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我相信,沒有幾個老父親老母親沒被娃拒絕過:

“這裡一點也不高,你試一試呗?”——“我不!”

“你之前都做過,再做一次呗?”——“我不!”

“你之前琴彈得那麼好,再多練一練呗?”——“我不!”

每次娃強勢拒絕我的時候,我都會鉚足了勁鼓勵孩子再多試一試。同時也會疑惑:我覺得這麼好玩的事兒,娃怎麼就不願意做或者不敢做呢?為什麼我的鼓勵一點效果也沒有呢?

果仁媽今天邀請了童學館的老朋友二姐Claire,跟家裡的倆娃鬥智鬥勇6年多她總結了一些經驗。今天就來來聊一聊:當孩子強勢拒絕做某件事的時候,該怎麼鼓勵孩子多試一試呢?

四象限區分孩子不想做的事

要想真正鼓勵到孩子,首先要先區分一下你想讓孩子做的事情,屬于哪一類。雖然事情看起來都是“娃不想做”的事情,但這些“不想”的背後的任務,也是需要區分的,因為應對方式完全不同。

從“喜歡”和“必要”兩個次元出發,我們可以把不同任務分為四大類: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一、喜歡且必須,但不想做

這類任務最直接的代表就是:練琴(或者畫畫,也可能是一切基于孩子自己的興趣選擇的興趣班)。

琴童家長大概對此深有感觸,當初明明是你自己說喜歡才讓你學,可一喊練琴就磨磨蹭蹭拖拖拉拉;這邊叫嚣着要彈出大師水準,那邊又不要練!

說不定娃也後悔着呢:你也沒說彈出好聽的音樂要這麼辛苦地練習啊!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這種情況我們一開始就得跟孩子講清楚,想達成讓自己滿意和喜歡的結果,付出是必須的。但如果已經回不了頭了,那可以用“拆分”的方式來幫幫孩子:一次練一小時太累,那就改成少量多次;覺得曲子太難,那就一段一段拆分任務,逐個擊破……

總之,有“喜歡”這個強大的内動力做後盾,鼓勵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二、喜歡但非必須要做

有時候,孩子對一件事情表現出了興趣,但是又不敢去嘗試,這時候大人要幫孩子捋一捋不敢嘗試的原因。

比如說孩子對某個運動感興趣,但讓他去試一試他又拒絕,你可以問孩子一些細節的問題:是怕自己做不到?還是怕練習的過程太辛苦?是怕比賽的時候輸給别?還是人太多了讓他覺得壓力很大?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你問出這些問題,就算孩子不說,你也會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裡猜到八九分原因。如果你針對具體問題,給到了孩子點對點的鼓勵(後文會給方法),甚至給了一些示範,但他還是不願意嘗試,這時候我的建議是: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嘗試就算了,反正也不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雖然嘗試了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但這總歸是我們大人的視角,不是嗎?可能他現在的興趣還沒到能催動他戰勝恐懼的程度,那就晚點再說吧。不要強行鼓勵孩子嘗試,反而可能會把孩子這一點點興趣也鼓勵沒了。

三、不喜歡但必須要做

這類問題純鼓勵幾乎沒用,也不在“嘗試”的範疇。但由于大家都很苦惱,我們也來講一講。

像吃蔬菜或寫作業這類對成長很重要,可娃就是不感興趣甚至有點讨厭的事情,我們可以考慮通過外部激勵、競争或合作等方式幫他找到動力。具體操作方法,後面實操部分會講到。

四、不喜歡且非必須

這種情況其實最普遍的,也是我們會花大力氣鼓勵的。

有時候隻是大人覺得:人家這挺好的,讓我娃試一試吧!就開始瘋狂“鼓勵”孩子,從展示好處到講解收獲,畫老大一個餅,全方位鼓勵孩子嘗試。但你有沒有問過,你家娃到底是你以為的不敢,還是就是單純地被你說得不想做了呢?

我家哥哥是個超級内斂的小孩,上幼稚園的那幾年,哪怕是面對一屋子熟悉的好朋友,也總要獨自一人躲在角落先默默觀察半小時才能完成心理熱身。

為了緩解他的社交焦慮,4歲那年我特地給他報了個親子音樂班,企圖用音樂的力量削弱他的社交障礙,結果完全沒用。

每次跟唱的時候他都不開口,我是千方百計地給他做“心理按摩”啊,變着花樣鼓勵他,結果好幾次他都一扭頭坐我身邊,直接退出了唱歌的隊伍……

後來我才知道,人家根本就不喜歡唱歌,一切都是我一廂情願罷了……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這個錯犯的,我自己都鄙視自己了……明明這麼在意孩子興趣的我,也栽在“鼓勵”這件事兒上了。

最後的結果,肯定是直接放棄了!

這種情況,其實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自己。隻要家長放下這莫名的執念,所有煩惱就煙消雲散。

“鼓勵”實操指南

搞清楚問題出在哪兒以後,接下來就可以對号入座了。在開始實行“鼓勵大法”之前,有一個關鍵環節,那就是了解你的孩子。不要天真地以為,娃是你生的,你就一定了解他!

