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陸賈文化傳丨塵封多年的佳話,以新方式繼續傳頌

太陽底下,古老建築映射出獨特的光影。它是喧鬧街市中的一角,正用它獨特的靜默,翻開時代新的一頁,講述千年前的一段佳話。

陸賈文化傳丨塵封多年的佳話,以新方式繼續傳頌

英雄到處盡歡場,歸老仍馀越使裝。

文藻自然過绛灌,逍遙差覺似平良。

——《憑吊陸賈城》清·李微蔚

在清代詩人李微蔚看來,口辯之才一流的陸賈,才華可比漢初四大名臣。陸賈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勸降南越國,保南粵一方平安的漢代政治外交家。

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原時,南粵地區仍未歸附漢朝。到了公元前196年,劉邦派遣陸賈為使者前去勸降。陸賈奉命帶隊乘坐官船前往南越,在古代廣州西關碼頭——澳口古村處登岸。當時,趙佗憑借南越國較為強盛,拒不接見陸賈,陸賈在上岸處構築一個十裡城池駐紮,生活了數月。在陸賈的努力下,趙佗終為所動,歸順了漢朝,被漢高祖賜封為南越王,而陸賈也被加封為太中大夫。

電廠裡藏着一塊千年石碑

距今千年的勸降故事早已湮滅在曆史的長河裡,那現在是否還留着曆史的印記呢?根據陸氏後人的考據,“澳口古村”就在如今的廣州發電廠,當年陸賈登岸的古碼頭,位置應該在電廠立碑處附近。“小時候,我們還能看到泥城。當時主要的交通方式都是水路,劃船随處可見。四周都是山崗,碼頭兩旁還有好幾家代客磨米的商鋪。”澳口村老街坊蔡誠軒對陪伴他們成長的泥城印象深刻。據蔡誠軒介紹,清代地圖上還有“泥城”的标注,直到上世紀50、60年代,廣州電廠将“泥城”納入電廠範圍,才讓“泥城”逐漸消失在大家的視線裡。

“電廠裡原本有一個陸賈紀念亭,後來亭子被拆除,隻剩下裡面3塊碑石,中間一塊碑石刻着‘開越陸大夫駐節故址’。”在蔡誠軒看來,“開越”有開辟、啟蒙、溝通之意,這也表達了廣州人為紀念這位中國史上偉大的和平使者陸賈的尊敬。但令人惋惜的是,近2米高的一塊石碑被當成磚塊砌進了牆壁。不能随意進出的電廠也阻礙了公衆自由觀賞陸賈石碑,泥城、陸賈亭、陸賈碑長期成為“ 一問三不知”的去處。

陸賈文化傳丨塵封多年的佳話,以新方式繼續傳頌

陸賈文化走出電廠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間的流逝,也讓人們對陸賈這位和平的使者感到越發陌生。蔡誠軒向南朋友介紹,他曾觀看過越秀區五仙觀舉辦的“南越先賢”的蠟像展,卻發現其中沒有對南粵影響深遠的陸賈。究其原因,皆因人們普遍認為陸賈并沒有在南粵為官,隻是曾在此駐節。蔡誠軒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陸賈對南粵有着深遠影響,這絕不能被忽略。

陸賈文化傳丨塵封多年的佳話,以新方式繼續傳頌

2002年

“南越陸大夫駐節故址”碑石被評為廣州市文物保護機關。陸賈文化得到了認證。

2015年

南源街完成了陸大夫雕像、陸大夫紀念石碑以及複制“開越陸大夫駐節故址”碑三項設施的建設。“如今的陸大夫雕像被放置在電業社群,這‘一像兩碑’讓街坊更好地了解陸賈文化,也打破了以往電廠被電廠阻隔的‘圍牆’。”南源街文化站從業人員解釋道。

2016年

南源街銳意革新,以浮雕牆的方式“講述”陸大夫故事。

如今,每次經過浮雕牆,總會見到街坊駐足停留,了解這段千古佳話。

【圖文記者 南朋友】

【編輯 蟲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