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在現實中,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方法。而想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方法,就必須了解某件事情背後的基本邏輯。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即使了解了事物運作的邏輯和規律。卻依舊無法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難以取得理想的成效。
而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根據規律,來制定攻略。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不懂得道與術之間的關系。
《新語》
這是一本講透了道與術的奇書,這本書的作者可以說是一位被曆史遺忘的奇人。他的名字叫做陸賈,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一位重要謀臣。
雖然他的名号并不怎麼響亮,但是他在整個華夏文明中所發揮的影響和地位,卻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所有人。這一切都是源自于一本名為《新語》的古書。
在這本書裡,陸賈不僅從天道的法則中,找到了人道運作的規律。而且還融入了自己對于古今興亡,以及人生與時代命運的獨特見解。最終形成了一套堪稱巅峰之作的,治世禦人之學。
而他也是以被許多人奉為最完美的帝王之師。直到如今他所留下的這部著作,依舊被奉為古代成功學的經典。
帝王之學,以道為基
提起帝王之學,人們總是會把先秦時期的韓非子,放在首當其沖的位置。但事實上韓非并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之師,這一點我們隻看秦國的結局,就能夠一目了然。
因為秦始皇所推行的,就是韓非子的政治主張的。在這個過程中,秦朝雖然盛極一時,但卻很快就如昙花一樣初開便敗。
是以說真正的帝王之學,應該是能夠打造出一個長久的太平盛世,而不是隻追求鞏固君主的地位和權利。
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單純的法家思想其實并不足以支撐起整個天下的重任,更不能作為一套完美的帝王準則。
而陸賈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個結果,是以他并沒有把自己的目光隻局限在法家,或者儒家道家等某一個流派當中。
而是開始從人類文明的源頭作為出發點,以縱觀全局的思維,逐漸梳理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總結了各個時期不同的特性以及共同存在的現象和問題。
并且提出了一套更為完善的理念,來支撐人類社會的構架。
而且在他的這一套理念當中,最主要的一個底層邏輯就是以道為基,是以他給自己全書的第1篇命名為《道基》。
所謂“道基”就是以天地之間的自然大道作為基礎,通過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和探索,來完善人類社會的種種法則。
這種感覺有點像古人所說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這一條理念當中,道就像是一種貫穿整個世界的基本規律,世間所有的法則都是大道的延伸譬如:
伏羲氏從中體會到了陰陽的消長變化。
神農氏從中感悟出了四季的時令遷移。
黃帝從中歸納出了世間萬物的各自特性和用途。
臯陶依據這個規律,制定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法度。
而在他們之後的曆代聖賢,則從道的理念中衍生出了用來規範人類精神思想的,仁義禮智等概念。
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天道定人道的過程,正如《易傳》中所說:
“天生萬物,以地養之,聖人成之。”
就是把天然存在的規則加以變通,運用到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和完善當中。
無論是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還是後來的大禹、商湯、周文王,其實都是在不斷探索大道對于人世間的作用。
包括後來的諸子百家也是一樣,他們或者是從大道之中,或者是從前人治理天下的經驗當中,找到了一部分具有價值的亮點。
然後以此為依據展開論述,提出自己對于世界的設想,并且付出實踐。
在陸賈看來,道是這個世界上不變的底層規律,但是人們對于這個底層規律的運用,卻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
是以才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制度,和千奇百怪的思想流派。而這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其實就是道與術的關系。
以術為變
