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錢,沒破圈,《三體》可以像《流浪地球2》一樣走出國門嗎?

劇版《三體》完結有一段時間了。

後十集的封神,讓所有觀衆翹首以盼,希望續作盡快上線,願望雖美好,實施卻不易。

《三體1》已經盈利,但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因為劇版《三體》對原著的寫實,原著黨特别喜歡,評分一路高漲,由8.1來到現在的8.5。

但由于《三體》有觀劇門檻,前期進展又比較緩慢,天然地拒絕了很多非原著黨,雖然與《狂飙》同為高分劇,但在熱度上卻是天差地别。

換句話說,《三體1》并沒有出圈,這讓第二部的籌拍困難重重。

導演本人出于對《三體》系列的熱愛,以及粉絲、騰訊甚至國家的支援和催更,楊磊接下了《黑暗森林》。

不過他并沒有足夠的信心,持“謹慎樂觀”态度,目前而言,拍《黑暗森林》的技術是足夠的,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錢。

隻有讓《三體1》實作長尾效應,才能讓更多資本看到其盈利能力,才能加大投資,讓《黑暗森林》有充足的資金天馬行空。

當初,《三體1》的窘境跟《流浪地球》一樣,拆了東牆補西牆,到頭來還是不夠。

因為缺錢,《三體》劇組的高層不拿工資,把省下來的錢給底層的劇組從業人員,演員們的片酬也大都是友情價,以便将更多錢用于制作。

可即使這樣,仍舊是杯水車薪。

《三體》是硬核科幻,盡管第一部所涉及的特效場面不多,但也需燒錢,隻是囊中羞澀,讓古筝計劃等部分一再縮減,難以還原原著中的宏大設定。

但這也不能全怪騰訊沒有加大投資,畢竟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風險較大,誰也不能保證賺錢,騰訊也不敢一把梭哈。

與《流浪地球》相比,《三體1》又少了一些運氣。

他們沒有遇上吳京,更沒有像吳京這樣的人出手,甘願為了國産科幻片的發展,頂着巨大的風險投資6000萬,還不要片酬,義務為影片宣傳。

《三體1》也不像《流浪地球》,有着更加廣泛的閱聽人,有吳京這樣的超一線演員站台,名氣不缺,賺錢與否可以通過票房數字直覺的看出來。

但有一點,《三體》跟《流浪地球》相同,那就是在文化輸出和人才培養上的價值,《三體》遠大于國内許多情情愛愛的甜寵劇。

在IMDb上,《三體》的評分是7.9。

從第12集開始,每集的單集評分都在9分以上,25-30集甚至是接近滿分的9.8、9.9和9.7分。

希望《三體2》也能夠擁有《流浪地球2》那樣的底氣,與《流浪地球2》一起促進國内影視行業的工業化,重制百花齊放的盛世。

同時也可以帶着中國的價值觀,作為軟文化向全世界輸出,這才是潛移默化的主旋律,而不是一上來就整價值觀的内部宣傳片。

中國在文化輸出這一環一直是弱項。

由于儒家思想中禮治和德治主義的影響,導緻我們在文化中過于強調道德模範和貴賤尊卑,而忽略了制度與文化不同的差異性。

在對外時,我們傳播的是孔子學院、平劇藝術和漢服國潮,且不說外國人能否共情,這些東西國人自己都不一定能吃透,就别指望外國人苦心鑽研了。

天然的文化壁壘,加上門檻過高,多少年來,這些高端文化還是作為身份象征和社交屬性,在國内的小衆圈子内流行,無法擴大開來。

沒錢,沒破圈,《三體》可以像《流浪地球2》一樣走出國門嗎?

反觀隔壁的南韓和日本,他們在對外輸出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就是簡單易懂。

無論什麼時候,這個世界都是文化水準不足的人占大多數,若想讓他們喜歡,那就得通俗,低門檻,甚至無門檻。

正是在這種先決條件下,日本的動漫、南韓的男女團文化才能風靡全球。

進而借此傳播他們本國的價值觀,提升本國的形象,讓西方對本國改觀,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美國也是如此,利用好萊塢的影響力,炮制了一批又一批美式主義的主旋律電影,讓全世界的觀衆通告電影迷上美國。

中國在這一方面應該放下身段,把簡單和通俗做好,切勿操之過急。

《上甘嶺》《英雄兒女》《高山下的花環》都是非常優秀的主旋律電影,但這些電影隻能牆内開花牆内香。

國外觀衆沒有刻在基因裡的集體主義,更沒有經曆過或聽說過那些保家衛國的曆史,他們隻會把此當作電影而看。

可當這些主旋律電影失去了思想方面的加成,在成片品質上顯然會掉一些檔次。

如《上甘嶺》《英雄兒女》《高山下的花環》在國内的評分是8.4、8.0、9.5,而在IMDb則是6.6、6.5、8.1。

這樣一來,我們所追求的價值觀輸出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國外的觀衆連喜歡都談不上,更别提認同了。

《三體》帶有濃厚的中國價值觀,如故土情節、家國情懷、失敗主義。

這些中國價值觀并不是以往主旋律中直給的形式,而是通過角色或故事傳達,國外和國内觀衆都更容易接受。

即使當初觀看時不了解這種中國價值觀,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慢慢被影響,思想上與《三體》共情,逐漸認同中國價值觀。

現在正是個好時機,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本身就在國外有廣泛的讀者。

再加電視劇《三體1》的好評,完全可以借此機會做好《三體》系列,以影視的方式對外輸出我們自己的文化,并以《三體》為成功案例,複制更多的後來者。

在影視工業化後備人才的培育上,《三體》也是不遑多讓。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吳京接受采訪,被問到為什麼會支援郭帆導演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不擔心拍爛了,毀了自己的口碑嗎?

吳京直言道:“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其實,我們已經成功了,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制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如今來看,吳京說的這番話并非天方夜譚。

跟着《流浪地球》出來的這般人經過曆練後确實拍出了很多極具工業化的片子,如《萬裡歸途》《獨行月球》《刺殺小說家》《流浪地球2》等。

而且由于導演郭帆的帶動,他們又把這些經驗帶進了電影學院,讓工業化的種子不僅在圈内開花結果,也能夠在教育上加大力度。

其實,《三體》也能做到這些。

正如謝飛導演所說,《三體》這樣的電視劇可以培養學生的視覺形象的感悟力,藝術作品的構思力,創作實踐的執行力,以及技術運用的創新力。

等到一批批經受熏陶的學生逐漸進入影視行業中,與前輩們相比,他們的思想更新潮,基礎更紮實,犯錯更少,可以讓影視工業化更早到來。

這種反哺的形式讓影視教育更加完善,而非像許多高校一樣,大學四年混日子。

看似拿了畢業證,畢業後照樣沒工作,要麼做與大學所學專業不一樣的工作,白白浪費四年時光。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援《三體》和《流浪地球2》這樣的好作品,因為它們才是實實在在為這個行業做實事,為觀衆謀福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