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這一點從孩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來,比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名字通常是“建國”。
再到後來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起名字越“土”,孩子就越好養活,于是像什麼“狗蛋”、“鐵柱”等名字就層出不窮,那個時候人們好像也沒意識到名字有多重要,能活着就很不錯了。

後來發展到90後成為了家長,很多家長起名字時會參考明星的名字,或者是參考看的一些小說主人公的名字,力求不落俗套。
于是一個班級裡出現了很多“梓涵”“子軒”“子欣”等等,讓老師傻傻分不清楚,就好在他們的姓氏不同,老師還能勉強分得清,但也很讓人頭疼。
而全民“梓涵”熱剛退,新一輪爛大街的名字又來了,讓老師直呼太無奈了
如今又新興起一種給學生取名字的方式,這類方式就是用父母雙方的姓氏結合起來的名字,比如“王思袁”、“張戀林”等。
有的家長更是簡單粗暴,直接把姓氏組合在一起,就出現了“楊陳”、“李王”這樣的名字,但這樣的名字就能避免“爛大街”嗎?其實也不一定。
這樣反而更容易“撞名字”了,而且這麼取名字辨識度不高,學生的性别不能從名字上凸顯出來,幼稚園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就無形中增加了難度,老師們也很無奈。
名字雖然是父母給的,但至少父母也應該用點心,畢竟這可是伴随學生一生的代名詞,如果取得太過草率是不是也是對學生的不負責呢。
那麼,用家長姓氏給孩子起名字容易有哪些問題?
1.重複率過高
當“梓涵”這個名字走紅的時候,很多家長跟風給孩子起名“梓涵”,但是用父母姓氏作為孩子姓名的也很常見,名字重複率極高,因為百家姓我們常見的就那麼幾個姓氏。
而且這種起名方式看起來也很随意,雖然表面上是說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這麼取名字好像很有意義一樣,但取的人多了反倒失去了特殊涵義,顯得沒那麼真誠了。
2.容易出現尴尬
用父母姓氏給孩子起名字,寓意雖然确實不錯,表示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凝結着父母的愛,但是當父母感情破裂的時候,孩子的名字就非常尴尬。
聽起來像是父母很恩愛的樣子,但實際上名字隻能是成為回憶,這個名字也會讓孩子更加反感,感到痛苦。
現在的家長個性十足,都希望給孩子起一個不同尋常的名字,但也不要總想特立獨行,太特殊的名字也會讓孩子尴尬,格外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就比如起“僞複姓”的名字,明明不是複姓,也許是小說主角名字看多了,給孩子起“土洋結合”的名字。還有像名字裡帶諧音的也要避免,孩子上學的時候會引起他人誤會。
給孩子取名,父母怎麼做會更好一些?
家長想給孩子起一個寓意好的名字,又不想“爛大街”,家長可以化用典故,我們國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典詩詞特别優美。
用這些詩詞做名字,聽起來會比較文雅,顯得很有内涵和文化,會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好名字,給他人留下好印象,對孩子未來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就好比江疏影這個名字,她自己也曾經說過,是取自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就給這個名字賦予了更豐富的涵義和更深層次的内涵。
這也是家人對她給予的一種厚望,希望她能像山園中的梅花一樣堅韌不拔,遇到困難可以更勇敢,迎難而上。
這樣的名字難道不是更生動優美一些嗎?而且也更能加強别人對名字的記憶,老師也更能容易記住他們,是以在學習中也更能對他們多一些督促。
同時,如果家長覺得給孩子取名字是一件比較難的問題時,也可以找一些知識比較淵博的老人、智者幫忙取名,這樣也能更容易取到一個優美且有美好寓意的名字。
最後
總之,家長們千萬别不把給學生取名字當回事,學生的名字可能跟随他們一輩子,甚至影響他們的運勢,這個真的要引起重視才行。
用父母姓氏的方式起名字不是不行,但也容易出現“爛大街”的情況,好像還給人一種起名字很随意的感覺。
希望大家在給學生起名字時,要注意給他們起一個朗朗上口,寓意好的名字,給學生增加幾分幸運。
今日讨論:
你們覺得用父母姓氏起名字好不好?歡迎來一起讨論分享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