,自此,昆明成為先生之城。

聯大的先生們,用語言與思想,成為一個時代的領頭羊,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先生之美,他們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躲避着敵軍的炮彈,将山野、田間、湖畔通通變成課堂,在烽火連天之時,也不忘昆明柔軟綿長的雨背後細膩的美。

84年前的五四,西南聯大開啟了傳奇的8年,84後的今天,華夏金地·世博一号用一首重新譜曲的《送别》,向那段歲月緻意。

▲MV先導片,重走先生足迹

當這首傳遞了170年的樂章,落到昆明城市的上空,重新譜曲,屬于昆明的那一段樂章,新的音符與城市的曆史相融,當一曲至美的、隻屬于昆明的旋律響起,誰的思緒又能不飄回昆明那個燦若星河的時代裡?

▲送給昆明的一封琴書

那是從前慢的昆明,那是先生的昆明,那是西南聯大昆明,那是動人的昆明。

為先生之美,找尋當代表達

在西南聯大的那8年裡,昆明的美不在于有多麼宏偉的建築與多麼高聳入雲的樓,而在于每一位聯大先生。

這些先生們的身上,貫通着中國與西方學識的精粹,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無縫對接,而在國難當頭之下,“這一些人,一個個都抱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态度,忠于其職,貢獻其心血,以保持學術的獨立自由和尊嚴,在必要時,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

但如果美隻停留在回憶裡,又如何煥發新的生命力呢?為先生之美找到當代表達也許才是破題的方法。

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識讓人考試不挂科的人,更指言傳身教以處世立身之道的人。生于亂世,颠沛流離于戰火年代,先生們不求苟全性命,不求聞達,為國傳承與擔當,像庇護小雞的老母雞一樣,以弱身禦強世,對學生教之導之幫之扶之惜之愛之,提供學問坐标系和人格營養,示範風骨與風度,為後輩的成長赢得時間,空間和方向感。

在西南聯大的歲月裡,先生們沒有教室,山野、茶館、湖畔就成為他們的教室;他們在蚊蟲的叮咬裡,也能打趣“和平共處”;他們跑警報也不忘跨過一整座昆明城去聽課;他們在下雨的鐵皮教室裡,就幹脆歇課聽雨…..他們鮮活又真摯的将苦難化作美的感悟——這種心胸與格局,方可謂先生。

少年強則國強,每個時代,都有一群年輕人以自己的方式燃動着自己的時代。100年前,年輕人們辦雜志,學思想,為中華振興發出自己的呼喊;84年前的5月4日,西南聯大,在炮火聲中,敲響了第一堂課的上課鈴;84年後的今天,華夏金地·世博一号以《送别》為先生之美找到當代表達。

美的基因,就這麼一代代傳承着,未曾斷絕。先生先生了百年,後生後知在此間。

為了更好的讓昆明這座先生之城體會到先生之美,華夏金地·世博一号樹影藝術中心接下來還将呈現《先生回來》——昆明緻敬特别展,以現代藝術的手法重構整個展覽,将魯迅、陳寅恪、胡适、蔡元培、梅贻琦等20位先生的手迹、信件,以及數百餘冊民國老課本,沉浸式的還原先生之美。

從一首重新為昆明譜曲的歌,到一場獨一無二的《先生回來》大展,先生之美的當代表達,會重新整理你對先生二字的認知。何謂先生?何謂先生之美?看完這場特别的展,也許你就明白了。

《先生回來》昆明緻敬特别展

展覽時間:5月8日-8月8日

電話:0874-671 88888

位址:沣源路延長線樹影藝術中心

【開展沙龍】

《第一堂課》——從老課本看見先生美學

【特邀嘉賓】

《先生回來》策展人:鄧康延

著名詩人:于堅

紀錄片《西南聯大》導演:徐蓓

【沙龍時間】

5月8日

來源:華夏金地世博一号、春城頭條

責編:陳鵬

編審:沙蘭梅

終審:周建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