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年一劍國産劇《三體》為何口碑兩極化

  如果說《狂飙》是2023年開年第一爆款國産劇的話,那麼比它晚一天開播的《三體》,就是中國第一爆款科幻電視劇。豆瓣評分從1月15日開播的8.1分,到2月3日超前點映大結局後再漲至8.3分,七年磨一劍的國産劇《三體》比拍完一直沒放的電影版或是“魔改”的動畫版穩多了。

  但國産劇《三體》的這種“穩”,還是引起了一些質疑——一開始的劇情拖沓直接勸退了不少“路人”,而“摳書式”的翻拍如同《三體》讀書會,《紐約時報》一篇劇評甚至把中國版《三體》電視劇(差別于美國網飛待播版《三體》)評價為一部“忠于原著的平庸之作”。

  這些争議,也反映了這個IP的雙刃劍——人們往往隻看到了《三體》IP潛在的巨大利益,卻忽視了這個“中國第一科幻題材”的改編難度十分艱巨。誠然,國産劇《三體》存在不少瑕疵,但在2023年開啟了中國科幻電視劇的時代,讓科幻這個小衆領域迎來了中式影像化的春天。

七年一劍國産劇《三體》為何口碑兩極化

為什麼要“摳書式”翻拍?

  《三體》開播第一天得到最多的評價就是:“太還原原著了。”《三體》前幾集,幾乎可以說是一比一照搬原著所有的故事脈絡、情節點、台詞。

  電視劇一開頭,從全球科學家陸續自殺事件入手,完全是按照小說叙事。其中,太空軍司令常偉思(林偉健飾)與科學家汪淼(張魯一飾)關于“偶然”的對話,還有科學家丁儀(王傳君飾)與汪淼在解釋粒子對撞實驗時用的撞球比喻,以及汪淼進入三體遊戲中的數個關卡等名場面,幾乎從台詞到特效場景全部“照搬”。

  《紐約時報》2月3日的影評寫道,中國版《三體》電視劇除了讓角色重複書中的話,該劇沒能找到更有趣的戲劇呈現方式。這一評價失之偏頗,其實劇組主創團隊嘗試過其他方式,但後來發現按照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地球往事》老老實實拍,反而最能還原《三體》IP的神韻。

  2009年,當時《三體》小說剛剛出版不久,還未火出圈。編劇宋春雨看完後非常喜歡,随即讓丈夫張番番找到劉慈欣,提出購買影視改編權。據悉,當年張番番、宋春雨夫婦僅花費10萬元,就從劉慈欣手中買走了《三體》影視版權。幾年後,遊族網絡以1.2億元的高價拿下《三體》的影視版權。

  2015年,《三體》電影拍攝殺青,上映卻被無限期延遲,這也為《三體》影視劇版的改編潑了冷水。一年後,遊族影業開始尋找可以共同開發《三體》電視劇的合作夥伴。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線上視訊首席執行官孫忠懷恰好是《三體》的書迷。在他看來,劉慈欣的作品是中國科幻領域的王冠,《三體》則是王冠上的明珠。在他的堅持下,騰訊視訊平台拿到《三體》的劇集開發權,開始尋找承制公司。

  基于過去和白一骢《暗黑者》的合作經驗,騰訊視訊最後標明白一骢創立的靈河文化,正式啟動了對《三體》電視劇的開發。想不到的是,被後來兩極化評價的“摳書”劇本,主創團隊整整打磨了四年。

  總編劇田良良和她的團隊,在一年的時間裡磨出了20多個版本,把所有能想到的方案都窮盡一遍。例如,其中一個版本是高視覺沖擊的純科幻片,把《三體》後兩部内容中,高維空間的元素都用進來。一個版本裡,汪淼和史強這條線裡被加了更多刑偵、調查的元素,多一點懸念和緊張的情緒。還有一個版本裡,葉文潔獨生女、丁儀未婚妻、理論實體學家楊冬的角色是以量子态的形象出現的。

