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月,讀的4本書

目錄:

1.《坐天下:張宏傑解讀中國帝王》張宏傑 ★★★★

2.《第七天》餘華 ★★★☆

3.《建築也可以很好玩:歐洲篇,從古希臘到文藝複興》密小斯 ★★★★

4.《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尋找西南聯大》楊潇 ★★★★☆

忙碌的四月終于過去,看資料、寫方案、反複修改,終日懸着一顆心。要麼沒有思路,要麼送出後等待批複。回家後已是疲憊不堪,久坐帶來的輕微疼痛依靠筋膜槍來緩解。忙碌并非一無事處,倒是部分解決了失眠問題,睡覺時間比以往都要久,現實中的困頓于夢中糾結反複,無奈隻能告誡自己,盡量停止内耗,一切睡醒了再說。

疫情再次嚴重,花費了不少時間關注上海疫情,期間不斷接收負能量,加重了焦慮情緒。強迫自己解除安裝微網誌,少看手機。中旬,合肥爆發疫情,原因竟是一位花甲老人聽說上海外賣能“日入一萬”後欲往上海送外賣,因無通行證,在車站停留一夜後經杭州後換卡傳回。其刻意隐瞞,導緻全家五口感染。一夜間,做核酸、搶物資,謠言四起。所幸,除封控、管控部分區域外,其它地方如常,目前已完成三輪全員核酸。經朋友圈才知,此次全員核酸是很多人第一次做核酸。上海疫情頗感失望,失聲的四月。

四月讀完四本,423“世界讀書日”僅購幾套童書,看着紙質書價格越發高漲,動辄上百,再也不是我心中“少喝一杯奶茶,多買一本圖書”的時候了。接下來,書架将進入循環階段,保持總量不變,出掉不喜歡的、不具收藏價值的,再入新書。閱讀電子書将成為篩選圖書的主要途徑。

《坐天下:張宏傑解讀中國帝王》

全書分别描寫嘉慶、光緒、洪秀全、朱元璋、正德、崇祯後人、永曆、楊廣、王莽九位帝王,除光緒、朱元璋、楊廣外,其它的我都比較陌生,僅有的認知是建立在曆史課本的幾句話中。當天下變成“家天下”後,皇帝的人選十分有限,同時具備治國才能、雄韬偉略、健康身體且有帝王之相的皇帝少之又少。除開國皇帝外,多數“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不知人間疾苦,能力配不上野心。

比如開篇嘉慶,面對乾隆留下的“饑餓的盛世”,縱是日夜奔波操勞,已是無力回天。沉穩的性格是他當上皇帝的加分項,也是他不敢大力改革的弱點。面對自上而下的A錢腐敗之風,他隻能寄希望于祖制,不敢冒險改革,又無力挽狂瀾的能力,無力阻擋清朝衰敗之勢。

又如光緒,羸弱的身體,長期被壓制,想要證明自己,以為可借“戊戌變法”挽救清朝,然而現實卻給了沉重的打擊,在慈禧徹底失望後将其軟禁至死。“和權欲過強的慈禧太後比起來,光緒皇帝的愛國之心無疑更熾烈、更單純,改革派的一舉一動中,個人算計更少。然而,政治往往會懲罰那些單純的理想主義者,而鼓勵那些自私、醜陋的現實主義者。”

還有書中在具有農民局限性的洪秀全、受過童年創傷的朱元璋,被迫當上皇帝最後零落異鄉的永曆,具有偉大理想不顧生靈塗炭的楊廣……讓人惋惜、無奈或是痛恨。張宏傑說“坐天下很累”,“皇帝是高危職業,平均壽命39歲、非正常死亡率44%”,他以一顆悲憫之心看待帝王,在其充滿抒情色彩的文字中,這些帝王鮮活起來,讓我們看到了他們除了權利之外的另一面。值得一讀。

做了部分摘錄,适合思索當下的環境。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政治的精髓是保持穩定,穩定高于一切,省事優于一切,“清靜無為”是最高的政治追求。如果能把社會束縛在固定的軌道上,使天下世世代代一成不變地按照聖人規定的禮法原則運轉,那将是一個王朝最理想的政治狀态。現實即使千瘡百孔,多一事也永遠不如少一事,拖延和不作為是保證危機不爆發的最好辦法。不興革,忌擾民,是傳統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則。

