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慈欣:不要信毒雞湯,愛迪生不是科學家,不上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如同大海航行,理想和信念是海上的燈塔,良好的人生發展規劃就是清晰的航道。想要取得成功,對于自己的清晰認識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人們總是喜歡談理想,有的人在談到理想時,總是會好高骛遠,認為所謂“理想”,往往就是一個比較“高大上”的預設,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很難實作的目标,即便難以百分百達到自己的理想,也能夠有不錯的成就。

這其實沒有必要,自己适合做什麼、能夠做到哪一步以及在什麼樣的領域發展,其實都是應該清晰規劃的。

劉慈欣:不要信毒雞湯,愛迪生不是科學家,不上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随着社會進步以及資訊傳播交流的極大便利,現如今的人們常常會通過各種短視訊平台去擷取資訊。

這些資訊的一大特征就是“短”:能夠在短時間内,通過一些抓人眼球的口吻、令人意想不到的叙述以及一些有特殊風格的配樂和配圖來給閱聽人群體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成為了一種特殊資訊的載體——即所謂“心靈雞湯”。

相信對于那些伴随柔和背景音樂、不知真假的消息以及振奮人心的朗讀的所謂“雞湯”視訊,是大多數人在這個時代都不陌生的。

這些“雞湯”可信嗎?我們有必要跟随這些去預設自己的人生嗎?我們不妨看一看作家劉慈欣的觀點。

劉慈欣:不要信毒雞湯,愛迪生不是科學家,不上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劉慈欣:科學家都是有出衆學曆的

提起劉慈欣,熱愛科幻小說的人肯定十分熟悉。他的代表作《三體》可謂是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獲獎無數,不一一列舉,根據他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也在2019年時收獲數十億票房。

取得如此成就的劉慈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要相信那些所謂的“雞湯”,認為學習不是最重要的,不上好大學成不了科學家。

他還提到了許多人奉為圭臬的愛迪生的例子:“有的人總是拿愛迪生舉例,愛迪生根本不是科學家。

你們去看看曆史,看看那些著名的科學家,基本上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擁有博士學位的人。”

劉慈欣:不要信毒雞湯,愛迪生不是科學家,不上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劉慈欣的說法并沒有錯誤,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因為自己的創造力而為世人熟知,尤其在中國小教育階段當中。

但愛迪生被稱之為“發明家”是更合理的,因為他的工作主要是創造一些能夠影響人們生活的物品,而不是對于一些現象和理論的研究。

而作為“科學家”存在的牛頓(Isaac Newton)、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等人,均有着不俗的學曆。

在知識似乎顯得不那麼重要的今天,我們仔細自考這些問題,其實有助于正視擷取學曆的目的。

風口、紅利與機遇

劉慈欣:不要信毒雞湯,愛迪生不是科學家,不上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劉慈欣的擔憂其實是有道理的。人們的發展是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當社會處于一種缺乏創新、重視發展的節奏當中時,那麼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自然會有更大的發展機遇;當社會處于一種追求穩定、大力恢複生産的節奏當中時,那麼那些工作能力比較強的人往往就會有一定機會。

在當今社會之中,資訊和媒體的高度發展給了相關行業“一夜成名”甚至是“一夜暴富”的機會:某網絡銷售主播僅僅偷逃的稅款數額就多達6億以上,而其付出的勞動,隻不過就是在網上給觀衆推銷。

一些關注數量較多的自媒體人,接一個代言可能就會獲得數百萬的收益,這些收益是其“粉絲”湊出來的;還有的人則可以通過拍攝自己吃飯視訊的方式,将自己的流量變現,一邊過着相對輕松的生活,一邊大把的掙錢。

劉慈欣:不要信毒雞湯,愛迪生不是科學家,不上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諷刺的是,許多與他們年紀相仿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的付出着勞動,甚至是在廠房當中“三班倒”、在寫字樓當中“996”,每天的娛樂就是打開手機,接受這些媒體和資訊的輸出。

前者的巨額收入,就是後者“積少成多”貢獻出來的。

現在當你詢問一個學生,自己之後想要從事什麼職業時,回答“主播”、“部落客”的人肯定不在少數。

時代的風頭給了這些行業以“紅利”,抓住這種“紅利”的人則掌握了機遇。是否我們就要遵循這樣的道路去規劃自己之後的發展呢?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因為并非每個人都适合從事這些行業,也并非每個時代這些行業都有發展的“紅利”。

自媒體紅利時代,不止有3分鐘的快樂,還有深陷信仰危機的青少年,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錢人,有錢就夠了,網紅來錢快,信仰危機是社會的悲哀,是教育的漏洞。

劉慈欣:不要信毒雞湯,愛迪生不是科學家,不上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知識有價值,思考有動力

劉慈欣表示,并不是說必須要上名牌大學、擷取高學曆才是成功的必要途徑,之是以強調這些重點,是因為這些途徑才能讓人擷取知識。

學習知識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記住一些公式、看懂一些理論,而是形成一種思考問題的能力,将自己掌握的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的能力。

正如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在著作《社會學的想象力》之中想表達的:社會科學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擁有一種能力,以審視人們實際上需要的是什麼、人們認為自己所需要的是什麼。

社會科學能幫助人們運用所了解的情況發展理性,以清醒地總結世界上正在進行和将要發生的事情。

劉慈欣:不要信毒雞湯,愛迪生不是科學家,不上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對于正在為了自己的将來而奮鬥的人來說,不管是在教室裡渴望窗外的學生,還是身在大學即将步入社會的青年,抑或是人至中年卻有些迷茫的人,讓自己沉下心來了解自己所缺少的資源、有針對性地提升相關的能力,之後将自己對于知識的掌握轉化為切實的反思,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這才是實作人生價值的一個比較可靠的路徑。

人生沒有偶然,腳踏實地經營和學習才能夠成功。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