  在漫長的改編過程中,主創團隊感覺,這個電視劇劇本要麼完全忠實原著,要麼就是為了吸引更廣泛閱聽人而增加更多市場流行元素。2017年年底,對于劇本搖擺不定的騰訊視訊、三體宇宙、靈河文化等全部劇組主創邀請劉慈欣一起開會。最後,騰訊的孫忠懷拍闆了“摳書”版本,這個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70後表示:“我們既然要做一個精品,就要把心目當中的《三體》裡我們最喜歡的、最震撼我們的東西拿出來,去做一個跟過去的商業化作品不一樣的東西。”

七年一劍國産劇《三體》為何口碑兩極化

上圖:電視劇還原了“三體遊戲”中3000萬士兵"人列計算機"的宏大場面。

主創團隊、取景地點都有“三體迷”

  當動畫版和電視劇版《三體》,以及電影《流浪地球2》同時上映期間,大劉(粉絲給劉慈欣的昵稱)的書粉,分别給了這樣的評價:

  “《三體》動畫的導演,把自己當神。

  《三體》電視劇的導演,把大劉當神。

  《流浪地球》的導演,大劉當他是神。”

  《三體》電視劇的導演楊磊,的确是大劉的粉絲,2006年《三體》在《科幻世界》連載的時候他就看了,那時還沒有出書。而他能成為電視劇的導演,也是一種緣分。

  2017年底劇本架構基本敲定以後,導演卻遲遲沒有合适人選。如果不是書粉,很難了解《三體》的好。主創團隊向一些心儀的導演發出邀請,幾乎都吃了“閉門羹”。其中一位大導演的婉拒理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對這個作品帶有敬畏心,出于這種敬畏心,我不太敢去碰。”

  一晃就到了2019年,《三體》電視劇總制片人白一骢在上海電視節的一場活動上坐在楊磊的旁邊。1979年出生于青海的楊磊,北京電影學院98級導演系大學畢業,此前就和白一骢有過合作。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的白一骢,比楊磊年長一歲,兩人有很多共同語言。聊到一半,白一骢就順口問楊磊,《三體》電視劇導演還沒着落,有沒有興趣參與?

  楊磊事後回憶說:“我當時腦袋就蒙了。因為我是一個重度科幻迷,90年代就開始訂閱《科幻世界》。我第一遍讀完《三體》的時候,徹底被震撼了。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中國最好的科幻小說。是以後來又階段性地會拿出來重新看,沒事就翻一翻,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獲和解讀。可以說,對《三體》我一直是一個粉絲的心态,從沒有想過我能和它有什麼交集。是以老白一問我,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得回家把書再讀一遍,好好想想。”

  楊磊的哥們、《三體》視覺導演陸貝珂是“骨灰級三體迷”。在得知有可能要拍《三體》時,他對楊磊說:“我們的生命能跟《三體》重合一次,此生無憾。”早在2007年,陸貝珂就和楊磊聊起過《三體》。直到2019年真的有機會拍《三體》,他認為必須抓住這個機會。當晚,陸貝珂一宿沒睡,第二天就給楊磊寫了一封2萬多字的電子郵件,勸說楊磊必須要接《三體》,并用自己的思路解讀了一遍小說以及要做這件事情的原因。楊磊用兩天時間重讀了小說,在腦海中推演每場戲的場景。當覺得有七成把握時,他決定接單了。

  為了忠于原著進行拍攝,《三體》中涉及的粒子對撞、天文、納米技術等硬核知識,難倒了搞文化藝術創作為主的影視劇人員。為此,在前三個月的籌備期,主創團隊多次與科學家研讨學習,把小說中所有科學部分的内容先讀懂,再考慮怎麼拍。之後的攝影會,團隊又用了三個月時間開會,一場戲一場戲地講燈光;後期分鏡頭,比如古筝行動,實拍前團隊做了一段30分鐘左右的卡通片,從畫分鏡到動态預演到配樂,這個工期又耗費三四個月……楊磊回憶,一整年的時間,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會議、探景、做方案的過程中度過。

  2019年,在劇本創作4年後,《三體》确定回歸原著叙事方式的方向,之後經曆了疫情,直到2020年7月正式開機拍攝,置景270餘處,足迹遍及甯波、橫店、北京和黑河。2020年底殺青。

