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女很多的不幸,都源于此刻的“謀權奪位”

關鍵詞:如何原諒我的爸爸?

問:我今年31歲,研究所學生,從小出生在一個姐妹比較多的家庭,我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農村。

我家确實也有重男輕女,但我向冷大提問的問題當中,實際上沒有涉及重男輕女這個問題,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原諒我的爸爸?

我能夠了解我的媽媽,雖然小時候我媽媽經常指責我、情緒不穩定,但我都能夠了解她,因為她一個人帶我們姐妹四個很不容易。

我接受了我媽媽的樣子,我做出了改變,會對她表達出我的愛意。比如每次回到家我喜歡抱她,像小女生一樣撒嬌地抱她,是以,跟我媽的關系現在還是好的。

但我始終不能原諒我的爸爸,從小他很少在家,每次從外邊回來的時候就經常跟我媽吵架,甚至打我媽,我不能夠接受、不能夠原諒這樣的男生。

我也經常跟我媽說一句話“如果是我,早就跟我爸離婚幾百遍了”,但現在我爸媽的關系挺好的。

他們兩個現在是一種互相陪伴、互相扶持的關系,可我内心裡沒辦法接受他。

男女很多的不幸,都源于此刻的“謀權奪位”

冷愛回複:

對于上述的故事,有三個地方是值得思考的:

第一,父性的力量缺失,會讓人無法克制。

無論經曆了什麼樣的成長過程,都要回到三角關系來看待這個問題。作為子女,一定要克制住自己“想到父母位置上”的沖動。

這裡的三角關系,是指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結構關系。如果父親站在父親的位置上,母親站在母親的位置上,孩子站在孩子的位置上,那麼這個三角結構是平衡的、穩定的。

而如果孩子站到母親旁、站到母親的位置上,或者站到父親旁、站到父親的位置上,這個三角結構就失衡了。

上述女主所說的“如果是我,都不知道跟他離婚幾百遍了”,這裡面其實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代入感:“我要成為我的媽媽,并且要決定她的人生劇本該怎樣展開,我已經數百次謀劃要為她寫一個劇本了,但她總是不聽我的。”

這是非常可怕的動力。要知道,我們永遠無法代替另外一個人活着。

是以,我們要學會克制。

為什麼上述女主沒有學會克制?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的生命裡沒有父親的位置。一個不懂得克制的人一定是因為TA的生命裡沒有父親的位置。

為什麼沒有父親的位置就沒有辦法學會克制呢?

因為父性的愛裡有一種很重要的力量——規則,即知道什麼話該講、什麼話不該講;知道做對了會得到什麼、做錯了會失去什麼。

一旦父性的力量缺失,就會導緻我們的人生沒有規則;而一旦沒有規則,生命就會像脫缰的野馬一樣沒有克制。

男女很多的不幸,都源于此刻的“謀權奪位”

第二,比起原諒,我們更需要表達感謝。

對于這次的研讨會,我們做了小小的統計和觀察,發現本次個案落地是研讨會有史以來學曆最高的一場。在座的不僅有很多碩士、還有多位博士。

這很有意思,我在思考:為什麼這一場碩士、博士數量這麼高?為什麼這麼多碩士、博士對原生家庭不滿?或者是想解決原生家庭的問題?

如果是想解決原生家庭的問題,我非常能夠了解。因為碩士、博士的受教育程度高,對情感品質的需求也相對較高。而且有解決的意願和學習的行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如果來參加研讨會是出于對原生家庭的不滿,這讓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道德經》裡的一句話:【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寓意着積累很多的知識;“為道日損”,意味着要拆除知識帶來的一些限制。

也就是說,生命當中産生的「小我」是知識堆積起來的。所謂的小我,是功能還沒有完善的自我。

好比上述故事,女主不管是學識、人生體驗,還是各種各樣的次元,毫無疑問是可以全方位超過她父親的。

她也确實已經無數次地鄙視過自己的父親,比如:她用了“原諒”這個詞。

用第一部分所說的“謀權奪位”已經不足以形容了,因為如何原諒,就意味着她比父親還要高。

這已經不是父親在自己的生命裡沒有位置的問題,而是她已經在父親的頭頂上,站在奶奶的位置上試圖代替奶奶來教育自己的父親。

從這一層面上看,也反映了她認為奶奶沒有成功地教育父親怎麼做人。

我非常能夠了解女主内心的痛苦和憤怒。她爸爸在她兒時很少在家,給家人的陪伴很少;而且每次回家經常和她媽媽吵架、甚至打她的媽媽。這對于當時年幼的女主來說,會造成很大的情感缺失和情感沖擊。

