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中,隔代育兒的現象并不少見。
然而跟過去有一點不同:
現如今外婆成了帶娃主力,刷夠了存在感,奶奶反而“神隐不見”,特别是孩子上國小以前(6歲前),這個現象更加普遍,這是為何呢?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孩子出生後,我把親媽叫過來幫忙帶……”
可欣生完寶寶以後,婆婆曾經好心提出幫忙帶小孩,剛開始的時候,可欣還心懷感恩之心,可時間久了,就發現了不對勁兒。
例如在喂奶上,她比較追求“按需喂養”,寶寶需要多少就喂多少,不會再追喂;可婆婆卻堅持要“多喂”,小寶已經扭頭不願意吃,婆婆還讓可欣繼續喂母乳。
關于這個話題,可欣特意找婆婆去談話,提到育兒專家說過嬰幼兒的胃容量有限,喂太多反而容易傷脾胃,還是“按需喂養”比較合理。
可婆婆卻堅持認為,專家說的話未必管用,自己帶過孩子更有經驗。
兩人不光在這件事上有争執,還在其他小事上互不相讓,原本還算融洽的婆媳突然變疏遠了,這讓可欣挺難受。
之後她跟親媽說起了這事,媽媽擔心女兒獨自怄氣,便提出不如跟婆婆好好商量,實在不行就換自己來帶娃。
可欣當晚便跟婆婆提起了“想讓媽媽過來幫忙”的想法,并且表示婆婆把自己照顧得挺好,并不是因為嫌棄才讓親媽來。幸好婆婆也還算開明,她也不願跟兒媳有摩擦,是以同意了這件事。
親媽過來後,可欣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至少有問題能大膽地提出來,母女倆也有商有量,不至于有隔閡。而婆婆那邊,有空也會過來看看,一家人明顯和諧了許多。
或許出于婆媳這層關系的特殊性,導緻不少女性在生育後,希望由親媽來代為照顧,直到孩子上國小以後,再由婆婆來接手。
專家也認為,這個做法其實有可取之處,結局往往皆大歡喜。
孩子上國小前,外婆帶娃更有優勢
1、避免婆媳沖突
女性生育之後的一段時間,是婆媳沖突爆發的巅峰時期,兩人特别容易因為育兒問題發生摩擦。關于這一點,其實也能夠了解,畢竟雙方所站的立場不同。
女性經曆生育,身體激素紊亂,再加上一時難以适應身份角色的轉變,以及日常瑣碎的育兒問題,導緻女性的情緒異常敏感,容易出現産後抑郁。
這時候需要給她們更多的耐心、包容以及關愛。
而婆婆跟親媽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她們可能更多地站在孫子(女)的角度,容易忽略掉兒媳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婆媳沖突。
特别是孩子上國小以前,小朋友的自理能力有限,衣食住行都得去操心,家人給的關注度也會更多,如果奶奶去插手,其實容易引發家庭沖突。
而如果由外婆來帶,奶奶“神隐”,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婆媳沖突,而且即使兩代人的育兒觀念有分歧,可畢竟是親母女倆,溝通起來更加友善,家庭關系自然更和諧。
2、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孩子六歲以前,正是立規矩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家人能統一戰線,教育孩子的大方向保持一緻,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如果一個家裡出現“不同的聲音”,而且互相争論不休,彼此都不願意讓步,那麼孩子可能就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最後反而不利于個人的提升,不知道原則和底線究竟在哪裡。
如果在這個關鍵時期,由外婆幫着帶娃,她會站在一個相對公正的角度,至少會跟女兒站在一起,讓孩子接受到年輕父母的教育。
而如果是婆婆,可能會想要争奪“話語權”,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插手,這樣容易導緻年輕父母很難糾正過來。
不過這個說法也不一定就是絕對的,畢竟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不同。
3、有利于夫妻和諧
夫妻感情是否和諧,孩子就是其中的耦合劑。
特别是孩子上國小以前,夫妻的生活重心都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在育兒上出現分歧,往往就容易導緻夫妻感情出現問題。
如果有外婆從中幫助,一來能減輕寶媽的壓力,讓寶媽有個宣洩情緒、說出自己内心真實想法的管道,讓負面情緒得到緩解,老公的壓力也會少很多。
二來,家裡有丈母娘坐鎮,老公會相對收斂一些,有意無意地多幫着妻子做做事,這些都有助于促進夫妻感情的和諧。
此外,外婆帶娃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孩子的童年記憶中有外婆外公的存在,這份情感記憶讓她們銘記于心,長大以後也會經常去看看她們,走動得也會多一些。
【總結】
總而言之,在孩子六歲以前,外婆多刷一點存在感,其實也沒有壞處,不過有一點要注意:隔代育兒切忌溺愛孩子以及不懂分寸。
孩子的教育問題,終究還是要靠自己的親生爸媽去教的,老人盡量不要插手太多,這樣家庭才會更和諧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