你得認認真真了解他的興趣與特長所在,觀察他的性格特質和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是,與他交流,聆聽他内心真實的想法——沒錯,就是我也曾一度忽略的那一點。

政策1:用消滅障礙代替單純地鼓勵

對于那些本來孩子就有興趣(第一類和第二類),隻是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一點障礙的事情,我們的政策就是幫助孩子消滅障礙。

這些障礙可能是來自内部的:怕煩、怕累、怕受傷、怕人多;也可能是源于外部環境:老師的氣場過于強大,活動的地方不入眼……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當阻力來自内部的時候,除了前面提到的,家長來主導的“拆分任務”的方法,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一些他們自己能主導的具體方法。尤其是對于低齡的孩子,他們可能需要一個教程。

我家哥哥是個樂高控,剛接觸小顆粒樂高的時候,特别喜歡,但自己不拼。原因特别簡單:娃太小,說明書,完全看不懂。

你說我這時候跟他說:你就試一試,很好拼的。甚至給他示範怎麼拼,能有多大用處呢?

是以我手把手傳授了他一些看圖紙和找零件的小竅門。有竅門了,他就能自己面對說明書了,這個時候他就開始瘋狂嘗試了!也不會哭着喊着要媽媽幫忙搭了——但凡有了那本事,誰還去求人呢!

如果阻力來自外部環境,情況可能更為複雜些。很多時候,改變環境并不容易,但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選擇環境。

我家弟弟剛開始上幼稚園的時候,雖然嘴裡說喜歡去幼稚園,但每天早上送進教室的時候都要哭鬧一番,不肯跟老師進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排斥的并不是上幼稚園這件事,而是還不熟悉那個每天站在門口迎接他的老師。

我隻能厚着臉皮跟老師解釋了一番,園方很善解人意地安排了他最親近的老師來門口接他,果不其然,娃見了熟悉的老師,立馬就抛下媽媽頭也不回的進去了。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政策2:放手,靜待花開

不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可以選擇不嘗試。

有時候就是大人不明白,這麼好玩(簡單/别人都在做)的一件事,你為什麼就是不聽我的?孩子也不了解,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為什麼一定要我聽你的?

這種對抗成了大人與孩子一種奇怪的權力之争,大人隻想讓孩子順從,孩子卻隻想反抗,事情本身有沒有意義,反倒變得不重要了。

對于家長來說,我們更難克服的,不是孩子的抵抗,而是自己的不甘心:

為什麼别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卻不行?

為什麼我小時候可以,我的孩子卻不行?

為什麼育兒書說可以,我的孩子卻不行?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在我們鑽牛角尖的時候,時常忽略的一點是:孩子一直在成長,随着能力的積累,環境的變化,他們的興趣也在随時發生改變。

孩子現在不想碰的事情,可能是因為這事兒看起來超過了自己的掌控力;孩子現在不喜歡的東西,說不定哪天就讓他着了迷……

作為家長,如果我們能先做出讓步的姿态,靜待花開,反而更有可能在未來收獲驚喜,即便未來花不開,我們至少也能得到當下的風平浪靜。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政策3:增強動機

最後咱們來說說娃不喜歡,又必須做的事情。這樣的任務,鼓勵就沒用了,而且鼓勵的話說多了,容易讓娃覺得這是一件可以選擇做還是不做的事情,那就更棘手了。面對這樣的任務,我們要做的是多給點動力——由内至外,多管齊下。

比如,在增強内在動力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恰當的贊美和肯定,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即便孩子對這件事本身始終愛不起來,他們也會因為自己在這件事上得到了積極的回報而獲得自信和滿足,下一次還願意去嘗試。

也可以讓孩子和喜歡的小夥伴一起去做,讓他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同時,家長不宜控制過多,處處要孩子按照規定的方式去做,而是應該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更能發現其中的樂趣。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當然,更多的時候,條條框框無法避免,留給我們開發樂趣的空間少得可憐——這時,我們可能需要一點“外援”。

哥哥剛開始學識字的時候,曾一度痛苦不堪。在嘗試了各種中文教材均遭到強烈抵觸之後,我決定通過分級閱讀的方式,讓他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學習生字。

可是,他雖然喜歡看書,卻不喜歡看字,雖然喜歡聽故事,卻不喜歡讀故事,因為記那麼多生字實在是太累了……百般無奈的我隻好祭出最後的法寶:完成每天的識字任務就可以換一集卡通片。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在這樣的外部激勵下,娃也很快地積累了幾百字的識字量,并且養成每天晚上固定時間閱讀識字的習慣。最重要的是,有了一定積累以後,他發現自己可以看懂很多内容了,不再是兩眼一抹黑的文盲了!嘗到了甜頭,他對識字這件事再也不抵抗,不僅不再依賴卡通片獎勵,還會主動拉着我教他認字!

但外部激勵不能一直用,要注意适時退出。更需要注意的是,外部激勵用多了碾壓娃的内驅力。隻有在孩子本來就沒興趣,或者很痛苦的情況下,再使用外部激勵。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記得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或讓孩子在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内化動力哦!

有關“如何激發孩子的内驅力”這一問題,果殼童學館有專門的“内驅力專欄”詳細講解!關注【果殼童學館】公号,關注後發送關鍵詞【内驅力,即可擷取具體方法!

先關注,後回複

總之,在鼓勵娃做他不想做,或者不敢嘗試的事情的時候,厘清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是最重要的。當你真的厘清楚了這些,就會發現,大多數事情都沒那麼緊急且必須。

放松些,相信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面對不願嘗試的娃,我犯了一個自己都鄙視的大錯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繼續閱讀