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四月,读的4本书

目录:

1.《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张宏杰 ★★★★

2.《第七天》余华 ★★★☆

3.《建筑也可以很好玩:欧洲篇,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密小斯 ★★★★

4.《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 ★★★★☆

忙碌的四月终于过去,看资料、写方案、反复修改,终日悬着一颗心。要么没有思路,要么提交后等待批复。回家后已是疲惫不堪,久坐带来的轻微疼痛依靠筋膜枪来缓解。忙碌并非一无事处,倒是部分解决了失眠问题,睡觉时间比以往都要久,现实中的困顿于梦中纠结反复,无奈只能告诫自己,尽量停止内耗,一切睡醒了再说。

疫情再次严重,花费了不少时间关注上海疫情,期间不断接收负能量,加重了焦虑情绪。强迫自己卸载微博,少看手机。中旬,合肥爆发疫情,原因竟是一位花甲老人听说上海外卖能“日入一万”后欲往上海送外卖,因无通行证,在车站停留一夜后经杭州后换卡返回。其刻意隐瞒,导致全家五口感染。一夜间,做核酸、抢物资,谣言四起。所幸,除封控、管控部分区域外,其它地方如常,目前已完成三轮全员核酸。经朋友圈才知,此次全员核酸是很多人第一次做核酸。上海疫情颇感失望,失声的四月。

四月读完四本,423“世界读书日”仅购几套童书,看着纸质书价格越发高涨,动辄上百,再也不是我心中“少喝一杯奶茶,多买一本图书”的时候了。接下来,书架将进入循环阶段,保持总量不变,出掉不喜欢的、不具收藏价值的,再入新书。阅读电子书将成为筛选图书的主要途径。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全书分别描写嘉庆、光绪、洪秀全、朱元璋、正德、崇祯后人、永历、杨广、王莽九位帝王,除光绪、朱元璋、杨广外,其它的我都比较陌生,仅有的认知是建立在历史课本的几句话中。当天下变成“家天下”后,皇帝的人选十分有限,同时具备治国才能、雄韬伟略、健康身体且有帝王之相的皇帝少之又少。除开国皇帝外,多数“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人间疾苦,能力配不上野心。

比如开篇嘉庆,面对乾隆留下的“饥饿的盛世”,纵是日夜奔波操劳,已是无力回天。沉稳的性格是他当上皇帝的加分项,也是他不敢大力改革的弱点。面对自上而下的贪污腐败之风,他只能寄希望于祖制,不敢冒险改革,又无力挽狂澜的能力,无力阻挡清朝衰败之势。

又如光绪,羸弱的身体,长期被压制,想要证明自己,以为可借“戊戌变法”挽救清朝,然而现实却给了沉重的打击,在慈禧彻底失望后将其软禁至死。“和权欲过强的慈禧太后比起来,光绪皇帝的爱国之心无疑更炽烈、更单纯,改革派的一举一动中,个人算计更少。然而,政治往往会惩罚那些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而鼓励那些自私、丑陋的现实主义者。”

还有书中在具有农民局限性的洪秀全、受过童年创伤的朱元璋,被迫当上皇帝最后零落异乡的永历,具有伟大理想不顾生灵涂炭的杨广……让人惋惜、无奈或是痛恨。张宏杰说“坐天下很累”,“皇帝是高危职业,平均寿命39岁、非正常死亡率44%”,他以一颗悲悯之心看待帝王,在其充满抒情色彩的文字中,这些帝王鲜活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除了权利之外的另一面。值得一读。

做了部分摘录,适合思索当下的环境。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政治的精髓是保持稳定,稳定高于一切,省事优于一切,“清静无为”是最高的政治追求。如果能把社会束缚在固定的轨道上,使天下世世代代一成不变地按照圣人规定的礼法原则运转,那将是一个王朝最理想的政治状态。现实即使千疮百孔,多一事也永远不如少一事,拖延和不作为是保证危机不爆发的最好办法。不兴革,忌扰民,是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