  拍攝期間最難的不是搭景,而是實拍取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天文觀測基地……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拍攝地點,很多都是第一次向劇組開放。打動科研機構的除了劇組的堅持以外,還因為中心的大部分科學研究者都看過《三體》。他們告訴白一骢,他們也是《三體》的書迷,同樣想看到它被影視化的一天。

七年一劍國産劇《三體》為何口碑兩極化

劇組的誠意,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

  因為要盡量還原原著,導演楊磊本來為後期剪輯預留的三個月時間,最終隻剪出了第一集,最終後期階段整整用了兩年時間。

  在呈現小說中“三體遊戲”時,雖然CG動畫的效果相較于特效大片仍有距離,但諸如秦始皇的3000萬士兵“人列計算機”等場面的還原,讓很多書粉大為過瘾。此外,影像的蒙太奇魅力,讓它在銜接青年葉文潔(王子文飾)的動蕩年代經曆與老年葉文潔(陳瑾飾)心如死灰的狀态形成強烈的關聯對比,有助于觀衆了解葉文潔當下的心境與抉擇。

  但這種誠意,未必讓沒看過原著的觀衆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從第一集開始,彈幕中有人質疑有些鏡頭為什麼那麼破碎,還滋滋拉拉的。書粉一眼就明白那是智子視角,但很難用一句話說清為什麼要用智子視角,智子又是什麼東西(前27集都沒有交代)。

  此外,《三體1·地球往事》原著僅20餘萬字,電視劇卻拍成30集。許多鏡頭重複播放,大量空鏡出現,花費很長篇幅卻隻呈現了在觀衆看來可以花幾分鐘講清楚的故事,“拖沓”“注水”的評價在開播前幾集也讓很多人棄劇轉而去看隔壁的《狂飙》。

  對此,楊磊給出的解釋是:“我們還是希望對普通觀衆更加友好一些。沒看過原著的觀衆,有些更是沒有理科知識背景,看這部劇是有一定障礙的。”此外,楊磊還提到,劉慈欣作品的特點是人物具有“工具性”,在書中非常冷靜,一切行為為劇情服務,而影視劇需要呈現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需要更多情感鋪墊。是以,電視劇版增加了不少類似汪淼與警察史強(于和偉飾)的友情線、汪淼的親情線等,通過不同面去展現人物個性,為後期的行為選擇給出合理動因。這些對已經熟悉劇情和角色的書粉來說,卻顯得格外冗長。

  而臨時增加的女記者慕星(楊蓉飾),導演本想通過這個人物的調查,讓原著後期的重要人物“環保人士”潘寒(張峻甯飾)提早出場。可惜,女記者的故事線,對主線劇情沒有産生任何有機影響,反而進一步拖垮了故事節奏。

中國科幻劇的春天

  盡管國産劇《三體》的品質仍有待提高,但不影響它在海内外收獲新的粉絲。

  這部劇在國外主流影視劇評分網站IMDb上拿到了7.9分的不俗成績。要知道,火遍全球的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在IMDb上的評分也才8.2。再細看單集評分,《三體》表現是越來越好,從第12集開始,每一集的評分都在9分以上,其中最後幾集都在9.5分以上。

  此外,國産劇《三體》在海外的熱度也相當不錯,在Youtube平台觀看人數超400萬,并且發行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在國内,在大量書粉的安利下,很多科幻“小白”也開始接觸國産劇《三體》,畢竟科幻影視劇的門檻要低于科幻小說。

  《三體》熱讓平台堅定了未來對科幻内容的持續開發。據不完全統計,接下來國内各平台還有接近10部科幻劇将會上線,包括《群星》《時間深淵》《球狀閃電》《愛的元宇宙》《仿生人間》等。廣電總局資料顯示,2022年1—10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數量為398部,其中當代科幻題材備案8部,占比約2%。

  目前,國産劇《三體2》已經進入籌備階段,正在制作大綱。和第一部相比,它的拍攝将更具難度,也更加令人期待。記者|金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