山東單縣人劉佐臣在康熙初年創立了八卦教。這一教門的最大特點是特别善于斂财。它的組織體系實際上就是一個龐大的斂錢系統,其原理與傳銷大同小異:各地分支機構像地主收租一樣,定期收取教徒的“會費”,說是“以出錢多寡定來生福澤厚薄”,說這些錢是“往西天取金沙費用”。這些會費層層盤剝,層層上交。誰發展的下線多,誰抽的頭也多。當然,最大的抽頭者是劉佐臣,所有的錢,最後都有一部分會層層彙總到山東劉家。(網上查閱說傳銷來源于二戰後的美國。這是目前我讀到的關于傳銷模式最早的記載。聯系最近張庭夫婦TST傳銷事件來看,幾百年了,這種模式屢試不爽。)

《第七天》

四月,讀的4本書

餘華的書看過不少,近兩年時常在各類訪談、紀錄片中看到他。這本出版于2018年的長篇小說采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講述了主人公楊飛死後七日裡的所見所聞和對生前經曆的回憶。借此講述強拆、襲警、棄嬰、車禍、冤死、賣腎、瞞報、上訪、啃老、圍觀、蟻族、自殺、毒食品、性醜聞等,各種荒唐離奇、各種死于非命。這本書在豆瓣口碑一般,個人倒是覺得沒有大家評價中那樣差,不過是大家對其這本七年後的著作報以太高期望了。抛開餘華以前的光環,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建築也可以很好玩:歐洲篇,從古希臘到文藝複興》

四月,讀的4本書

本書用活潑的語言、漫畫的形式,結合曆史故事,使讀者從整體上可以快速了解整個歐洲建築的發展曆史,包括西方建築的老祖宗為什麼在古希臘,羅馬角鬥場是否是帝國的維穩工具,哥特式大教堂怎麼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書适合歐洲建築愛好者、初學者閱讀,也适合喜歡建築曆史文化的大衆讀者閱讀。

自對古建感興趣後,讀的幾乎都是中國古建,對西方建築沒有了解。這本書的作者是90後年輕建築設計師,用輕松活潑的語言加上漫畫的形式,大緻梳理了歐洲建築的發展曆史,包括西方建築形式的源頭——古希望建築、古羅馬建築、中世紀建築及文藝複興建築。了解建築,就要了解建築背後的曆史。圖像語言應用得非常好,簡單易懂,很适合入門。

四月,讀的4本書
四月,讀的4本書

▲書内插圖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尋找西南聯大》

四月,讀的4本書

從前幾年讀《民國清流》《南渡北歸》開始,對”西南聯大“頗感興趣,後又讀了汪曾祺《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看了電影《無問西東》、紀錄片《西南聯大》,《九零後》《先生》。這本書一直未開讀,直到《但是還有書籍》2開播後,看到了作者的講述才開始閱這本厚書。

西南聯大是戰時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合并而成。雖隻存在八年時間,卻誕生了172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和2位諾貝爾獎得主。那是大師雲集的時代,陳寅恪、沈從文、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錢穆、錢鐘書、金嶽霖、華羅庚、朱光潛、費孝通、潘光旦……西南聯大學子中同樣人才輩出,楊振甯、李政道、鄧嫁先、汪曾祺、穆旦、許淵沖……

1938 年,西南聯大前身“長沙臨時大學”遷往雲南,在戰亂中組建了一支“湘黔滇旅行團”,徒步跨越三省穿過西南腹地抵達雲南。2018 年,者楊潇重新踏上這條 1600 公裡長路。全書内容由文獻引用+紀實組成,作者一路追尋“湘黔滇旅行團”的足迹,引用當時的記錄,記述自己在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想。

當時的“湘黔滇旅行團”兩百餘人,隻招收男生,女生走水路乘船抵達,雖也頗費周折,但較之徒步仍快不少。“湘黔滇旅行團”沒有背負行李,而是有專車運送行李,甚至配置了夥夫和食材。那徒步的意義何在?這不僅僅是一場遷移,更是戶外課堂,這幫學生成立了采風組、攝影組,還有專人負責記錄(可惜後來手稿丢失),沿途觀察彼時之中國、之民族、之國人。或許,書中“最終,這轉化的目的是,讓這些年輕人在面對那些選擇投筆從戎的同學時,從内心相信:參加徒步、繼續讀書同樣也是愛國的表現,而這最終成為西南聯大精神的奠基之石。”這段話或許可以解釋其意義所在。

作者的獨行并不孤單,“獨行在湘黔滇道上,這幾位學子的日記和回憶,連同當時所有在路上留下文字的人們,一起構成了屬于我的社群,你明知現實已經面目全非,但想象力與鄉愁讓旅行趣味不曾稍減。”作者并非完全徒步,有時也會搭車,坐順風車,坐貨車,坐中巴車,更多時間是在走路、思考。作者當時處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從體制内出來,見證了紙媒的衰落,沿途反思自己的社畜生涯和日常生活,竟十分有共鳴。大概年紀相仿的人思索問題也大抵相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