山东单县人刘佐臣在康熙初年创立了八卦教。这一教门的最大特点是特别善于敛财。它的组织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庞大的敛钱系统,其原理与传销大同小异:各地分支机构像地主收租一样,定期收取教徒的“会费”,说是“以出钱多寡定来生福泽厚薄”,说这些钱是“往西天取金沙费用”。这些会费层层盘剥,层层上交。谁发展的下线多,谁抽的头也多。当然,最大的抽头者是刘佐臣,所有的钱,最后都有一部分会层层汇总到山东刘家。(网上查阅说传销来源于二战后的美国。这是目前我读到的关于传销模式最早的记载。联系最近张庭夫妇TST传销事件来看,几百年了,这种模式屡试不爽。)

《第七天》

四月,读的4本书

余华的书看过不少,近两年时常在各类访谈、纪录片中看到他。这本出版于2018年的长篇小说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死后七日里的所见所闻和对生前经历的回忆。借此讲述强拆、袭警、弃婴、车祸、冤死、卖肾、瞒报、上访、啃老、围观、蚁族、自杀、毒食品、性丑闻等,各种荒唐离奇、各种死于非命。这本书在豆瓣口碑一般,个人倒是觉得没有大家评价中那样差,不过是大家对其这本七年后的著作报以太高期望了。抛开余华以前的光环,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建筑也可以很好玩:欧洲篇,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四月,读的4本书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从整体上可以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西方建筑的老祖宗为什么在古希腊,罗马角斗场是否是帝国的维稳工具,哥特式大教堂怎么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自对古建感兴趣后,读的几乎都是中国古建,对西方建筑没有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是90后年轻建筑设计师,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加上漫画的形式,大致梳理了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西方建筑形式的源头——古希望建筑、古罗马建筑、中世纪建筑及文艺复兴建筑。了解建筑,就要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图像语言应用得非常好,简单易懂,很适合入门。

四月,读的4本书
四月,读的4本书

▲书内插图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四月,读的4本书

从前几年读《民国清流》《南渡北归》开始,对”西南联大“颇感兴趣,后又读了汪曾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看了电影《无问西东》、纪录片《西南联大》,《九零后》《先生》。这本书一直未开读,直到《但是还有书籍》2开播后,看到了作者的讲述才开始阅这本厚书。

西南联大是战时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虽只存在八年时间,却诞生了172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和2位诺贝尔奖得主。那是大师云集的时代,陈寅恪、沈从文、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金岳霖、华罗庚、朱光潜、费孝通、潘光旦……西南联大学子中同样人才辈出,杨振宁、李政道、邓嫁先、汪曾祺、穆旦、许渊冲……

1938 年,西南联大前身“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在战乱中组建了一支“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抵达云南。2018 年,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全书内容由文献引用+纪实组成,作者一路追寻“湘黔滇旅行团”的足迹,引用当时的记录,记述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

当时的“湘黔滇旅行团”两百余人,只招收男生,女生走水路乘船抵达,虽也颇费周折,但较之徒步仍快不少。“湘黔滇旅行团”没有背负行李,而是有专车运送行李,甚至配置了伙夫和食材。那徒步的意义何在?这不仅仅是一场迁移,更是户外课堂,这帮学生成立了采风组、摄影组,还有专人负责记录(可惜后来手稿丢失),沿途观察彼时之中国、之民族、之国人。或许,书中“最终,这转化的目的是,让这些年轻人在面对那些选择投笔从戎的同学时,从内心相信:参加徒步、继续读书同样也是爱国的表现,而这最终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奠基之石。”这段话或许可以解释其意义所在。

作者的独行并不孤单,“独行在湘黔滇道上,这几位学子的日记和回忆,连同当时所有在路上留下文字的人们,一起构成了属于我的社群,你明知现实已经面目全非,但想象力与乡愁让旅行趣味不曾稍减。”作者并非完全徒步,有时也会搭车,坐顺风车,坐货车,坐中巴车,更多时间是在走路、思考。作者当时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上,从体制内出来,见证了纸媒的衰落,沿途反思自己的社畜生涯和日常生活,竟十分有共鸣。大概年纪相仿的人思索问题也大抵相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