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安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它是無數中國人向往的地方。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擁有幾百年曆史的天安門城樓,其實藏着許許多多驚人的秘密,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屬于天安門的故事!
一、天安門城樓建築基本構成
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組成,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城樓上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
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房分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征皇權的"九五之尊"。
南北兩面共有36扇朱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着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
殿内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衆星捧月圖案。
天安門城樓上的雕花落地大窗戶,雕工精緻,朱紅基調上勾勒的金色點線,極具大氣和貴氣。
二、天安門是誰設計建造?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當時為三層樓式木牌坊,名叫承天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今天的樣式,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為明初大建築師蒯(kuǎi)祥。
他出身于工匠世家,精于建築結構的設計和制圖,在建築學上的創造可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他精通尺度計算,每項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計算,竣工之後,位置、距離、大小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其幾何原理掌握得相當好,榫鉚技巧在建築藝術上有獨到之處。
中國傳統建築大師蒯祥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從金陵北遷時,征召全國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繼續大興土木。
蒯祥作為明成祖的随從人員,先期北上,參加皇宮建築設計。
由于蒯祥的設計水準高人一等,被任命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
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宮廷的正門——承天門。
這項工程在蒯祥運籌下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樓形狀與今日大緻相仿,但規模較小,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原型。
城門建成之後,受到文武百官稱贊,永樂皇帝朱棣龍顔大悅,稱他為"蒯魯班"。
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攻占京城,承天門毀于戰火。
七年後順治下令重建,并更名為"天安門",經過這次重建33.7米,廣9間,深5間的天安門初具規模。
196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使得天安門城樓發生損壞與變形,後在毛主席準許下重建天安門的計劃被提上日程。
重建後的天安門,擁有9級抗震設防,即便經曆了嚴重的唐山大地震,也始終巋然不動。
天安門舊照
三、天安門屋頂上的小獸,
有何大來頭?
天安門城樓大殿為重檐歇山式屋頂,有正脊一條,正脊的兩端有一對華麗的龍型琉璃裝飾物,稱為龍吻,另有垂脊8條,在垂脊頂端各有一條龍吻,故有"九脊封十龍"的說法。
龍吻,又稱為"鸱吻",鸱尾的形狀呈月形,有點像魚的尾巴,又有點像鳥,人們當時把它裝飾在屋頂上,其作用有"避火"鎮災之意。
此外,屋檐的8條垂脊上各有十個栩栩如生的仙人走獸,最前面的是"騎雞仙人",之後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犬、鬥牛九種形态各異的走獸。
它們有的是神物、是至高無上權利的象征;有的則是寓意美好的祥獸,是吉祥雄偉的象征;
有的是神話故事中的海中異獸,能興雲作雨,故被人放在了屋檐上,成了滅火防災的"能手"。
天安門上的這些小獸,不隻是一種裝飾,也代表了中國人融入在建築中的意識符号與風水講究,足以見中國建築學之博大精深!
四、天安門城樓是什麼時候開放的?
天安門城樓是1988年1月1日才對外開放的,要知道,此前天安門城樓一直是"遊人止步"的禁區。
天安門舊照
1988年,新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以10元一張的門票對外開放,一位商場退休職工高錫武幸運地成為登上天安門城樓的第一位國内遊客。
美國遊客卡特夫婦則成了當天登城樓的第一對外國遊客。作為紀念,天安門城樓的從業人員還送給他們一個大紅證書和一個景泰藍花瓶。
五、天安門橫幅智語究竟是誰寫的?
最原始的兩條智語内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是由書法家鐘靈書寫的。
鐘毓秀,是中國人民政協會徽和大陸國徽設計者之一,是人民币"中國人民銀行"六字的書寫者,中南海懷仁堂前的院子大門、二門、垂花門也都是由他書寫布置的。
鐘靈 人民币"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書法
1921年8月,鐘靈出生于山東濟南,又名鐘毓秀。
他早在1938年7月就加入中國共産黨。悄悄投奔革命聖地延安那年,鐘靈還隻是個年僅17歲的電話接線員。
後來他進了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學習,畢業後就留在了陝甘甯邊區做文化教育工作。
1956年,他拜齊白石為師,鑽研國畫、書法,這期間,他設計或參與設計的新中國郵票就多達28枚。
在延安,鐘靈寫字漂亮幾乎是家喻戶曉,當時的延安城牆上的智語差不多都出自他之手。
在接到在天安門城樓書寫智語這一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後,鐘靈幹勁十足,決心使出自己全部看家本領。
夜色中的天安門
在寫字之前,鐘靈先操起了剪刀,用布剪出宋體字後,再讓木工按照一公分等于一米的比例鋸好木闆,釘成字盒,外面裝上一層毛玻璃,裡面安上電燈泡。
這樣智語挂上去,通電後,即便是夜晚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因為那時,解放區雖已流行寫台灣字的風潮,但剛解放,北平的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寫繁體。
為了照顧大多數,鐘靈決定繁體字書寫這兩幅智語。
天安門舊照
可是在寫字時,鐘靈又犯了難。
天安門城樓的紅牆那麼長,智語上的每個字都要有房子這麼大,這對鐘靈是個極大的挑戰。
由于手頭沒有足夠大的尺子,他就用腳步來丈量天安門城樓的正面寬度,經過衡量與計算才得出了每個字的大小。
很快第二個問題也接踵而至:
兩條智語的字數不一樣多,一條9字,一條8個,怎樣才能顯得對稱呢?
細心的他,在實際步測結果中發現,天安門的九間門樓其實是寬窄不等,中間的門最大,四六間稍寬,三七、二八、一九間依次遞減,但在人們的視覺中,卻感到左右四間是對稱的。
繁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
古人的智慧,也給了鐘靈靈感。
于是,他決定利用視覺錯覺原理,來安排智語字距,但是由于時間太過于緊迫,不容鐘靈再去細想,結果兩條智語的字距不夠均勻,并沒達到鐘靈的理想預期,"政府"兩個字,仍然顯得過于緊湊。
1950年國慶節,為了突顯大國的胸懷,這兩幅繁體字智語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後來,為推廣台灣字,智語又被重新書寫了一遍。
但是,無論改幾次,字樣都沒有變,還是鐘靈最初寫的宋體。
六、國徽背面寫了誰的名字?
天安門城樓國徽
天安門城樓的國徽,是由沈陽第一機床廠19号鑄造工廠中的房間的鑄造班長焦百順與他的同僚,根據樣稿制做。
1951年,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的盛大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慶典上,由沈陽第一機床廠鑄造的第一枚直徑100厘米的金屬國徽正式懸挂在天安門城樓上,而這枚國徽背面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
天安門城樓象征國家最高權力,為世人所矚目,故天安門上的國徽一定要挂得正,這件事情引起了周總理的關注,在他督促下,有關部門派了8個可靠認真的師傅,去挂國徽。
後來為了以示負責,挂國徽的師傅名字全被寫在了國徽背面,這一做法也被一直被延續了下來。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