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 | 楓子

最近看了心理學教授賀嶺峰被叫家長的經曆,感觸頗深。

他女兒一道數學題連錯4遍,老師把他叫到學校一頓批評:

“教育的事全部推給我們學校老師啊?”“簽字之前你檢查作業了嗎?”“檢查了還能錯4遍,你怎麼做家長的!”

一位心理學教授,卻像國小生一樣被訓,賀嶺峰心情很不好。

可回到家,他卻沒有發火,沒有指責,而是心平氣和地吃完飯,再和女兒慢慢溝通。

為什麼不訓女兒一頓?

賀嶺峰解釋: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維護好親子關系,我不能為了一道數學題而破壞我和女兒的關系。

女兒考了59分,他耐心教導;女兒闖禍了,他從不紅臉;女兒喜歡打遊戲,他就去買點卡。

父女倆處得像好朋友一樣,每天有聊不完的話題。

他說:“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跟女兒的關系。”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是啊,養育女兒的關鍵和核心,就是和女兒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就如《養育女孩》一書指出的:

在女兒成長的旅途中,你跟孩子的關系怎麼樣,比你對孩子怎麼做要重要得多。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親子關系不好,

一切的教育都等于零

前不久,女兒班上舉行家長會,談到了教育的各種問題:

孩子不愛學習、整日沉迷遊戲、手機不離手、越管越叛逆、撒謊逃課、每天和家長說不上三句話......

對教育的無力,不禁讓我深思:為什麼我們付出一切,卻仍教不好孩子?

心理咨詢師劉娜曾指出:

一個孩子的種種表現,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

一個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他所處關系的反映。

一個孩子所處的關系,主要是他和父母的關系。

也就是說,孩子行為問題的背後,很大機率是親子關系的問題。

親子關系斷層,孩子的情感無處安放時,哪怕父母再有理,教育再得當,孩子也隻會聽從内心的感受。

尤其是女孩,因為女孩大腦更聚焦于交流和人際,女孩最重要、最喜歡加工的資訊是關系類的。

再加上負責接收和處理感官資訊的枕葉發育早,女孩情感細膩,心思敏感,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容易放在心上,也更容易産生小情緒。

想起《敞開心扉的少年》裡的欣妍,她1歲時就被留在老家,直到8歲才被父母接回一起生活。

她在學校被人欺負,甯願獨自承受,也不願求助父母;

媽媽想讓她減肥有個健康身體,她卻覺得媽媽嫌棄她;

父母想盡辦法陪她,她卻認為父母關心的隻是她的學習;

媽媽苦口婆心的道理,她一句聽不進去,隻覺得媽媽煩人,管得太多。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一邊是想方設法教育的父母,一邊是渴望心理陪伴的女兒,關系的缺位,生生把他們隔成了兩個世界。

其實,教育就是影響。

沒有捋順“關系”,所有的努力不過是白費力氣而已。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你與女兒的關系,

決定了她與整個世界的關系

心理學上曾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比作一張蜘蛛網,穩固的網可以托起蜘蛛,

讓它不懼世界的風吹雨打。

可若網不穩,孩子的世界也随着風雨飄搖。

女兒的成長更是如此,父親是女兒一生的底氣,母親是女兒一生的宿命。

父母和女兒的關系,都會投射到女兒與世界的相處模式上,影響着女兒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處理,最後表現在三個方面:

1、人際交往的溫度

《少年的你》中,魏萊的父親,因為她聯考失利,直接整整一年沒有和她說過話。

而母親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隻注重她能否帶來榮耀。

為了發洩對父母的不滿,魏萊把内心的惡投射到了同學身上。

在家被冷暴力,在學校她就冷暴力别人。

父母今天怎樣對待女兒,她明天就怎麼樣待别人。

父母對待女兒的态度,便是女兒未來世界的溫度。

2、性格養成的走向

鋼琴家孔祥東在女兒4歲那年離婚了,很長一段時間,父女倆分隔兩地。

雖不能陪在女兒身旁,但他卻天天發Email,并錄一些自己的視訊給女兒。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後來,他更是自修女兒在讀的醫學專業;七八年裡,浏覽并學習了幾十萬個app,隻為和女兒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也因為他的用心陪伴,父女感情深厚,女兒從未因單親家庭而自卑,成長得特别自信開朗,落落大方。

女孩長大後的性格模式,都是小時與父母互動的翻版。

你給她陽光,她将來就積極向上,你給她打擊,她将來就消極敏感。

3、未來親密關系的健康

樊登老師講過一個案例,女孩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可是她的感情卻總是陷入三角戀,這讓她很痛苦。

原來,小時候媽媽總是指責、批評她,甚至對她吼過:“你怎麼不去死?”

當一個女孩子從小到大沒有深刻地體驗過幸福、輕松,沒有感受過被寵愛時,她就會走上那條她熟悉的、艱難的路。

如果不想女兒未來走彎路,就要給她多一點“甜”,讓她品嘗過這世上最美好的愛。

長大後,她才不會因為别人對她的一點點好所感動。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良好的親子關系,

是女兒最堅實的後盾

最近重溫了《養育女兒》一書,書中凱茜和吉納的故事讓人唏噓不已。

她們都曾聰明優秀,自信陽光。可中學後,卻走上了兩條不同的路。

凱茜14歲那年,因為一次意外被學長侵犯。

她既憤怒又無助,但為了掩蓋自己的脆弱,她自暴自棄,濫交、嗜酒,成績一路墊底。

3年裡,她一個人承受着所有痛苦、無助、煎熬,卻始終不願求助父母。

而吉納在15歲那年戀愛了,但男友明顯隻想和她進一步發展。

糾結之下,她求助了媽媽。

媽媽很震驚,卻沒有批判、說教,

而是不動聲色對女兒外出的地點和方式做出限制,并幫助女兒探索自己當下到底該追求什麼。

最後,吉納結束這段關系,并把精力放在了學習上。

表面上看,兩個女孩不同的人生走向在于是否及時與父母交流,實際上,關鍵問題出在了關系上。

凱茜的父母長期缺席了她的成長,彼此間的疏離,讓她習慣自己消化所有事情。

而吉納媽媽善解人意,使得吉納願意向她袒露心聲。

親子關系的溫度,往往影響了女兒對父母敞開心扉的程度。

教育家錢志亮曾說過,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

家長高品質陪伴、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援、生活與學習上的關注和幫助,然後是尊重、信任、欣賞。

想要女兒對自己毫無保留的傾訴和依賴,絕不是簡單一句“遇事要找爸媽”就夠的。

唯有長期與女兒建立情感交流的通道,父母才能成為女兒堅強的後盾。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時代周刊》曾總結過,孩子一生中最能記住父母的五個時刻,分别是:

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的時刻

給孩子全部關注的時刻

肯定或者批評孩子的時刻

與另一半相處的時刻

家庭固有的傳統時刻

無關金錢和社會地位,正是這些細碎平凡的時刻,奠定了我們與女兒之間的關系,

決定了她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究竟是一生去治愈童年,還是會被童年治愈……

從今天開始,多陪陪女兒、傾聽女兒吧!

給女兒多一點的尊重和接納,用愛陪女兒終身成長。

—— End ——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楓子,多平台簽約作者,一手執筆,一手育兒,與孩子一同成長。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養女兒,最重要是什麼,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