其實陸賈所說的道與術之間的關系,就像是現在網絡平台上的算法和攻略一樣。道就相當于一個平台的運作機制和邏輯算法,而術就是針對于這套機制的玩法和攻略。
雖然平台的大環境一直都在不斷變化,但是它背後的運作機制卻始終如一。是以一個人隻要能夠徹底摸清網絡平台的底層運算邏輯,就完全可以跟上大環境的變化,制定出完全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實用性攻略。
而且一個人對這套機制的運算邏輯越了解,那麼他在制定攻略的時候就越輕松越完美。
而人們按照他給出的這套攻略去運作,也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就是說在陸賈看來,一個能夠抓住大道本質的人。無論處在任何時代背景之下,其實都能夠根據當下的實際情況,給出一套完美的方法去治理天下。
但無奈的是,世人們總是以為古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才是最有道理,最有依據的。是以很多人甯可去推崇,已經成為過去式的舊時代制度,也不願意考慮當世人傑所提出的治世之法。
這樣的想法,就好比把能夠填飽肚子的五谷雜糧丢棄在地上一樣。反而抱着看似珍貴,但實際上卻不能吃不能喝的金銀珠寶,在那裡忍饑挨餓。
因為那些舊時代的制度,雖然曾經在曆史上的某個時期,發揮過極大的價值。可是随着時代和大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在精神和物質層次上的追求不斷提升。
曾經的那些規則和制度,早就已經不能再繼續承載人類文明的重量。
這就像一匹小馬駒在剛生下來的時候,人們隻需要用一根非常細小的繩子,就能夠拴住它。
但是當這匹小馬駒長大之後,你再用這根細小的繩子去牽,結果肯定就會被掙脫,甚至把繩子崩斷,而這也正是導緻周朝和秦朝相繼滅亡的根本原因。
比如周朝曾經用禮制統治了人類社會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在這數百年的時間裡,人類文明一直都在不斷成長,可是那一套所謂的禮樂制度,卻始終不曾有過任何改變,是以最終難免不堪重負,秩序崩塌。
而之後的秦朝也是一樣,隻是一味地追求法治,隻用法家這一根繩子來維系社會的運轉。結果自然也是顯而易見,天下分崩離析。
然而陸賈也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是以他強調要想讓整個天下能夠安穩運作,就不能單純依靠某一種制度去治理。
這就像人們要想駕馭一匹奔騰的駿馬,就必須用多條繩子編織成一套缰繩,才不至于失控。
是以他覺得君王治理天下,也應該像編繩子一樣,把各種思想和制度的精髓編織在一起,用來規範整個社會的秩序。
無論是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風俗制度,還是諸子百家思想中的各自閃光點。隻要能夠在現實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都可以将它們熔煉到社會體系的構架之中。
正所謂:
“書不必起于重尼之門,藥不必出于扁鵲之方。合之者善,可以為法,因世而權行。”
而這一段話的意思也就是說,想要制定管理天下的方針。除了可以繼承已有的制度和思想之外,還可以根據現實的情況進行探索和創新。
因為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肯定也會出現以前不曾有過的問題。而針對于這些前所未有的問題和現象,人們肯定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
那麼在這個時候,統治者也就需要根據當下的實際情形,來采納一些全新的觀念,替換一些陳舊的規則。隻有這樣才能使整個天下長久保持活力,生機延綿不絕。
這一套理念,就是陸賈為當時的大漢王朝開出的濟世良方,總結起來就是5個字——化道術為用。
化道術為用
在陸賈給出的這一套方案當中,君王無疑處在整個天下金字塔最頂端的位置,但是也正因如此,難免會有畏高而威的處境。稍有不慎就會導緻社會動蕩,甚至是國家傾覆。
是以他在書中提出君王應該秉承與大道相和的本質,以仁義為巢穴,以賢能為拐杖,如此才能使天下很穩定。
所謂與大道相合,就是指君王應該像天地之間的自然大道一樣,以無為的方式來治理整個天下。
譬如上古時期舜帝在位的時候,推行大道為公的法則,而他自己就好像沒有治理天下的心思一樣,閑來無事的時候就去彈琴唱歌,但結果卻是天下大治,國泰民安。
後來周公輔政的時候也是如此,制定完禮樂制度之後,就不再花費太多的心思去處理政事,但是天下諸侯,卻都甘願依附于周天子旗下。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雖然手握天下大權,但卻從來不會過多地幹涉社會秩序。隻是設定一套機制,讓它平穩正常地運作。
是以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得出來,陸賈所說的無為并不是讓君王把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完全放任不用,而是要為天下人,打造一個良性的發展空間。
然後讓人們自然地去發揮作用創造價值,而且陸賈提出的這種思想,也正好與漢高祖劉邦的政治理念非常吻合。
比如劉邦自己也曾經說過: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其實他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無為的一種展現。是魚就讓它在水裡遊,是鳥就讓它在天上飛,而猛獸就讓他在大地和山林間奔跑。