我也非常了解很多人為什麼對父母心懷不滿、甚至憤怒,我知道這肯定是因為感覺自己從小被不公平、不合理地對待過。

我自己也曾對父母不滿。我也曾問過我的咨詢師這個問題:“我應該怎麼原諒我的父母?”他非常合格,他沉默不語。

關于這一部分,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洞見:“我們沒有資格原諒我們的父母,除非父母故意地、惡意地對我們的人生造成了傷害”。

後來我遇到了一個改變我生命的導師團隊海靈格夫婦。當時海靈格夫人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想對你的父親說什麼?”

印象當中我可能說了七八句,每一次都被她說不是。最後她和我講了一句讓我感觸非常深的話:

“有一個詞在你生命裡從來沒有對你的父親用過,這個詞叫‘謝謝’。你從來沒有和你的父親說過感謝。”

我到現在都記得那個場景,我那時感覺瞬間直接連接配接了通道。因為我确實從小到大都沒和我父親說過一句“謝謝”。

她還和我說了一番話:“也許你覺得你今天獲得的一切都是你奮鬥而來的,通過白手起家在中國有了一個很好的事業,但你至少要感謝他。是他作為通道把你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他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你沒有今生的所有體驗。就僅憑這一點,你也應該感謝他。”

這番話對我觸動極大,後來我回家就對我父親說了“謝謝”,而且發現原來我父親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人。

當然,此番分享不是想和你說你是對的或錯的,我隻是在講我的旅程。

我曾經也有過這種心态,覺得父母給的不夠,甚至覺得他們也傷害了我,進而有過“該如何原諒”的想法。

但後來我才發現我大錯特錯,我沒有資格原諒他,而且我連最基本的感恩都沒有做到。我需要感恩他們給了我生命。

男女很多的不幸,都源于此刻的“謀權奪位”

第三,如何走向我們的父母?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句療愈我的話:“父母已經給予我們他們所能給予的一切。”

為什麼我們會總覺得父母沒有給予我們足夠好足夠多的東西?因為我們總認為他們還能給得更多,但卻不知道:當時的他們,已經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

關于這一點,或許直到我們為人父母、站在一個付出者的位置上時,才能真切地體會到:沒有一個父母想把事情搞砸;隻有極少數的人是故意想當一個壞父母的;就像絕大部分的人在結婚的時候都真摯地想要白頭到老、想要好好互相對待,但能力有限。

懷疑他們的意願,是大錯特錯、誅心之論。因為事實恰恰相反,他們有百分之百的意願,隻是沒有能力。

我可以說得再通透一點,也許他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想把全世界最好的給我們”的意願,但他們的能力隻能給這麼多。

比如不斷被人提及的“重男輕女”議題,其實也是同樣的問題。

有的人會抱怨說“他們明明有能力給我更多”,但我們要看到一件事:他們确實有能力給弟弟買房子,但他們沒有能力超越這種“重男輕女”思維的局限性。即隻看到了他的經濟能力,卻沒看到他的心理能力。

他不像你有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跟我連接配接,更不像你有這樣多的學習資源和成長同伴。

是以,在這個次元上來講,我最終跟父母的和解動力來自什麼?

來自我最終發現他們已經給了我他們能給的一切,他們已經做了他們能做到的最好的,他們有百分百的意願。

信任他們有百分百意願的時候,就可以接受他們沒有能力的事實,他們隻是因為沒有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以上三個不同的次元來看待這件事情。

我們要創造一個全新的生命、創造一個全新的人生來不辜負自己的過去。一個新的好劇情,才對得起個人的付出和努力。

是以,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今天的你和想要成為的你之間,你需要創造什麼變化、做哪些事,才能夠成為那個你想成為的人?

本文的插畫,任何組織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用于商業用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