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意勞歌折柳曲

原标題:文化周刊丨别意勞歌折柳曲

在2022年2月20日晚上的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由80名舞者和365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深情演繹了一出“折柳寄情”,表達了對奧運的戀戀不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離愁别緒,本來令人傷感,但是古代國人卻處理得頗為浪漫。因為交通不便,親友一别往往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再見,“蓦然回首情已遠,身不由己在天邊”,是以古人特别注重送别的儀式感,或折柳相送,或彼此唱和,或飲酒餞行,讓人深深地體會到友情之難能可貴。

折柳送君情未央

北京冬奧會上深情演繹的“折柳寄情”古已有之。柔軟的柳枝之是以具有惜别之意,首先在于“柳”“留”諧音。柳樹極易存活,是大陸古老的原産樹種之一,插土即活,是以分布極為廣泛,且一年一新,春風過處,“萬條垂下綠絲縧”,給人生機盎然的感受。“折柳寄情”,除了一份難舍難分的情感,還有一份隐藏的祝福“更新更好”在其中。同時,“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陌上新柳,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經來到,更表達了一份思念。唐詩《閨怨》如此表達:“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在樓上看到楊柳冒出新芽兒,才突然感到一年時光就這麼過去了,對遠方之人的思念油然而生,可謂是真切動人。

别意勞歌折柳曲

明 沈周 《京江送别圖》 故宮博物院藏

楊柳作為有情物,從《詩經》中走來,從長安的灞橋邊走過,在唐宋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搖曳生姿、傳情達意。唐朝的繁盛,滋生了折柳最盛的地方,那就是唐都長安東郊的灞橋。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三輔黃圖》如此記載:“文帝灞陵在長安城東七十裡。灞陵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别。”這表明早在漢朝時在灞橋旁折柳送别已經成為時尚。這種時尚延續到唐朝更為興盛。灞水河畔,楊柳依依,送行的人常常在這裡折柳送别,以寄托送别與思念之情。李白在詞作《憶秦娥》中如此寫:“年年柳色,灞陵傷别”,就是灞橋折柳的寫照。

當然,雲遊各地且廣交朋友的李白,經常處于離愁别緒之中,折柳也就成為詩作中的重要意象。比如《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折柳引發的是離愁别緒,還飽含一份思鄉之情,已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折柳曲”。

折柳送别作為一種時尚,甚至還出現了“折柳橋”的典故。晚唐詩人雍陶曾擔任簡州刺史,有一次他送客人到城外的情盡橋,對送行到此即止的橋名頗不以為然,于是修建驿館供迎來送往的客人使用,将橋名改為“折柳橋”,并題詩一首:“從來隻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離恨綿綿,楊柳依依,自然能夠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宋代柳永在《雨霖鈴·寒蟬凄切》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不僅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更成了折柳離别時最催人淚下的一句。

彼此唱和弦不絕

“多情自古傷離别”。以詩詞唱和的方式來傳達離愁别緒在大陸有着悠久的傳統。即便不善詩文,很多時候也會以質樸的歌聲為老友送行。比如,汪倫就是一位活在李白詩中的歌者。

天寶年間,居住于泾縣(今屬安徽宣城)桃花潭畔的汪倫盛情邀請李白前來觀光。李白流連于桃花潭的美景,和汪倫結下深厚的友情。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連住幾日的李白最終和汪倫告别。汪倫設宴為李白餞行,并歌唱民間“踏歌”相送。感念于汪倫的深情厚誼,李白率性地寫下《贈汪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踏歌送行,足見汪倫的樸素情誼,而以詩相贈更是顯示李白對友情的珍重。

别意勞歌折柳曲

元 李升 《澱山送别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當然,送别的唱和未必都是淚眼婆娑、離愁别緒,更多的還是對朋友未來的期盼和鼓勵。李白非常喜歡的孟夫子要去廣陵(今日揚州)了,自然要送行。他在黃鶴樓上看到船隻消失在眼前,在感傷之餘,更希望老友有着美好的前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可謂是意境開闊、色彩明快、情緒飽滿,飄逸而靈動。

王昌齡在送别朋友時感傷無限,“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在分别之際,氣溫驟降、夜雨連連,遠處的青山孤獨地挺立着。但是,他在挂念老朋友的同時,更是希望朋友們不要擔心自己:“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在感念朋友牽挂的同時,王昌齡表示自己依然會堅守節操,冰清玉潔,可謂是感人至深。

王勃和高适更願意來開解朋友,雖然我們離别了,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像我們這樣的知己。“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既然大家心心相印,即便是遠在天涯也和比鄰而居一樣心意相通。“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别董大》),是對朋友的勸慰,但何嘗不是自己對未來的信心呢?感傷而不郁積,質樸而盡顯豪爽,才是上乘的送别唱和詩作。

當然,近現代以來最有影響的送别詩莫過于李叔同的《送别》:“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長亭、古道、芳草”已經營造了一種離别愁緒,再加上柳條搖曳、笛聲嗚咽、夕陽漸落,老友的離别就在眼前,想象自己漂泊半生,為數不多的幾位知己都是天各一方,此情此景,隻能孤獨地付之于“濁酒”中。

日暮酒醒人已遠

說到送别的儀式感,我們不能不推崇唐朝大詩人王維。對他來說,要為朋友送行,柳枝、歌聲、美酒一樣都不能少,真是儀式感滿滿。

朋友元二要從長安出發前往遙遠的安西(唐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王維一路相送到渭城(今屬鹹陽),最終不得不在這裡告别。早晨起來,一場突如其來的雨,剛好蓋住路上的浮塵,讓空氣格外清新,實在是出行的好日子。柳條在細雨的沖洗下越發顯得翠綠充滿了生機。王維深情地舉起酒杯(《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感傷而不着一傷字,一切都在飽含深情的酒中。詩成之後,很快被人們批以管弦,四處傳唱,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它又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别意勞歌折柳曲

明 唐寅 《金阊别意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晚唐詩人許渾曾擔任宣城太守。朋友範雲要離開了,許渾決定在城北的謝亭為之送别,事後寫下著名的《謝亭送别》:“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小酌幾杯後,唱起了送别的曲子,老友終于登舟解纜前行了。此時正值深秋季節,兩岸霜林盡染,紅色的楓葉映照着碧綠的江水,越發顯得江水的急促。其實哪裡是水急,分明是詩人生怕江水流急而導緻朋友更早離開!在感傷之餘,剛才喝過的幾杯小酒居然開始慢慢上頭,不知不覺中竟然睡着了。等到自己酒醒時,已經是暮色沉沉,朋友的船早已經不知道走到哪裡了,隻能獨自一人從風雨籠罩的西樓走下來。借景寓情,以景結情,這場飲酒餞行的場景,竟是無語的感傷,伴随着滿天的風雨。它會不會讓我們想起白居易在浔陽江頭為朋友送行的場景——“醉不成歡慘将别,别時茫茫江浸月”?

時至今日,親朋好友間的迎來送往依然不可少,民間也有“上行的餃子下行的面”的說法,但是,在感傷的餞行場景,一定是少不了酒的。這個時候,或許我們會想起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觞。請君試問東流水,别意與之誰短長。”(曾慶江)

來源:海南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