把有專業能力的人放在合适的領域當中,給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如此一來君王就不至于為天下而過度的操勞和憂慮。
是以說在治理國家的基本邏輯上,劉邦和陸賈的理念都是相通的。唯一的差別就在于,劉邦之前的政策是用來打天下的,而陸賈提出的方案是用來治天下的。
是以對于這個問題,陸賈也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打天下時需要注重效率,講究謀略和勇猛,是以君王要善于激勵人心,分享勝利的果實。
這就像一個企業,在創業初期的時候,需要各種能拼能打,能夠開拓資源型的人才。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企業的老闆,也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首項員工的需求,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甚至在某些時刻,還會為某些有功之臣,搞一些特殊化的待遇,或者縱容他們的一些缺陷。但是過了創業階段之後,整個企業就會進入一種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那麼在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注重安穩,講究長治久安,穩步發展。
是以就必須依靠制度的規範和企業文化的熏陶,讓員工遵守規章制度的同時,也能夠建立起一種内心上的歸屬感。
而對于這個道理,2000多年前的陸賈,其實早就已經摸透了。是以他提倡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必須依靠法度限制和思想教化這兩個層面,進行雙向統治。
其中法是立國之本,絕對不可動搖,不容侵犯。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的威壓,否則就會像秦朝一樣,因為繃得太緊而導緻斷裂。
是以君王需要一方面盡量放寬法律的限度,另一方面則要想辦法用一種更加柔和的方式,将天下百姓與法律隔開一段距離,讓他們盡量不要觸犯到冰冷的法度。而這種隔在世人與法度之間的東西,就叫做“仁義”。
用仁義的思想來教化天下,百姓的内心就能夠使人們通曉人情,用道德的觀念來規範人們的言行,就會使人明白事理。
而人們一旦開始遵守道德仁義的規範,就會主動遠離法令所禁止的事情,減少與法律的接觸。如此也就能夠避免世人對社會機制産生過多的不滿,和抵觸情緒,這樣的做法就叫做以仁義為巢穴。
在法度這個冰冷堅硬的架構上,以柔和的仁義作為填充和覆寫,便能夠使人安穩的居于其中,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磕磕碰碰。
或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陸賈所說的仁義思想,其實就相當于我們現在所提倡的企業文化。企業管理者工,不能完全依靠制度,同時還要讓他們在思想上形成一種凝聚力。
而一個國家也是一樣,帝王駕馭臣民,不能隻依靠權威,也同樣需要在思想和精神上受到擁護。但是要想真正達到這個目的,那麼無論是企業上司人還是古時候的君王。
首先就必須得以身作則,以自身作為一個标杆,為天下人樹立一個明确的方向。正所謂上行下效,一個君王的做派,往往能夠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風俗和整體命運。
比如商湯和周文王這樣的有道明君在位之時,講究以道治世。是以像伊尹,姜尚那樣的賢臣,就會主動前來輔佐。
而像商纣夏桀那樣的無道暴君在位之時,天下間其實也并非沒有治世能臣。
隻不過在他們的面前,這些人根本沒有發揮才能的餘地,是以隻能去負責别人來推翻他們。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一個君王如果能夠把心思放在治理天下的正道上,那麼他所需要的各種人才自然就會主動前來歸附,幫助他完善規則秩序,搭建一套能夠長久運作的體系。而這也正是陸賈所說的以賢能為杖,做到這一步之後,君王便可高枕無憂。
總結
其實回過頭來再看陸賈的這一套理念,你就會發現。自古至今每一個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物,往往都是抓住了,他所說的這一條底層邏輯,也就是所謂的道。
然後再根據不同的時代環境以及自己所面臨的具體情形,去指定各種靈活的方案和政策,這樣的做法就是術為變。
而在制定了具體的方案之後,他們就會始終堅定不移地去推行,并且努力為自己的戰略方針,去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吸引自己所需要的各方面資源。事實上這就是陸賈所說的化道術為用。
是以說不管是古時候的帝王,還是生活在當下這個環境中的人們。無論你想在哪個領域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都必須懂得這一套理念的運作和實施方式,最終才能夠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